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一鳴: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王一鳴:大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王一鳴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今年經濟工作布局。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體制環境。

高質量發展開啟新一輪經濟轉型之路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推進經濟「三個轉型」。一是要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主要是在填補產品產量、資本存量等「數量缺口」,現在這個缺口基本填滿,很多領域出現了產能過剩。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是填補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等「質量缺口」。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增強發展的質量優勢。「中國速度」已享譽世界,當前,創造享譽世界的「中國質量」更為重要。

二是要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後,傳統製造業大規模擴張的階段基本結束,陸續進入到峰值期。未來的產業發展主要不是規模擴張,而是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的提升。要完成這個轉型,就要推動要素在行業內企業間的自由流動,實現要素再配置,這種再配置對體制環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是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要素的數量紅利,無論勞動力、資源還是土地,都正在減弱。要轉向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是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的不足,這與高速增長時期遇到的「電力瓶頸」「能源瓶頸」「交通瓶頸」是不同的。要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增加人力資本投資,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高質量不能簡單地以成熟經濟體的「標準結構」作為參照依據,還要充分考慮中國的大國特徵、結構快速變動期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最根本途徑還是通過深化改革增強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2013年至2017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6.2%,高於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12.4個百分點,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與需求結構變化相適應,供給結構也在不斷調整優化,2013年至2017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52.8%,高於第二產業10.2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上升、服務業佔比提高,增強了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改善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

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市場驅動力。我國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進而推動國內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居民對商品和服務的品質、質量要求明顯提升,「千禧一代」「互聯網一代」更加追求個性化消費,旅遊、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轉型升級,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市場驅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為高質量發展開闢了有效途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有效扭轉了供需形勢,改善了市場預期,使持續54個月負增長的工業品價格由負轉正,工業企業利潤明顯改善,而且有效增強了市場功能,優化了存量資源配置。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自2015年由降轉升,扭轉了金融危機後的下行態勢,反映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進入活躍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士國際商學院共同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指數世界排名升至第22位,比2013年提升了13位,成為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經濟體。推動創新技術產業化,使我國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平台經濟、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等躋身世界前列,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基礎。

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製度保障。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成為全社會共識。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要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推進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將有效改善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打好三大攻堅戰

打好三大攻堅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線性、本質性要求。如果不能有效化解過去積累的風險,進而出現重大系統性風險,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和前提;如果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的目標沒有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重要內涵和完整意義。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金融風險的根源是宏觀槓桿率上升過快。要把控制企業槓桿率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防範化解風險的重點,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國有企業去槓桿,依法依規對「殭屍企業」實施破產清算,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按照「開前門」「堵後門」的原則,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的法制化管理,推進債務信息公開,加強債務風險的動態監管。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的監管,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精準脫貧重在「精準」,重點是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注重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內在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近兩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但也要看到,要素市場發育滯後、價格扭曲和市場壁壘,仍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制約因素。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通過強化競爭加快落後企業退出和優質企業成長。

以處置「殭屍企業」為突破口,建立市場化法治化退出通道,將沉澱的生產要素從過剩領域轉移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領域轉移到高效領域,解決「退不出、死不了」的問題,真正實現市場出清。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真正實現產業升級。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降低顯性門檻基礎上減少隱性障礙,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真正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推動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說是在於創新體制機制,構建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體制環境。這就要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依法全面保護各類產權,增強各類經濟主體的創新創業動力。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發揮市場決定價格的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此同時,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更加註重質量和效益的調控目標,更加註重採取間接性、引導性的調控手段,更加註重合理引導市場預期,更加註重建立基於大數據的決策支撐系統,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自然》雜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研發投入國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