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避暑山莊的宮廷花卉
清代避暑山莊的宮廷花卉
陳 東
承德市文物局高級園林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承德避暑山莊古典園林與古建築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始建於公元一七〇三年,佔地五點六四平方千米。避暑山莊是一座由山巒、湖泊、草地、宮殿和眾多庭院與寺廟構成的規模龐大的自然山水式園林,融中國南北造園藝術為一體,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還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高峰時期典型風格和最高水平的代表,體現了康乾盛世時期兩位帝王對園林的喜好和理解,對現代園林乃至世界園林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清代避暑山莊宮廷里用於觀賞的盆栽和瓶插花卉。
喜好栽花種草的清代皇帝
中國古典皇家園林隸屬於帝王,追求花木之奇、彙集天下名品的風俗自古有之,漢代的上林苑便收集了全國上下「名果異卉三千餘種植其中」。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他們是避暑山莊的主人,每年在這裡要住幾個月,避暑山莊就是他們的私家花園。他們不僅指導建造了這座園林,還經常參與到避暑山莊園林植物的規劃、引種、栽植和管理中,喜歡考證和收集各種觀賞植物,是不折不扣的「花卉愛好者」。康熙和乾隆皇帝對花卉的個人喜好和獵奇的需求,影響著避暑山莊園林植物景觀的風格,也使避暑山莊成為了彙集各種奇花異草的植物園。例如,康熙皇帝曾將中國東北結黑色果實的野生樹木「櫻額(稠李)」引種栽植到避暑山莊,「山莊之千林島,遍植此種。每當夏日,則累累綴枝,游觀其下,殊堪娛目,不獨秋實之可采也」。乾隆皇帝也熱衷於園林植物的引種栽植,他在木蘭圍場描寫當地野生的落葉松:「我聞松柏有本性,經春不榮冬不凋。此木亦被松之名,當秋葉落何刁刁……」他雖然批判「此木非松冒松名,千秋定論應難逃」,卻將這種松樹「移植御苑,亦森森成活」。除此之外,避暑山莊還引種栽植了來自山西五台山的金蓮花,內蒙古的敖漢荷花,還有康熙親自選育的雙歧嘉穀,有移栽來自「海西」的洋菊,也有購買自中國南方的盆栽蘭花和桂花等,不勝枚舉。其中很多種植物都是首次在中國園林中栽植,如櫻額(稠李)、含羞草、烏沙爾器(沙棘)、草荔枝(樹莓)等。這些奇花異卉構成了避暑山莊獨特的園林植物景觀。
避暑山莊里的盆栽花卉
在清代,避暑山莊的主要庭院和殿堂都要擺放盆花,這些宮廷花卉主要有三類:一類是以觀賞造型為主的盆景;一類是以觀花觀果為主、或者帶有清香的各種盆栽花卉,如秋海棠、桂花、梔子等;第三類就是應季的各種瓶插花卉,類似現在的插花或者鮮切花,春季的牡丹、夏季的
清 冷枚 避暑山莊圖軸
紙本設色
縱二五四·八厘米 橫一七二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替換高清大圖
結黑色果實的「櫻額」(稠李)
稠李(Prunus padus L.)為薔薇科稠李屬落葉喬木,高可達
十五米,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在歐洲和北亞作為觀賞用的庭蔭樹長期栽培,果實可招引鳥類,花序長而美麗,秋葉變紅色,果成熟時亮黑色,是一種耐寒性較強的觀賞樹
到乾隆時期,有些宮廷花卉是大臣作為禮品進獻給皇上的,如「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十四日,熱河總管永和、富貴跪進萬壽橘四盆,茉莉花四盆、夜蘭香四盆、秋海棠四盆、梔子四盆、果石榴四盆、蜜羅柑四盆」、「萬年松四盆、桂花八盆」,「自乾隆二十七年以後,每逢聖駕臨幸山莊,總管等照例呈進花卉,或四樣、六樣、八樣不等」。
這些盆栽花卉經常擺放在空曠的庭院、前廊、月台中或者室內,而且大多有精美的花盆和幾架。從乾隆年繪製的《平定台灣戰圖·清音閣演戲》畫中清楚看到,清音閣前的空地上整齊擺放了佛手、石榴、羅漢松等大型盆栽或盆景。荷花、秋季的菊花等都可以採摘正在開花的枝條插在盛水的瓷瓶中觀賞。避暑山莊在清代位於人煙稀少的塞外地區,經濟不很發達,這些宮廷花卉的前兩類大部分來源於「關內」的南方,種類有數十種之多。據《欽定熱河志》記載:「桂為炎方之產,非塞外所有。今山莊所有盆植多從關內移往」,「蘭自關內移植山莊,雖不甚繁,亦能作花」。康熙皇帝十分喜歡桂花,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他特意傳旨讓蘇州織造李煦的兒子李鼎從江南「送丹桂二十盆至熱河,六月中要到」。李煦回旨說:「奴才即督同兒子李鼎挑選桂花,現在雇覓船隻裝載,即日從水路北行。」由此可見當時這些宮廷花卉的來之不易。
清乾隆 清人繪《平定台灣戰圖冊》之「清音閣演戲」
紙本設色 十二開之十二
每開縱五五·六厘米 橫九一·一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避暑山莊清音閣庭院中擺放的盆栽花卉
清 郎世寧 海西知時草圖軸
紙本設色
縱一三六·六厘米 橫八八·六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宮廷里的西洋花卉
清代避暑山莊的宮廷花卉大部分都是中國傳統的盆栽花卉,如桂花、蘭花、佛手等,但也有很多來自外國的西洋花卉。這些盆花大部分是大臣或者外國使臣進獻給皇帝的禮物。例如,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西洋使節從歐洲帶來了含羞草的種子,栽植到中國的瓷花盆裡送給乾隆皇帝。那時中國還沒有含羞草的名字,乾隆稱其為「知時草」,並描述道:「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譯漢音為知時也。其貢使攜種以至,歷夏秋而榮。在京西洋諸臣因以進焉。以手撫之則眠,踰刻而起,花葉皆然。」
文獻還記載避暑山莊栽植了來自國外的花卉「晚香玉」:「莖高二三尺,一苞數朵,次第開花,色白如玉,日晚則放香。」乾隆的詩寫道:「蠃斯種自海西航,玉朵迎階噴晚香,深院曲牆月初上,一時不辨若為光。」詩注寫道:「是花乃西洋種,洋名土馝蠃斯,康熙年間御賜今名。」《皇朝通志》也記載:「晚香玉種出西域,今京師多種之,花如白玉簮,入晚更香,聖祖賜以今名。」「土馝蠃斯」正是晚香玉英文名tuberose或拉丁種名tuberosa的音譯。晚香玉又名夜來香、月下香,原產墨西哥,屬多年生球根類花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被引種到歐洲,清初才傳入中國宮廷。
在避暑山莊栽植最廣泛的西洋花卉是萬壽菊,萬壽菊俗稱臭芙蓉、蜂窩菊、臭菊、千壽菊,原產墨西哥及南美洲,明末清初才傳入中國。清代文獻形容萬壽菊:「金黃色,千葉,花大如杯,開足圓滿。蒂長,蕊如爪,瓣末鋸齒。葉細而尖鋸,一枝十餘出,一本數十花,光焰奪目。」(清鄒一桂《小山畫譜》)「其葉干味甚惡,使人不可耐」,「萬壽菊大者名臭芙蓉」。乾隆時期,避暑山莊和北京的皇家園林里廣泛栽植萬壽菊,《欽定熱河志》形容萬壽菊「花正黃,以八月中盛開。關外處處有之,山莊產者莖高而瓣尤大」。這些西洋花卉大部分作為盆栽植物擺設在避暑山莊的庭院里或者室內,豐富了避暑山莊的園林植物景觀。
清 汪承霈 洋菊圖軸
紙本設色
縱一三三·四厘米 橫六二·五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了西洋花卉洋菊和萬壽菊
宮廷溫室「花兒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溫室的國家之一,早在漢代,宮廷里的太官園就已經「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種植蔥、韭菜等蔬菜。為了保暖,中國古代的溫室都類似於窯洞或者半地下的房子,所以被稱做花兒洞、花房、花窖。花房中使用爐火加溫培育花卉,這些花卉被稱作「煻花」、「薰花」,後來簡寫作「唐花」,有時也寫作「堂花」。這種培育盆花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據《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北京「右安門外草橋一帶的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蘊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避暑山莊也不例外,康熙時期就在承德建立了花房,用來培育南方的盆栽花卉。嘉慶四年又對花房進行了擴建,在「獅子園花兒洞添蓋花房五間」。乾隆皇帝還指派專門官員對避暑山莊花房進行管理,「花房由一名副千總管理七名人員,負責園庭內安擺花卉」。「花房自十月起至次年二月止計五個月培養花卉,每月柴炭銀五兩,共銀二十五兩」。參照圓明園檔案可以更多地了解清代宮廷花卉的管理情況:「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奏准,圓明園每逢駐蹕之時,圓明園,長春園內十六處殿內安設四季花卉,本處熏養之花不敷安設,查奉宸苑、南花園辦理。宮內安設花卉向例設有花卉園頭二名,各隨地十頃,自行取租辦理。又有丰台功德寺栽種草花地八十畝,長蘆鹽政、倉場侍郎二處年例恭進南花七
清乾隆時期的花兒洞
法國傳教士韓國英一七七七年繪製 收藏地不詳
十六盆。圓明園殿座處所較宮內為多,請將南花園辦差園頭地畝及年例外進花卉各分一半,撥交圓明園承應差務。如圓明園遇有呈進花卉,亦照此兩處分用。」
清代的花房到底什麼樣?乾隆時期,法國傳教士韓國英曾經在一七七七年繪製過當時花房的實景。從外觀看,花房就是幾間普通的硬山式建築,室內設計為半地下,可以生火取暖;牆厚窗高,以利於保溫和採光;晚上要在窗前覆蓋草帘子保溫。花房主要是在冬天使用,使怕冷的南方花卉可以安全越冬。
品種繁多的菊花
菊花在中國有著近三千年的栽植歷史,《禮記》中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其中的「黃華」即指菊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描繪出清新、恬靜的田園生活,這首詩使菊花的栽培、繁育興盛一時,達到盛期。這種田園生活的情趣也成為康、乾二位帝王在避暑山莊里所追求的園林氛圍之一。至清代,《廣群芳譜》中菊花品種已有一百九十二種,達到鼎盛。乾隆皇帝寫詩評價菊花「秋卉中宜作盟主,春園畔不逐花王」。《欽定熱河志》中記載避暑山莊的菊花 「今塞外所產兼有諸種」。每年乾隆皇帝基本都是重陽節前後自木蘭圍場秋獮返迴避暑山莊休整幾日,正好能夠欣賞盛開的菊花,然後便返回京城。所以他多次在詩文中描述:「黃華鍾正色,必向御園開。識得重陽節,剛從上塞回。」「昨日過重九,今朝見菊花。翻成兩度節,未是負芳華。」
清 錢維城 洋菊圖軸
紙本設色
縱一一二·七厘米 橫五七·五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除了洋菊還繪有剪秋蘿、孔雀草和鴨跖草
乾隆時期,「海西」的菊花有四十四種傳入宮廷,被稱作「洋菊」。從乾隆詩文中可知,洋菊花大色艷,品種繁多,成為當時宮廷的新寵。乾隆二十一年時,他解釋說:「洋菊近年始出,各種不一,其大有徑周尺者,不見於古。」
傳奇荷花敖漢蓮
荷花也叫蓮花,原產中國,是中國古典園林水景中的主要觀賞植物。清代避暑山莊有很多種類荷花。第一類是來自「內地」的白蓮,分布在遠近泉聲、長虹引練橋南和戒得堂鏡香亭三處。第二類荷花主要栽植在香遠益清,康熙皇帝在那裡搜集天下各種名品荷花,「……前後臨池,中植重台千葉諸名種」。第三類就是康熙皇帝從內蒙古敖漢旗引種來的荷花,所以被稱作「敖漢蓮」,它在山莊栽植面積最廣,也最有名氣。避暑山莊冷香亭、觀蓮所等景點,都是以觀賞敖漢蓮得名的。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就專門描述了敖漢蓮的神奇:「蓮以夏開,惟避暑山莊之蓮至秋乃開,較長城以內遲一月有餘。然花雖晚開,亦復晚謝,至九月初旬,翠蓋紅衣,宛然尚在。苑中每與菊花同瓶對插,屢見於聖制詩中。」可見敖漢蓮是避暑山莊夏秋季節一種重要的瓶插花卉。
但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驚奇地發現避暑山莊的敖漢蓮不知何時滅絕了,湖泊里生長的只有普通的荷花。後來有傳說是因為日軍佔領承德時將雙湖夾鏡填平當作打靶場造成敖漢蓮滅絕。到了一九八三年,避暑山莊清理了雙湖夾鏡的池塘,湖中的荷花又奇蹟般復活,並且開出了與眾不同的荷花。它的花朵比其他湖裡的荷花略小,顏色是粉白色,更有奇者,這些荷花的初花期雖與其他荷花接近都是七月初,但是花期卻很長,可以開放到九月份。據此,很多人都認為雙湖夾鏡新長出的荷花無疑就是消失很久的敖漢蓮,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今,並且這些現代的敖漢蓮品種被引種到頤和園等公園中,參加過各種荷花展,很少有人懷疑過它們的真實性,就連中國花卉協會荷花分會都將其正式命名為「敖漢蓮」。但是,查閱清代有關敖漢蓮的記載時我們發現,文獻中的敖漢蓮和前述現代所謂的「敖漢蓮」,其實有著天壤之別。
乾隆皇帝每年都寫詩描寫敖漢蓮,各種清代文獻對敖漢蓮的記載也十分詳盡,總結起來敖漢蓮具有以下特徵:「瓣大」、「花皆重樓」、花瓣數較多,「千瓣攢簇」,所以又稱作「千葉蓮」;花「色至鮮艷」,顏色艷於常見的紅荷;「花雖晚開,亦復晚謝」,「已屆霜降,而塞湖之荷尚有作花者」。這些特徵都明顯有異於其他品種的荷花。其中最主要的是「千葉蓮」這個典型特徵。
現代荷花的分類基本上與中國古代相近,一般依據花瓣的數量進行分類。花瓣二十枚以內為單瓣型, 二十一至五十枚為復瓣型;五十一至百枚左右為重瓣型,數百枚以上稱作千葉蓮。雌蕊的心皮花瓣化,即花中有花稱作「重台蓮」,一朵花內包含兩個花心或者一支花莖上並開兩朵花稱作「並蒂蓮」。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千葉蓮,最早在晉代就有千葉蓮的記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曾經栽植過盆栽的千葉蓮。到了明清,中國的千葉蓮已經發展到幾十個品種。如果您見過千葉蓮,就會知道它是多麼與眾不同,其花朵與普通的荷花區別明顯。清代著名的西洋畫家郎世寧曾經用西洋畫法繪製過當時皇家園林中的千葉蓮,其花瓣層層疊疊難以計數,至少在幾百枚以上。
但是,現代所謂的「敖漢蓮」花朵屬於中等大小,花色為粉白色,不是很鮮艷,最關鍵的是花瓣很少,不會超過二十枚,屬於十分典型的單瓣型荷花,就連復瓣型和重瓣型的資格都不夠,怎麼能稱作千葉蓮呢?
清 朗世寧 聚瑞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〇九·三厘米 橫五八·七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瓶插花卉為千葉蓮與並蒂蓮
康乾盛世時期沒有現代的照相技術,無法記錄敖漢蓮的真實模樣;清代的文字記載又過於抽象,無法讓人信服。還好古人有高超的繪畫技能,要是能找到清代敖漢蓮的繪畫就好了。為此,筆者專門查閱了文獻,尤其是《石渠寶笈》和《活計檔》,終於找到了關鍵的線索。康熙時期一位叫做蔣廷錫的大臣曾多次寫生了敖漢蓮。康熙五十二年,皇帝讓各位大臣欣賞瓶插的敖漢蓮,蔣廷錫專門繪製了一幅《瓶蓮圖》。康熙六十一年七月,康熙皇帝再次命令蔣廷錫繪製兩幅插在花瓶里的敖漢蓮圖,並且要求七位內閣大學士(清代最高等級的官員)在其中一幅畫上面即興題詩一首。六十三年以後(即後圖乾隆題跋所示乾隆乙巳年,即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發現了這幅題詩的繪畫,並且和湖裡盛開的敖漢蓮相比較,發現「攜此圖相對不辨是一是二也」,也就是說蔣廷錫的敖漢蓮圖非常寫實,和實物幾乎一模一樣。乾隆對這幅畫讚賞有加,詩興大發,但是又不願在這幅畫上面塗鴉,當即命令畫師臨摹了一幅,然後揮筆題詩一首,並且也讓他手下的六名大學士各題詩一首。這四幅清宮繪畫使現代敖漢蓮真假之謎終於水落石出。
替換高清大圖
現代敖漢蓮
根據這些繪畫分析,畫中的敖漢蓮和文獻記載完全一致,能夠數出的花瓣數量就有二百五十枚以上,而且畫家在構圖時還特意挑選了千葉敖漢蓮、並蒂敖漢蓮、重台敖漢蓮和普通的單瓣荷花骨朵插在同一個花瓶中作為對比,這樣不但可以說明敖漢蓮確實像乾隆詩文所說的經常出現千葉、並蒂、重台三種不同的花型,而且花朵比單瓣荷花要大很多。這樣可以明確地證明現代所謂的「敖漢蓮」並不是清代避暑山莊中盛極一時的敖漢蓮。
從康熙六十一年蔣廷錫所繪的敖漢蓮圖可知,真正的敖漢蓮為千葉蓮,這類荷花的雌雄蕊完全瓣化(變成花瓣),已經喪失了結實能力,是不可能產生花粉和種子的。千葉蓮在自然條件下只能靠分藕這一種方法繁殖,與乾隆形容的「敖漢出荷花,移藕植此」的記載一致。如果池塘乾涸或者被填平,藕的壽命僅能維持不到一年,所以一旦千葉蓮的蓮藕全部死亡,這一種資源將會滅絕。雙湖夾鏡等處天然再生的荷花是靠種子存活的,所以肯定不是敖漢蓮,真正的敖漢蓮現在已經滅絕了。
清康熙 蔣廷錫 瓶蓮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三九·二厘米 橫六五·四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五十二年繪
替換高清大圖
清康熙 蔣廷錫 敖漢蓮圖軸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六十一年繪 無題跋
清康熙 蔣廷錫 敖漢蓮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七一·二厘米 橫八八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六十一年繪 附題跋
清乾隆 佚名 仿蔣廷錫敖漢蓮圖軸
絹本設色
畫心縱二一五·七厘米 橫九六·五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五十年繪 附題跋
荷花是一種極易種間雜交而發生串種的花卉,在清代,雙湖夾鏡處「橋南種敖漢荷花萬枝,間以內地白蓮」,香遠益清還栽植了各種名品荷花,其中的單瓣型和復瓣型的荷花是能夠產生種子的。荷花的種子外面有緻密的種皮保護,在淤泥中埋藏千百年也可以發芽成活。所以,現代所謂的敖漢蓮很有可能是「內地白蓮」與其他紅蓮的雜交後代。
盛極一時的金蓮花
金蓮花屬於高山野生花卉,清代著名的園林著作《廣群芳譜》是中國最早詳細描寫金蓮花的著作:「出山西五台山,塞外尤多。花色金黃,七瓣,兩層花心,亦黃色。碎蕊平正,有尖,小長狹,黃瓣環繞其心。一莖數朵,若蓮而小。六月盛開,一望遍地金色,爛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結子如粟米而黑,其葉綠色,瘦尖而長,或五尖或七尖。」《欽定熱河志》記載:「聖祖仁皇帝自五台移植山莊,有金蓮映日之勝。」康熙皇帝十分喜愛金蓮花,為它寫下了五篇詩詞。例如「曾觀貝葉志金蓮,再見清涼遍地鮮。近日山房栽植茂,參差高下共爭妍」,「數畝金蓮萬朵黃,凌晨挹露色輝煌。薰風拂檻清波映,並作芙蕖滿院香」等。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他除了撰寫了十餘首描寫金蓮花的詩文外,還親手繪製了一幅金蓮花寫生畫。乾隆形容金蓮花「產自五台,皇祖時移植避暑山莊,而賜今名」,「是花以出五台者為美,茲塞上亦有之」。
由於金蓮花是高山野生花卉,中原地區比較少見,所以我國最早到遼代才出現有關金蓮花的文獻記載。《遼史》「營衛志」寫道:「道宗每歲先幸黑山,拜聖宗、興宗陵,賞金蓮,乃幸子河避暑。」乾隆皇帝也曾解釋:「元以前無專詠此花者,惟周伯琦《賦得灤河》篇有『金蓮滿川凈如拭』之語。及《上都紀行》詩注見其名。」在元代周伯琦的《上都扈從》詩注中稱:「上都草多異花,有名金蓮花者,似蓮而黃。」由此可見,金蓮花在元代就已經是皇家園林中的一種著名的花卉。但元上都地處內蒙古高原,金蓮花原本是那裡的野生植物。首次將金蓮花引種馴化到低海拔地區栽植,並作為一種重要的園林觀賞植物應用在皇家園林中的是清代的康熙皇帝。康熙引種的金蓮花產自山西五台山。《山西通志》載:「金蓮花,一名金芙蓉,一名旱地蓮,出清涼山。」這裡的清涼山就是指五台山。《五台山志》載:「山有旱金蓮,如真金,挺生陸地,相傳是文殊聖跡。」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二年第一次去五台山不久後便創作了《金蓮花賦》,從賦中可知,康熙皇帝那時就已經將金蓮花「移土碪於上苑」了。十幾年以後,康熙皇帝開始建造避暑山莊,他在如意洲島上也栽植了金蓮花,並起名為「金蓮映日」。金蓮映日「殿五楹,西向,是花環蒔。葉亞枝交,含風挹露,每晨光啟牖,旭影臨鋪,金彩鮮新,爛然匝地」。康熙皇帝描述道:「廣庭數畝,植金蓮花萬本,枝葉高挺,花面圓,徑二寸余,日光照射,精彩煥目。登樓下視,直作黃金布地觀。」《帝京歲時紀盛》也讚美道:「六月六日,避暑山莊金蓮映日處,廣庭數畝,金蓮萬本,天下無二。」可見當時避暑山莊栽植金蓮花的壯美景象。
替換高清大圖
金蓮花
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又名旱荷、旱地蓮、金
梅草等,毛茛科金蓮花屬,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為極佳的觀賞性植物,兼具一定的藥用價值
清乾隆 御筆金蓮花軸
紙本墨色
縱五五厘米 橫三〇厘米 私人收藏
康熙皇帝除了把金蓮花引種到避暑山莊外,還將其栽植到距離避暑山莊不遠的樺榆溝行宮和喀喇河屯行宮。大學士張玉書在康熙四十七年所著的《扈從賜遊記》中記載,康熙皇帝在樺榆溝行宮賜給每位大臣一瓶金蓮花,並說明:「特移植種於口外者,鮮妍可愛,與五台所產無異,他省諸山未之見也。」還記載喀喇河屯行宮「循長堤而行觀金蓮花數畝,色正黃,彌望奇英煥爛自壓諸花之上」。康熙時期還曾出現了綠色金蓮花的天然變種,康熙描寫道:「牡丹有綠誠仙品,幻色生香野草中,數朵乍開凝碧玉,黃花應遜碧花叢。」
乾隆時期,北京香山的靜宜園中也栽植了金蓮花。乾隆皇帝在《金蓮花》詩序中描述:「金蓮花生於五台,初不知何名,皇祖賜之名而植之避暑山莊,茲香山亦種之。是卉宜于山,故繁滋特茂焉。偶臨山館,恰值敷榮,輒以命篇。」《養吉齋叢錄》也記載:「五台山有旱金蓮。七瓣,兩層。心亦黃色,碎芷平正,有尖黃瓣,環繞若蓮而小,六月盛開,遍地金色。聖祖有金蓮花賦。後由五台移植避暑山莊,今香山亦有之。」此外,《金鰲退食筆記》還記載:「上從清涼山手移金蓮花,亦付(北京)南花園栽種,四月末花開,碧葉黃英,鮮潔可愛。」由此可見清代金蓮花栽植之盛。
乾隆時期,金蓮花也是避暑山莊和北京香山夏季瓶插花卉的主要品種,每當金蓮花盛開,乾隆皇帝都「必簪瓶」差人恭進給皇太后欣賞。
山莊最美是野花
根據文獻記載,清代避暑山莊的夏秋是最美的季節,百花盛開,碩果累累,其中開花的觀賞植物大部分並不是人工栽植的花卉,而是各種各樣的野花。康熙皇帝讚歎「夏日山莊百花齊放」,並寫詩稱讚:「近都愛此清涼地,逢草逢花莫不香。」乾隆皇帝也描述避暑山莊「每逢鑾輅駐臨,夏卉秋英爛然盈目」,更是多次以《野花》、《塞花》、《山花》為題,撰寫了大量詩文。例如「清秋野卉紛榮謝,不知其名愛其奼」;「是處嫣紅並奼紫,不知其名訝其美」;「山花無名致總佳,淺絳深黃爭倩若」;「山花滿浥露華新,便是山莊七月春。莫恨群芳漏名字,恰如疏仡世時人」等,不勝枚舉。他還經常命人把野花插在花瓶中賞玩,野花瓶插也成為避暑山莊夏季宮廷花卉的一大特色。所以乾隆皇帝多次寫詩稱讚:「單椒紫奼更紅裳,偏是秋來生意昌。擷入掛瓶饒靜趣,又教行殿挹清芳。」「山花無名致總佳,淺絳深黃爭倩若。詩人畫客幾曾經,雁塞龍堆欣所託。丁星玉露且鮮妍,搖曳金風未落寞。掛瓶聊與作清供,依舊前秋氈室樂。恰似文殊示善財,采來莖草無非葯。」清代大臣查慎行《直廬磁瓶草花》詩也描寫了塞外這種獨特的野花瓶插:「澗草岩花摘小叢,秘磁?水愛青紅。不教開落塵沙畔,只似栽培雨露中。映壁數枝開曉日,入簾雙蝶帶西風。誰將蟋蟀籬邊景,移向灤河避暑宮。」
清乾隆 御筆歲朝圖軸之「辛丑」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有時,乾隆還親自帶領士兵採集各色的野花,栽植在避暑山莊的庭院里。他在《種塞花》詩中寫道:「塞花不計名,種種秀而野。移彼植此間,易於木拱把。雨後地濕潤,課種足消暇。繞砌分左右,依石任高下。香引蝶隨來,色疑鹿不舍。須臾前池間,紅紫紛瀟洒。誰謂秋寂寥,看此向榮者。」
清代避暑山莊野生花卉種類十分豐富,有幾百種之多,《欽定熱河志》記載「塞外野花種類甚繁,每有不詳其名者」,「居人所傳或止系土俗之稱」。文獻中只記載了蓼、野菊、翠雀花、剪秋蘿、秋海棠、金絲桃、山丹、石竹、馬蹄蘭等十幾種。由於清代植物知識的限制,欣賞者卻不知道其芳名,發出了「如雲皆是葯,識者大醫王」的感嘆,就連博學的乾隆皇帝和滿朝大臣都只能「不知其名愛其奼」。這些野花到底是什麼植物?故宮博物院館藏眾多的清代宮廷花鳥繪畫幫我們解答了這個難題。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年),三十六歲的蔣廷錫(一六六九年~一七三二年)隨皇帝一同遊覽了塞外,並繪製了巨幅長卷《塞外花卉圖卷》。畫中的款識寫道:「塞外花卉六十六種,乙酉七月南沙門下士蔣廷錫寫。」陪同蔣廷錫繪畫的翰林院編修查慎行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塞外草花暑月特盛」,「木本無多草本多。六月塞山猶似錦,不知春色更如何?」他們雖然不知道這些野花的名字,感嘆「到此始知天地大,野芳無數總無名」,但畫中的六十六種野花逼真而寫實,而且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這些野花在現在的避暑山莊難得一見,這幅繪畫為研究清代避暑山莊宮廷花卉和生態環境提供了難得的形象資料。
清 蔣廷錫 塞外花卉圖卷
絹本設色
縱三八厘米 橫五一二·三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最後的皇族格格、溥儀最小妹妹活到2004年,享年83歲
※洋畫家筆下清末民初的中國,美呆了!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