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時期農業生產是怎樣發展在哪些方面?

西漢時期農業生產是怎樣發展在哪些方面?

一西漢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1)牛耕和鐵制農具的使用更加普遍推廣。西漢時期畜力耕作主要是以牛耕,同時也輔以馬耕。漢政府極重視對耕牛的保護,重治盜牛罪。鐵農具普遍推廣,成為農業生產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工具。正如《鹽鐵論·水旱》所云:「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使用鐵農具的範圍也從中原地區逐漸向邊遠地區推廣。鐵農具種類增多,形制有了改善。尤其是大型耕具犁的構造有了很大改革,裝上了犁壁,這樣就可以翻土,比歐洲犁壁的發明早了一千多年。犁耕技術也有很大進步,比較通行的是二牛抬杠的犁耕方式,即用二牛挽犁,一人扶犁,一人牽牛,一人掌握破土深淺。從考古發現西漢末年的壁畫上來看,當時耕犁上有的已改裝上了犁箭以控制入土深度。西漢還有一種使用單牛的犁耕,這比較適用於小農耕作。

(2)耕作技術有了很大提高。漢武帝時的搜栗都尉趙過總結了關中一帶農民的生產經驗,名為「代田法」,即一步寬的一個長條畝,縱向分為三(quan犬)、三壟,甽壟相間,各寬一尺,播種於中,等苗長高時,又把高壟上土培在中苗根部,能使作物耐旱抗風。第二年,則以原甽作壟,以壟作,位置互換。這種「代田」耕作方法比較科學,能提高產量,畝產量比使用一般耕作方法耕種的田地可增加一斛到兩斛,甚至更多一些。另外,趙過還推廣了耬播技術,使用三腿耬車(耬足為鐵制),一牛拽引,一人扶耬播種,日可種一頃。又,漢成帝時汜勝之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寫成一部農學著作,叫做《汜勝之書》,其中記載了很多種作物的種植方法以及耕作技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區田法。區田法是一種精耕細作的耕作方法,這種方法是把一畝田按照一定規格,耕掘為若千區(最多的掘作三千七百個小區),每區都經深耕,施足肥料,下種二十粒,精心澆灌和管理。這種園藝式的耕作方法所費工本較大,但卻適宜於人多而可耕地少的地區推廣,一般可以獲得較高產量。

(3)水利工程的興修。經過漢初六、七十年間的恢復時期,至漢武帝時,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力與物力,水利事業也隨之大興。這主要表現在對黃河的治理以及許多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開鑿。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河決於瓠子(今河南濮陽南),泛濫成災,影響所及達十六郡,漢政府曾經發卒十萬人治理,無效。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武帝在祠泰山後至瓠子,發卒數萬治河,並「命從臣將軍以下負薪塞河堤」。經此次治理後,其後八十年間無大河水之患。武帝時,又在關中開漕渠(主持人為水工徐伯),龍首渠,六輔渠(於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小渠),白渠,成國渠,靈幟渠,湋渠等。其中灌溉以白渠為最著名。白渠為引涇水入渭水,長二百里,灌田四千五百餘頃。時有民謠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重為雲,決9。,渠為雨。水流灶下,魚跳入釜。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漢書·溝洫志》)。其他如西北地區、中原地區的許多郡縣也有一些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

(4)戶口、墾田大增。西漢末年,全國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餘頃;戶口,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餘戶,五千九百五十九萬餘口。戶口墾田均比戰國時大增。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偉哥讀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漢 的精彩文章:

西漢得謚號者共530人,其中僅有9人為雙謚,都有誰
西漢初年,匈奴為何十萬大軍壓境為何失敗?只因這個因素!

TAG: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