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聞所未聞的關於人類記憶的這些趣事!
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加拿大外科醫生威爾德·潘菲爾德正在做一項醫學實驗,他切下一個癲癇病人的部分腦殼骨,用微電極刺激病人的腦細胞,以確定哪個部位出了毛病。當刺激到病人大腦皮層的右側顳葉時,病人忽然說:「我聽到了管弦樂隊的音樂聲。」
潘菲爾德醫生覺得很奇怪,便重複刺激了這個部位,病人回答說,他又一次聽到了剛才的音樂聲,並且手舞足蹈地唱了起來。
接著,潘菲爾德又對一個11歲的小孩進行了實驗。當他刺激那個11歲小孩的左側顳葉時,小孩子說:「我聽到幾個小朋友叫我上街去玩。」
通過實驗,潘菲爾德了解到,人的顳葉與人的長時記憶關係密切。於是,潘菲爾德撰寫了一份人腦與記憶之間關係的研究報告。潘菲爾德在報告中說,當刺激大腦的某些細胞時,埋藏在記憶深處的一些往事就會突然浮現出來,而且這種回憶不是支離破碎的片斷或某種單純的印象,而是一個過去情景的完整再現。這些情景的時間跨度近則幾小時,遠至40年。
特別令人驚奇的是,通過電刺激所引起的這些記憶,在正常情況下是回想不起來的。潘菲爾德由此認為,一個人下意識注意的任何事物都會被記錄在腦子裡,就像攝影機將情景記錄在膠片上一樣,這種記錄基本上是永久性的,儘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能回憶不起來。潘菲爾德醫生無意中發現了記憶的秘密,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
早在公元前600年,古希臘人就開始了對記憶的研究,雖然在今天看來,當時提出的那些概念是多麼幼稚可笑。例如,公元前6世紀的帕蒙尼德認為,人的記憶是由明暗或冷熱兩種物質構成的混合體。只要這種混合體沒有受到干擾,記憶就是完善的;如果混合體發生變化,就會出現遺忘現象。
到了公元前4世紀時,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提出了「蠟版假說」。當時,他並沒有指出記憶的具體生理器官是什麼,只是提出人對事物的印象就好像有稜角的東西觸碰蠟版時所留下的印記,隨著時光流逝,人對事物的印象會逐漸模糊,最後完全消失,就好像蠟版逐漸恢復光滑一樣。
公元2世紀,偉大的生理學家蓋倫提出了「元氣」概念,他假設記憶屬於低級的動物元氣,這些元氣產生於大腦的周圍,於是記憶也就在那些部位產生。蓋倫認為,人吸入的空氣進入腦部,同命脈元氣混合在一起,這種混合物便產生了動物元氣,動物元氣又被傳送到整個神經系統,使人能夠感受到各種體驗,人就是這樣記憶的。蓋倫的觀點正好迎合了教會的思想,於是,這種觀點被當做宗教信條大力宣傳,在西方的影響整整持續了1500年。直到公元17世紀,關於記憶的研究幾乎毫無進展。
19世紀中葉,捷克生理學家普羅奎斯卡徹底否定了蓋倫的動物元氣概念,他認為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或實驗依據來支撐這個概念。但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普羅奎斯卡也無法確定記憶的具體生理部位。不過,普羅奎斯卡還是謹慎樂觀地指出:「記憶功能有具體區域是可能的,但目前我們還無法就此提出有價值的想法。也許50年後,確定記憶部位會成為一種有價值的探索。」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用狗做條件反射實驗時發現,如果狗的大腦皮層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那麼狗的反應能力隨之下降,學習新東西的能力也隨之下降。如果狗的大腦皮層受到的損傷較為嚴重,那麼這條狗就不能建立條件反射,也就是說不能學習新的東西。因此,巴甫洛夫得出結論:大腦皮層是保持條件反射的基本器官,即大腦皮層是記憶的基本器官。
1929年,美國心理學家拉什通過訓練老鼠走迷宮來進行學習和記憶的實驗,並通過不斷破壞老鼠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來檢查這種破壞對老鼠保持記憶的影響。結果發現,老鼠記憶的喪失情況與被破壞的區域大小密切相關,但與皮層受損傷的具體部位沒有關係。破壞的區域越大,老鼠記憶的喪失越嚴重。
於是他得出結論說:老鼠走迷宮的記憶保持不依賴於大腦的精細結構的定位。拉什由此推斷人的學習、記憶活動也與廣泛的神經細胞活動有關,記憶痕迹是普遍貯存在大腦中的。拉什的觀點立即招致了很多人的批評,他們強調說,老鼠是低等動物,它的大腦皮層機能不分化,而人的大腦皮層機能是高度分化的,因此,不能簡單地拿老鼠實驗的結果類比於人類。
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記憶是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同部位聯合作用的結果,但不同的部位作用是不一樣的。1953年,有一個自幼患癲癇的病人已病入膏肓,剛剛27歲已經喪失了生活的能力。
經過醫生的診斷,確認他的癲癇病源位於大腦兩邊顳葉的內側底部,於是便給病人做了手術,切除了兩邊顳葉內側和海馬回。手術後,病人失去了手術前三年內的很多記憶,而且對新發生的事情過目就忘,但卻保留著對三年前經歷的記憶。
半年後,病人搬了新家。一天,當他外出準備回家時,卻怎麼也想不起自己新家的地址,鬼使神差地回到了老宅子。儘管新鄰居天天跟他打招呼,但他就是記不得他們,但卻對手術前的老朋友記憶猶新。後來,情況略有好轉,但對於新事物的記憶也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就連他同別人的談話也不能被打斷,否則他就忘記了剛才談話的內容,無法將談話繼續下去。這就意味著切除海馬回實際上使病人失去了短時記憶的能力。
19世紀80年代,俄國的神經病學家科爾薩克夫發表了一篇病例報告。這個病人記不起來不久以前發生的事情,即使告訴他不久以前他自己身臨其境的事情,他也會覺得非常陌生。但是,他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甚至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他常常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的時間和地點,但總是瞎編亂造一通來填補這段記憶的空白,並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病人死後,經過對病人的檢查發現,他腦底的乳頭體和丘腦的一些部位有嚴重損傷,因此影響到了病人的某些長時記憶!
TAG:山香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