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合規之年,請注意P2P投資的正確姿勢

合規之年,請注意P2P投資的正確姿勢

作者:薛洪言

來源:零壹財經

認識一個朋友,鑽研網貸行業數年,寫過一些評論性文章,算一個資深的投資者了,近期,陸續把到期的P2P投資都取了出來。問其原因,回復說「心理沒底」。

GIF

什麼樣的平台才是靠譜的?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說兩句,上線銀行存管、不良率較低、交易規模大、股東背景雄厚……仔細想一下,似乎沒有一條真正能經得起推敲。

上線了銀行存管,起碼得到了銀行的認可,卻也並非萬無一失。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1月,全國共有25家平台上線銀行存管後出現問題,其中,17家提現困難,4家跑路。其他幾條,「保證」效果只會更差,比如規模大,規模大自然不容易出問題,但出了問題便是大問題。

在最初的監管制度設計中,P2P平台備案登記是前置步驟,領取營業執照後10個工作日內去備案登記,登記之後才是申請電信業務經營許可、上線銀行存管等。但在實踐中,流程恰恰顛倒了,其他工作都就緒後,監管逐條核查合規情況,確保無誤後,最後予以備案。

原因在於,儘管「備案登記不構成對機構經營能力、合規程度、資信狀況的認可和評價」,地方監管機構備案登記本身必然也會被投資者視作平台靠譜的證據,自然也就不能輕易地備案通行,要平台真的靠譜才行。

在這個意義上,各地監管機構備案登記實施細則便是其挑選「靠譜」平台的步驟,不妨看一下,過程有多複雜。

北京:需要提交11項備案材料,15個工作日的公示期,接受社會監督。在備案審查中,會「根據國家1+3的規定、57號文及148項(合規整改)規則」進行驗收,同時強調「驗收備案只求質量,不求數量,通過一家備案一家」。

上海:需要提交12(新平台)或17(老平台)項材料,1個月的公示期期,接受社會監督。「此次備案將從嚴把握,首批備案在數量上進行嚴格控制」。

深圳:需要提交14(新平台)或19(老平台)項材料,106條整改細則,「完成對照整改並經市金融辦驗收合格後,方可申請備案登記」,1個月的公示期期,接受社會監督。

上述備案材料中,除了平台自述性材料外,還包括律所出局的法律意見書、會計事務所出具的專項審計報告、公司信用報告、第三方電子數據存證平台合作協議等文件,引入了第三方專業機構監督和審查機制,整個過程,經過「多方數據比對、信用核查、實地認證、現場勘查、高管約談、部門會談」等過個步驟,涉及到地方金融辦、銀監局、公安局、通信管理局、網信辦以及工商局等多個機構。

經過如此複雜的流程和審慎的決策,監管機構方「敢」予以備案,即便如此,也一再重申「備案登記不構成對機構經營能力、合規程度、資信狀況的認可和評價」,且保留撤銷平台備案資質的權利。

足以說明,判斷一個P2P平台靠譜與否並非容易的事。

GIF

事實上,沒人敢拍著胸脯說某類P2P平台是靠譜的,只要有固化的標準,就會有針對此標準的騙局出現。所以,投資P2P產品,是要有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的,如網貸暫行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參與網路借貸的出借人,應當具備投資風險意識、風險識別能力、擁有非保本類金融產品投資的經歷並熟悉互聯網」。

這個心態不擺正,就會做出很多違背投資邏輯的事情,比如:

借錢買P2P理財產品。一般而言,能讓人借錢去投資的理財產品,必定是充分吊起了投資者的貪婪之心,以至於通過加槓桿的方式來放大這種收益。

在2015年的牛市和2017年的炒幣潮中,大家見多了這樣的例子,這些人為了翻倍而加槓桿,我們稱之為激進投資者,賭對了便可財富自由,相反,也願賭服輸。

在P2P投資中,加槓桿不過為了幾個點的收益(如年化7%借出來,投資到年化10%的產品中去,一年賺取3個點的利差),賭對了一年多賺幾千塊錢,輸了則背上沉重的債務。激勵和風險並不相稱,都不能稱之為激進的投資者,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投資者。

All In P2P理財產品。在跑路平台維權群里,必定少不了這麼一類投資者,「瞞著家人投了50萬進去,現在都不敢告訴家人,每天還要強顏歡笑,怎麼辦」,這便是「ALL IN」型投資者。

All In的最大問題是降低了理財選擇的容錯率,要麼對,要麼全錯,背後仍然是「賭」性作祟,屬於典型的激進型投資者。

投後零操作。買前精挑細選,買後不管不顧,這是大部分投資者的寫照。很多跑路(或清盤)的平台,在你買入的時候都是正常經營、看不出一點端倪的,而在跑路前,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事件,釋放出預警信號。

臨近2018年春節,P2P行業又出現一波停業(或問題平台)潮,其中,不乏一些成立多年的老平台。2018年1月份以來,各地出現問題平台64家,其中45家主動停業發布清盤公告,19家則出現跑路、提現困難等問題,22家為成立於2015年之前的老平台。投後零操作、零關注的人是看不到這些信號的,相信都會中招。

GIF

只有具備了風險意識和正確的投資習慣之後,才有了解如何正確選擇P2P平台的必要。

鑒於不可能存在絕對靠譜的平台,所以在平台篩選時,更多地要用到紅線排除法。即確認幾個投資紅線,紅線之內,一概遠離,平台很多且足夠同質化,不必擔心誤殺的問題。

未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的平台,一概遠離。銀行存管可以有效防止平台挪用客戶資金,是用戶資金安全的一道閥門。據網貸之家數據,截止2018年1月8日,共有911家平台宣佈於銀行簽訂存管協議,其中698年完成系統對接上線,占行業機構數量的36.15%。

考慮到監管早在2015年末就提出了銀行存管要求,經過2年多的時間都未上線存管的平台,要麼是實力較差銀行看不上,要麼是就是合規意識淡薄,還是遠離為上。

當然,上線銀行存管的平台一樣會出現問題,一些銀行也存在著「存而不管」的問題,還需要接著排除。

成立時間超過兩年且月成交額低於3億的平台,可謹慎參與。任何平台都是從小到大做起來的,從這個角度,本文不對新成立平台設置規模門檻。對於成立時間2年以上的平台,如果月成交額低於3億元,建議謹慎參與。從網貸之家數據看,月交易規模3億元行業內排名100位左右。

成交量可以有效反映平台的獲客能力和資產拓展能力,若嚴格按照個人20萬、企業100萬的借款上限,3億成交至少對應1500個借款個人或300個借款企業,不算多,也不算少,已經具備了一定藉助存量客戶自我循環發展的能力。此外,只有較高的成交量才能攤薄平台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營銷推廣、IT運維、數據風控等成本,獲得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

當然,成交量也可通過刷單、羊毛黨等方式作假,高成交量可能有水分,但低成交量也的確表明平台綜合實力不強。

信息披露不透明的平台,建議遠離。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透明是需要底氣的,心理沒鬼才會有這種底氣。信息披露上遮遮掩掩的平台,沒人知道背後隱藏著什麼貓膩,遠離就好了。

監管機構發布了信息披露細則,但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很難做到按圖索驥、一一排查,更多地,只是靠主觀判斷。此時,可以藉助國家互金專委會、互金協會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台等機構,參考平台數據情況以資投資決策。

對於新手而言,通過上面幾個指標的篩選,可過濾大部分不靠譜的平台。對於經驗老道的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平台發標情況、收益率變動、反常促銷、交易量情況、負面輿論信息、代收餘額變動、甚至實地走訪等來進一步提高篩選準確度。

GIF

還沒有結束。

隨著剛性兌付的打破,具體的項目逾期後,平台不允許進行兜底,意味著,平台的安全不等於理財項目的安全。投資者在選定相對靠譜的平台之後,對於具體的借款人也要具備一定的甄別能力。

借款人的甄別,是商業銀行風控部門的核心職責,涵蓋授信發起、風險審批、貸後管理等幾個流程,涉及到行業分析、財務分析、經營分析以及押品管理等,是個成體系的活。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能做的實在有限,最終,還是要依賴平台對借款人的甄選能力,且要接受「平台判斷失誤、自己承擔風險」的結果,畢竟,具體的投資項目是投資人自行挑選的。

回到開頭朋友的那個選擇,真正讓他心裡沒底的,估計便是這個吧。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老沙寫在後面:也就是說,即便是走過了備案經歷了登記,也別All 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2P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P2P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