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什麼,在哪兒種,怎麼種?
記者 李俊如 張維 實習生 楊佳 熊圓
陽春三月,萬物生長,當下正是春耕生產農忙時節。走在鄉間,隨處可見農民朋友三三兩兩在農田辛勤勞作的身影。記者發現,相較往年,種什麼,在哪兒種,怎麼種正在發生變化,今年的春耕生產透著現代農業生產新氣象。
從【老三樣】到經濟果木
畝賺300元到收入過7000元
一車車葡萄苗、李樹苗正運往田間地頭,曾經貧瘠的土地上,葡萄園、李子園、草莓園悄然成片。這是3月9日記者在南江縣紅光鎮柏山村看到的春忙景象。
王直修在整理葡萄枝
村民王直修的小院里,剛買回來的2000多株葡萄苗整齊的堆在院壩里,一家四口人匆匆吃過午飯便開始忙著整理苗子。「地早耕好了,葡萄苗子也要發新芽了,得趁著這幾天的好天氣,趕緊栽下去。」王直修說。
不遠處的小山樑就是王直修一手打造的產業園,整個山樑上下,王直修流轉了四十餘畝土地,2016年種植的二十畝獼猴桃去年已開始掛果,今年將迎來首個盛產期。種植的葡萄在去年也迎來收穫,去年7月,首屆「葡萄採摘節」在柏山村舉辦,當天就賣出去三千多斤葡萄,在鎮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他們又對接上了南江縣城的幾家大型超市,2017年王直修和侄兒王卓的葡萄園收入達二十多萬。
「這是個旱山樑,我們管它叫『觀天梁』,我們這幾戶人的土地大都在上面,種糧靠天吃飯。過去種植『老三樣』糧食作物,一畝收入算下來最多賺300元,現在種獼猴桃、葡萄,一畝收入不低於7000元。」王直修的兒子王海介紹。30歲的王海畢業於成都農科院農業技術專業,畢業後在成都一家農產品公司上班。在父親王修直的鼓動下,王海回到老家發揮他的專業優勢為村民們作技術指導。
「種葡萄,天上要避雨大棚,地下要覆地薄膜,還得安提灌,成本高、投資大,但價格好、見效快!」2018年,王直修又投資二十餘萬發展葡萄種植。
從家庭種植到園區種植
活兒更輕鬆、收入有保障
3月9日下午兩點左右,陽光晴好,一派春意盎然。離巴州區凌雲鄉何家坪村村口500米處的草莓採摘園裡熱鬧非凡,不少市民趁著好天氣,攜親朋好友前來體驗採摘的樂趣,水果商販直接開車前來大量收購。村民楊瓊珍正在草莓大棚里忙著除草。正值春耕生產的時節,記者好奇這個時節她不應該在自家農田勞作嗎?
楊瓊珍正在草莓園裡除草
2016年5月,何家坪村引進業主,以700元/畝的價格流轉土地200畝,發展草莓、梨樹、葡萄種植。楊瓊珍家的土地也在其中,土地流轉以後,楊瓊珍從以前「單打獨鬥」的家庭種植成為園區的一名種植工人。
「往年這個時候,早就開始耕地鬆土,準備種苞谷了,哪有現在這麼輕鬆。」楊瓊珍介紹,丈夫常年在周邊鄉鎮打臨工,家裡的土地全靠自己一人耕種,每逢春耕最忙最累。
「每次去城裡賣點兒蔬菜瓜果,來回30多公里,除去車費,賺的錢就沒剩多少了。」楊瓊珍清楚記得,家庭種植從耕地、播種、澆灌、鋤草、施肥、收割再到售賣,耗時耗力,最後收入卻不盡人意。
「最近半個月都在草莓園鋤草,之後還要對梨樹進行修枝和人工授粉,半個月下來自己掙了900多元。」楊瓊珍笑著說道,自從在園區種植,干一天活兒就有一天的收入,收入多了一份保障,心裡踏實很多。
幹了一輩子的農活,早已習慣和土地「打交道」,現在換個地方種地,既可以待在老家不離土地,還能保障收入,楊瓊珍表示對現在的日子很知足。
從「豌豆角」地到長方形地
「鐵牛」耕種「解放」勞動力
3月9日下午,記者前往巴州區凌雲鄉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片採訪。剛到凌雲鄉方山雁村地界,道路兩旁層層疊疊的高標準農田隨即映入眼帘,農田裡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翻土、打溝,農田邊的網格中豌豆苗長勢旺盛。在距村道最近的長方形農田裡,66歲的村民趙清成正沿著水泥田埂打邊溝,幫助農田排水。
趙清成正在高標準農田內打邊溝
「兒子媳婦都在巴城做生意,我一個人在家,基本上沒什麼勞力,家裡的田地又都是『豌豆角』,很難用『鐵牛』(旋耕機)耕種,每年犁地、栽苗、灌溉都把我累個半死。」趙清成說,在高標準農田沒建設之前,土地讓她擔心的問題很多,除了耕種難,雨季造成土方垮塌是常事,但凡田地垮塌,得花上四五天才能重新砌好。
變化發生在2016年,2016年3月,凌雲鄉方山雁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共計1700畝,趙清成家的田地就位於其中,不到半年時間,她家的小田不僅變成了大田,還全部裝上水泥堡坎。
「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讓我們種田變得更容易。」趙清成告訴記者,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工後,最顯著地變化便是自家的「豌豆角」農田變成了長方形,旋耕機從此便可以在田裡「來去自由」,她家1畝多的田,不到一個小時就讓旋耕機耕了個遍,省去了她人工耕地的麻煩。
談起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變化,一旁勞作的村民都湊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不僅僅只是方便耕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工後,農田面積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糧食產量隨之增加;農田兩邊用上了混凝土加固,再也不用擔心農田在暴雨或梅雨季節中垮塌,此外,農田邊上的網格中間還可以種植豌豆和胡豆等經濟作物,不僅有效預防了水土流失,還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效益。
TAG:巴中傳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