2018 新材料行業報告
來源:東方證券
國家政策促保障,關鍵戰略材料成重點,新材料產業發展迎來春天
1
國家新材料政策構築全產業鏈保障
新材料未來將成為大國角逐的重點
新材料作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和高端製造及國防工業的重要保障,未來將成為各國戰略競爭的焦點。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下,全球新材料產業格局發生重大調整。新材料與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術加速融合,互聯網+、材料基因組計劃、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模式蓬勃興起,新材料創新步伐持續加快,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此大背景下,歐美日俄韓等全球20多個主要國家紛紛制定了與新材料相關的產業發展戰略,啟動了100多項專項計劃,大力促進本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相對而言,我國新材料產業起步晚、底子薄,材料先行戰略沒有得到落實,核心技術與專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後,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整體仍處於培育發展階段。
中國新材料政策金字塔構築完成,全產業鏈、全方位指導
我國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發展,目前通過綱領性文件、指導性文件、規劃發展目標與任務等構築起新材料發展政策金字塔,予以全產業鏈、全方位的指導。其中綱領文件主要為《中國製造2025》,指導性文件包括《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發展任務與目標相關文件包括《「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有色金屬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稀土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此外,我國還於2016年12月首次成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組長,國家大力振興新材料產業的決心得到充分體現。
《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將為「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產業發展指明重點方向。為深化落實《中國製造2025》,2017年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明確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主要目標、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我們認為發展指南所體現出的總體思路和發展思想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即我國產業結構開始調整、製造業開始轉型升級過程中已有所體現,並將在未來得到充分延續。
新材料產業發展基本原則:
需求牽引、創新發展:產業升級成為新的時代吶喊,新的發展階段提出新的材料國產化需求,我國新材料發展也將由原材料、基礎化工材料逐步過渡至新興材料、半導體材料、鋰電材料。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供給側改革推動舊產能出清,新材料產業園區迎接產業升級。
統籌協調、分類指導:落實綱領性文件到指導性文件,到明確的發展任務與目標。
量化融合、軍民融合:推動軍轉民、民參軍,發布《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2017 年度)》。
2
關鍵戰略材料將成為下一階段產業化重點
我們認為未來政策扶持以及產業發展的重點在於關鍵戰略材料。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中國製造2025》規劃來看,製造業升級、裝備材料國產化提升將是未來發展重點,「十九大」也明確提出我國要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從市場角度來看,近年我國先進位造業不斷進步,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領全球,消費電子、家電品牌不斷崛起,航空航天產業的商業化不斷推進,先進位造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另一方面,我國高端製造快速發展背後的一個現實卻是上游關鍵戰略材料始終受人掣肘,國產化率、自給率不高,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我國雖然誕生出如華為、小米、OPPO、Vivo、聯想等眾多消費品牌,但在上游半導體領域缺芯少屏,每年進口額高達2200億美元,且貿易逆差額仍有擴大趨勢。也正因為此,《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把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稀土磁性材料、航空航天裝備材料等確立為未來急需突破的重點任務。我們預計關鍵戰略材料有望成為下一個產業化重點,其市場規模有望迎來從1到10,甚至從10到100的突破。
3
保險補償機制有望推動前沿新材料產業應用
2017年8月31日工信部、財政部和保監會聯合發布關於開展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機制補償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導保險保險公司提供定製化的新材料產品質量安全責任保險產品,,內容包括新材料質量風險、責任風險承保、政府補貼的責任上限達5億元、保費補貼等內容,並於9月12日指定三家保險公司(中國人保、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開展試點工作。
「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問題將得到緩解,前沿新材料產業化有望加速。新材料進入市場初期,需要經過長期的應用考核與大量的資金投入,下游用戶首次使用存在一定風險,客觀上導致了生產與應用脫節、產品應用推廣困難等問題。而此次建立新材料首批次保險機制,將從制度安排上對新材料應用示範的風險作出分擔,突破新材料應用的初期市場瓶頸,激活和釋放下遊行業對新材料產品的有效需求。從產業化進程來看,碳材料前沿領域的石墨烯、碳纖維、碳硅材料由於技術難度和材料的非標化,前期產業化推進較慢,而該保險補償機制則有望加速推進其商業化進程。
政策春風撲面,國產化前行不息,半導體顯示材料迎來發展新時代
1
半導體顯示材料進入產業、政策共振雙周期
下游國產品牌崛起,帶動上游產業升級
下游品牌崛起為產業鏈升級奠定基礎。從電子產業發展規律來看,一個國家的電子、半導體產業發展升級往往從下游開始:下游品牌先積累聲譽、資本和市場份額,做大做強後再逐步帶動上游設備、元器件發展,進而傳導至上游原材料,最終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從海外經驗來看,目前我國電子產業鏈上設備、元器件、材料的競爭對手幾乎全部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而這些地方無一例外曾擁有過強大的下游電子消費品牌,如日本的NEC、松下,韓國的三星、LG以及台灣的HTC、華碩等,而日本、台灣、韓國的電子產業發展歷史也充分驗證了「下遊興則上游強,品牌弱則上游弱」的演繹規律。
我國下游消費電子品牌逐步屹立全球,中游面板、模組不斷崛起,上游零部件、材料發展可期。受益於我國產業政策支持、技術進步以及巨大的消費市場等多重因素,我國下游電子品牌不斷崛起,手機端的華為、小米、OPPO、Vivo,移動PC端的聯想,智能家電領域的格力、美的、海爾等,在成為全球著名品牌、影響力不斷外擴的同時也在不斷擠壓傳統日美韓的市場份額,本土品牌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們相信自2008年以來全球新一輪的電子產業格局重塑已經率先從下游開始,而這一輪產業洗牌的主角和受益者必將是中國,其本土下游品牌的崛起和成熟又將為電子、半導體、顯示、設備材料全產業鏈的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而從中游來看,我國面板產業的崛起則預示著產業鏈本土化有望進入上游領域。液晶面板尤其是大尺寸面板作為顯示產業鏈中承上啟下的中堅力量,其上游對接大量關鍵原材料、元器件,如玻璃基板、液晶、偏光片、濾光片等,下游則對接電視、手機、平板、汽車、娛樂、醫療等各式各樣的智能終端,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進口工業品中第三大產業,也長期牢牢被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所壟斷。而隨著我國下游終端品牌的崛起,液晶面板國產化也成為應有之義:我國液晶面板產業從以前的完全依靠進口,發展到目前已湧現出一批像京東方、華星光電等為主的國產企業,競爭力和國產化水平獲得大幅提升。此外,在經歷了前期的高投資、價格戰、高折舊之後,國內液晶面板企業已經迎來春天,盈利能力顯著提升,龍頭企業京東方2017年前三季度更是實現歸母凈利潤64.76億元,同比增長4503%;華星光電前三季度則實現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85.9億元,同比增長154%。國內面板企業出貨量大幅提升的同時,產品質量也逐漸獲得了國外企業的認可,如京東方下遊客戶包括三星、LG、戴爾、惠普等,華星光電客戶則涵蓋了三星和LG。從顯示材料國產化的進程看,如果下游國產品牌的崛起是第一層信號,則我們認為中游面板國產化的積極推進將成為第二層信號,半導體顯示材料國產化之門已經開啟。
政策驅動,催化不斷,顯示材料發展進入新階段
首先,從歷史來看我國對半導體顯示領域的扶持政策具有延續性,其鼓勵發展的重點方向也在發生變化。從2010年開始,我國發改委、工信部每隔四年便會發布顯示產業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2010-2012年計劃強調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重在突破;2014-2016年計劃則強調基本建成面板、關鍵材料配套體系,重在產業鏈縱向延伸;而新的三年計劃《新型顯示產業超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目前正在編製中,預計2018年初發布,其「超越發展」四字也預示著我國半導體顯示產業正從過去的「望塵莫及」不斷走向「望其項背」、「並駕齊驅」,並最終「實現超越」,在期間作為顯示產業重要配套的設備、新材料也將迎來蓬勃發展。
其次,從2017年發布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來看,提升新材料的保障水平已經成為「十三五」的重點任務。指南明確提出未來要重點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用材料,包括電子化學品、發光材料、光刻膠、玻璃基板、濺射靶材等,鼓勵上下游企業聯合實施重點項目,加快新型顯示領域新材料的量產應用。
最後,地方產業規劃的配套有利於顯示材料發展加速落地。從全國主要顯示面板基地所在省份的「十三五」發展規劃來看,面板產業成熟後產業鏈的延伸已成為趨勢,顯示材料端的配套均成為未來發展重點。以合肥為例,為配套京東方10.5代TFT-LCD和鑫晟光電8.5代AMOLED產線的建設,彩虹的玻璃基板、樂凱的光學膜、三利譜的偏光片、江豐的濺射靶材、欣奕華的機器人等項目均成為地方政府重點支持對象,在政策保障下產業化進度得到加速。
2
進口替代空間巨大,下游企業加速材料國產化
面板產能不斷向中國轉移,未來高世代線持續擴張
中國液晶面板產能有望晉陞全球第一,為上游材料打開巨大空間。隨著全球液晶面板產業從日本經由韓國、台灣轉向中國,以及國內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等一批面板企業的成熟,我國液晶面板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根據台灣調查公司集邦科技推算,到2017年中國大陸在大型液晶面板產能上將首次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預計全球市場份額將達到35.7%,相比2016年提高5.6個百分點。這無疑將為液晶面板上游端材料的國產化打開巨大的空間。
進口替代空間巨大,材料國產化加速
半導體顯示材料受制於人,進口替代空間巨大。半導體顯示材料主要包括混合液晶材料、驅動IC、偏光片、背光模組、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等,其在生產過程中又涉及到光刻膠、電子特氣、高純超凈試劑、靶材等多種材料,目前國內整個市場規模在千億以上,空間可謂巨大。同時,雖然目前材料端的國產化率仍然不高,大部分顯示材料自給率都在30%以下,但在下游液晶面板不斷做大之後,產業的國產化配套比例已經開始不斷提升,例如在面板5代線領域,材料的本土化配套率已經從2012年的20%提升至2016年的80%,其中玻璃基板國產化率達80%,彩色濾光片達60%,液晶材料達70%,偏光片達100%。而隨著國內高世代面板線的成熟及擴產,我國本土原材料企業的進一步滲透也即將拉開序幕。
國內材料企業崛起,技術突破加速推動產業化。首先,我們觀察到近幾年國內半導體顯示材料企業大量崛起,基本在每一細分領域都開始出現本土企業,同時這兩年不少企業紛紛走上資產證券化道路,上市一方面顯示出國有材料企業在某些領域的資本、技術、產業化實力已較為雄厚,另一方面藉助豐富的融資渠道,本土材料公司能獲得充足的資金保障以支持後續的研發和市場開拓。從資產證券化角度出發,我們認為國內顯示材料企業綜合實力已經開始逐步增強,未來將擁抱廣闊的藍海空間。
其次,技術不斷突破,產業化高峰即將來臨。在國家產業政策扶持和大基金帶動下,過去兩年成為國產設備、材料技術突破的高峰期,如彩虹集團、東旭集團大尺寸玻璃基板獲得突破性進展;掩膜板、拋光材料、靶材均開始攻克 22nm、14nm 難關;液晶材料的技術專利壟斷獲得突破,TFT 用液晶材料國產化率達到 15%左右;同時在偏高端的光刻膠領域也獲得巨大進步,多個產品進入生產中試階段。 我們認為在一系列技術攻關之後,產業化將是重點,而在國家大基金二期的加持下,未來半導體顯示材料的產業化、國產化將進入加速車道。
政策、成本推動下游企業加速材料進口替代。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引導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為代表的中國面板企業積極導入上游國產材料和設備,使上游原材料、裝備的國產化配套比例不斷增加。
日韓的啟示:產業鏈橫、縱向延伸的代表
3
投資關注三大要點:市場空間、技術突破、客戶開拓
市場空間決定未來成長空間
雖然我國整個半導體顯示材料市場空間在千億以上,但由於面板顯示製程非常複雜,中間涉及大量的基礎材料和化學試劑,品類眾多,且單種材料專用性強,生產的交叉性偏弱,因此把握單種或單獨類別材料的市場空間非常重要。目前來看,根據上文材料國產化率反推,部分關鍵材料的潛在國產化空間(國內市場空間減去已國產化部分)如下圖所示,其中玻璃基板的國產化潛在空間依舊巨大,但國產化率已處於較高水平,其次為偏光片、電子特氣、液晶和高純濺射靶材,潛在市場空間均在60-80億之間。
關注技術突破、研發投入即將進入兌現期的公司
電子化學品從研發投入到收入兌現大概需要兩年時間,而技術的突破有望使公司順利切入下游龍頭公司供應鏈,進而為材料企業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因而關注公司處於技術周期哪個階段尤為重要:處於技術布局期的企業開始儲備新一代顯示材料產品,期間研發投入增加,在原收入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研發比重顯著提升,在未來兩年待技術突破後有望給公司帶來收入增量;處於收入兌現期的企業前期研發投入較高,待新產品技術突破後收入獲得明顯增加,進而帶動研發比重下滑,隨著收入的持續增加研發比重還有望進一步下滑,直到進入新一輪的技術布局。
研發投入對收入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從部分半導體顯示材料企業研發情況來看,江豐電子2014年研發投入1779萬元,到2015年研發進一步提升至2354萬,其營業收入也相應在2016年大幅增長52.2%,而2015年其收入增速僅為18.7%;晶瑞股份情況類似,其研發投入2014年為999萬,而到2015年迅速增長至3207萬,相應到2016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8%,而在2015年收入甚至有所下滑。因此我們判斷研發投入對收入增長有重要作用,且時間周期不會太長。從趨勢來看,飛凱材料過去兩年研發比重大幅提升,明顯進入了新一輪的研發布局。而江化微和阿石創研發比重略有提升,但變化並不明顯,同時兩者有所差異,其中江化微每年收入和研發投入基本保持不變,而阿石創每年收入和研發投入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大客戶開拓有望驅動收入增長
關鍵技術的突破往往能給材料公司帶來切入下游重點企業的機會,目前來看面板顯示領域京東方、華星光電有望成為國內面板持續擴張的主角,在半導體晶元領域,中芯國際、華虹宏力則代表了國內晶元技術的前沿,未來也有望主導晶元國產化。因此材料企業下游關鍵客戶的開拓進展需要持續跟蹤,尤其像京東方、華星光電,如果順利成為其供應商有望給材料公司帶來持續的訂單和收入,同時這也有可能成為重要的催化劑。
監管趨嚴、供給收縮,稀土永磁打開上升空間
1
六大稀土集團組建完畢,政策引導將壓縮供給
稀土產業格局優化,行業影響長遠積極
大集團主導格局形成,未來集約化程度還將提高。2011年5月10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並由工信部提出組建「1+5」全國大型稀土集團方案,推動國內稀土企業兼并重組、優化資產,為中國稀土產業發展格局定下基調。而到2016年12月,隨著中國五礦集團組建工作通過驗收,我國六大稀土集團基本整合完成,形成北方一家稀土公司(中國北方稀土集團)+南方五家稀土公司(中國鋁業公司、廣東稀土集團、廈門鎢業、中國五礦集團、中國南方稀土集團)的新格局,五年間共整合22家稀土礦山和54家冶煉分離企業,僅剩下一家稀土礦山和五家冶煉分離企業。此外,《稀土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稀土企業集約化程度還將繼續提高,屆時六大稀土集團將完成對全國所有稀土開採、冶煉分離、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整合,形成科學規範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
我們認為隨著六大集團組建完畢,更加優化的行業格局將對稀土產業帶來諸多積極影響,而國家後續的一系列稀土政策如開採指標、生產控制以及新增採礦證等也有望向六大稀土集團傾斜,整個稀土行業發展進入良性階段。
稀土「十三五」期間繼續引導壓縮供給、產業升級
根據稀土行業「十三五」規劃,未來我國稀土行業將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到2020年我國稀土年度開採總量要控制在14萬噸以內,相比目前每年17萬噸的實際開採量減少近3萬噸,同時冶煉分離產能從2015年的30萬噸減少到2020年的20萬噸,除六家大型稀土集團外不再新增採礦權,並嚴厲打擊稀土生產違法違規行為,從2015年開始,我國稀土礦採選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已開始下降,供給端收縮首先見於資本開支端。另一方面,我國繼續將推進稀土產業發展與升級,探索稀土材料新功能,拓展新應用,將突破一批國家亟需、引領未來發展的稀土材料關鍵技術。
2
日常監管三板斧,供給緊張成常態
稀土戰略價值再提規範化發展。憑藉稀土資源儲量最豐富、品種最齊全、品位較高等優勢,我國把稀土資源定位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同時也成為全球稀土市場的主導國家,供應了全球超過80%的稀土。而隨著全球範圍內新的稀土資源不斷被發現,我國在全球的稀土儲量佔比逐漸下滑,同時受黑色稀土產業鏈帶來的無序競爭和價格無序運行影響,具有特殊戰略價值的稀土資源並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而未來全球稀土產品的開放性競爭可能無法避免,我國唯有加強行業的規範化才可能繼續強化對全球稀土行業的主導。
環保核查
《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之後稀土行業再迎環保規範政策。自2011年《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關於開展稀土企業環保核查工作的通知》出台之後,稀土行業新的環保監管相對弱化,稀土管理主要由國土資源部和工信部負責,其中國土資源部負責稀土礦產品總量的控制,工信部則負責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總量的控制。而隨著2015年新一輪環保核查的展開,稀土浸取礦石用濃酸、伴生有毒有害氣液體等一系列環保問題重新進入環保部視野。2016年11月,工信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公安部等十二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商請組織開展打擊稀土違法違規行為專項行動的函》,隨後全國23個省區政府對轄區內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綜合利用和貿易企業展開全面核查,此外十二部委也將組成督察組對相關省區開展實地督查。我們認為以此為標準,稀土行業的環境問題重新得到重視,未來環保核查更將常態化出現,有助於稀土行業供給端規範化運行。
打黑常態化
2016年我國稀土供給量約為16.8萬噸,而國家配額僅為10.5萬噸,因此市場上大約有6.3萬噸的黑稀土,占配額指標的60%。黑稀土的存在導致非法開採嚴重,擾亂了市場監管和秩序,最終引起行業產能大量過剩。而在2017年2月,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建立產品追溯體系,同時配合稀土專用發票的使用成為稀土打黑的有力工具。此後工信部稀土辦還陸續召開相關會議,成立核查組在江蘇、江西、山西、湖南等多地開展核查工作。而今年6月,工信部稀土辦公室成立整頓稀土行業秩序專家組,宣布稀土「打黑」將步入常態化和制度化。在嚴厲的打黑制度下,我們認為稀土行業秩序得到有效規範,稀土產量控制將得到進一步強化,未來有利於稀土價格穩步上漲。
超計劃開採零容忍
稀土開採總量控制漸趨嚴格。今年7月,工信部在下達《第二批稀土生產總量控制計劃的通知》中再次申明,稀土是國家實行生產總量控制管理的產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無計劃和超計劃生產。此外還進一步要求各地發現的超計劃開採等違法違規企業及行為向有關部門、行業協會通報,將其違法違規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按照有關規定在「信用中國」網站公開,使之成為企業經營、貸款、上市、評級、行業規範准入、計劃指標配臵等參考因素。而國土部也再次明確今後將組織開展稀土超計劃開採檢查,並將進一步研究超計劃開採有效運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措施,強化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確保開採總量控制指標執行到位。我們認為對稀土開採總量控制的監管合力已經形成,並將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聯合懲戒,稀土超計劃開採將切實落地零容忍。
3
下游新興領域打開稀土材料需求空間,看好釹鐵硼
稀土應用領域廣泛,永磁材料為最大下游。稀土具有無法取代的優異磁、光、電性能,對改善產品性能、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稀土用量少、效果好,已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在傳統行業,稀土可用於冶金工業、軍工、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和農業等領域,用途十分廣泛。在新材料領域,稀土可廣泛用於能源材料、發光材料、研磨材料、環保材料、永磁材料等新興領域。在稀土下游中,永磁材料佔比最大,達到43%,其中用量最多最廣的即是被稱為「磁王」的釹鐵硼,其次為冶金機械(12%)、石油化工催化(9%)和玻璃陶瓷(8%)。對釹鐵硼而言,其下游基本都為新興領域,最大的應用領域為汽車(32%),其次為工業自動化(24%)、風電(15%)和消費電子(13%)。
釹鐵硼需求穩定增長,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為最大亮點。相比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由於電機、電控的存在每輛車需要多消耗釹鐵硼3-5kg,2016年國內新能源車產量為50萬噸,按照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產量要達到200萬輛,若按3kg增量測算,2020年新能源汽車領域釹鐵硼需求相比2016年將增加4500噸,若按5kg增量測算2020年釹鐵硼的需求增量將高達7500噸。
4
價格處於歷史底部,向上周期不改,關注庫存變化
稀土價格仍處於歷史底部
從長周期來看,2011年為稀土價格歷史最高點, 其中氧化鐠釹達到127萬/噸,氧化鏑達到1.3萬/千克,2017年稀土價格雖然沖高回落,但氧化鐠釹年內最高價也僅達到50萬/噸,不到歷史高點的50%,氧化鏑最高價為1440元/千克,僅為歷史最高價的11%,同時價格回落後更是處於歷史底部。我們認為在「稀土集團整合+供給收縮+監管趨嚴+下游需求旺盛」大背景下,稀土價格仍具有充足的向上驅動力,未來價格有望持續穩步向上。
收儲有望成為價格上漲的催化劑
國家收儲在維持稀土價格穩定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歷史來看2011年稀土大牛市便始於國家收儲啟動,終於國家收儲結束,2017年稀土價格觸底反彈也帶有收儲影響因素。我們認為稀土價格具有一定的反身性邏輯,其中重要的催化因素就是國家收儲:若稀土價格下跌嚴重,啟動收儲,稀土價格止跌,大家形成上漲預期,最終稀土價格出現反彈。而到目前為止,我國2017年收儲目標仍未完成,前三輪計劃收儲總量為8705噸,實際中標量為5725噸,仍有近3000噸缺口。而在2017年10月11日,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秘書長、常務副秘書長等一行3人專程拜訪了國家物資儲備局有關領導,就稀土產品國家計劃收儲等事項進行了深入溝通。而在11月中旬,中國六大稀土集團分別向下屬企業下達了國儲預交單,各分離廠陸續上報收儲預交數量,稀土國儲意向進一步明確。
開工率下滑,關注庫存變化
目前從上游來看,受稀土價格回落影響,稀土分離廠、金屬廠開工率均有所下滑,整體供給量逐步降低,而下游需求廠家庫存不高,部分釹鐵硼企業自7月開始有兩三個月沒有進行採購,因此下游企業也持續處於消耗庫存階段。從歷史來看,臨近年底工信部打黑可能再次啟動,再在國儲預期下,稀土價格有可能止跌反彈,進一步加劇下游補庫存情緒。
※真正的自動駕駛:L2和L5的差別在哪裡?
※中國部署海基雷達,擴大戰略探測預警縱深
TAG:藍海長青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