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藏在《步輦圖》里的五個「為什麼」您都看懂了嗎?

藏在《步輦圖》里的五個「為什麼」您都看懂了嗎?

展覽: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

時間:2018年2月27日至7月22日

(《步輦圖》展出兩個月)

地點:首都博物館

閻立本,這位擔任過工部尚書、最後升至右相的大唐高職公務員,其實幹的都是「大唐新華社」特派記者的活兒。凡是皇帝陛下的重要國事活動,他必得親自到場,藉手中畫筆一一記錄下來。這位級別如此之高的公務員,竟然以美術史上丹青妙手的身份而載入史冊。

唐 閻立本 《步輦圖》 絹本 設色 縱38.5厘米 橫129.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人物都是誰?

此圖一目了然,三個人站著,九個人走著,一個人坐著。

要真正看懂它,還得先從《步輦圖》這個名字說起。

「輦」原本與車一樣,裝有輪子,自秦以後,帝王或皇后所乘之輦車被去掉輪子,由馬拉改為人抬,故稱作「步輦」。此幅作品以交通工具為題目,並非出於畫家閻立本當初的用意。畫中央上方所題寫「步輦圖」三字其實至今不知是何人所題。按照唐代及北宋的習慣,不允許作畫之人在畫上題字留名,而由帝王題字更不符合當時的規矩。此三字只可能為後人根據此圖含義所定的畫名。

毫無疑問,步輦上端坐的唐太宗是畫里的中心人物,他的個頭比身邊的宮女都大兩圈。左邊中間身穿花袍子男子不僅身材消瘦,細腰聳肩,還面露難色,是恭敬?是拘謹?還是有點膽怯?此人正是吐蕃的特使祿東贊。按唐史記載,公元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派遣使臣到長安城請婚成功,這幅畫被看作是忠實還原了唐太宗接見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這次接見無疑是吐蕃與大唐政治聯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非凡。畫中的男一號和男二號都落實了,其他人便是配合這次隆重接見的必不可少的「擺設」。先看左邊這一組人物,一襲紅袍者為大唐典禮官,負責引見使者。一身白袍者應為宮中內侍官,極有可能擔任翻譯的任務。再看右邊,簇擁在唐太宗周圍的9個宮女,兩個舉著掌扇的宮女一前一後,另有拖後的宮女舉著大紅華蓋。其他6名女子,別看面帶笑容,輕擺腰肢,手上可都使著勁呢,畢竟唐太宗該減減肥了。

皇帝膝蓋上的禮盒裡放著什麼?

左邊為靜,右邊為動,細細分析,其中大有文章。首先,唐太宗盤坐的膝蓋上擺放著一個長條形的盒子,這難道是他送給吐蕃使者的禮物嗎?還真是。不過,這可不是一般的禮物,它裡面裝著大唐皇帝冊封祿東贊的印信,畫後有北宋章伯益用篆書記錄下的文字為證:「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贊是吐蕃之相也,唐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於吐蕃,其贊普遣實祿東贊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琅琊長公主外孫女妻之。」除了封官,還賜他琅琊長公主外孫女作妻子。這幅畫更準確的名字應該叫《臨軒冊命圖》。

吐蕃使者為什麼穿著花衣服?

《步輦圖》(局部) 端坐在輦上的唐太宗

唐太宗身穿便服,頭戴青黑色軟冠。他面目俊朗,目光深邃,平和的神色之中透出稍許和悅之色。而祿東贊穿著一身花衣服,這是不是有點太不莊重?其實,他的這身衣服,正顯示了對唐太宗的至高敬意。這件花袍子是吐蕃貴族的專門裝束,正式名稱叫「聯珠立鳥與立羊紋織錦長袍」,這還是一件地地道道的進口貨,來自粟特。位於中亞(今烏茲別克)的城邦國粟特,此地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早在1500多年前,這裡的城邦就以生產絲綢而聞名於絲綢古道。到了公元七世紀中葉,粟特生產的織錦已行銷絲綢之路,在吐蕃帝國上層社會,這種聯珠立鳥紋織錦長袍深受貴族們的追捧。這一史實在《步輦圖》上得到了明確的印證,對研究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服飾具有重要意義。

中間穿花衣服的吐蕃使者

掌扇的宮女有沒有「大不敬」?

從純粹的繪畫角度看,作者閻立本表現出了相當成熟的技法。衣紋器物用墨線勾勒,圓轉流暢之中不失持重。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服飾暈染充分而貼切,層次豐富。在色中輔之以淡墨作底,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如人物所穿靴筒的折皺等處,均注意了墨色的變化,顯出較強的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純凈,大面積紅色塊與屏風扇上的石青色,互為依靠,觀之舒朗,富於鮮明的視覺吸引力。

在局部安排上,閻立本不失巧妙用心,不但記錄了真實的場景,也充分照顧到了審美的需求。特別是撐著掌扇的兩名宮女,一前一後,極為和諧自然,可是細想一下,前後錯開,怎麼可能把扇子排列整齊了呢?唐太宗相當於坐在掌扇構成的對角線上,這對帝王是大不敬呀。但是,美最重要。同樣出於審美的考慮,9名女子圍繞唐太宗的安排也頗具匠心。最前面的兩名女子,頭部略微前傾,最後面的兩名女子身體同樣微微後仰,如同盛開花蕾的最外圍花瓣,向外翻轉;剩下的5名女子身體略作傾斜,呈現出一種向中心包攏的姿態,如內層花瓣呵護著花心,唐太宗就處於這個最中心的內核之中。這也是行進隊伍絲毫不顯雜亂的秘密。

《步輦圖》(局部) 抬輦的宮女

圖後的題記透露了哪些秘密?

圖後有唐代李道志、李德裕重新裝裱時的題記兩行。史載,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贊干布25歲,唐朝派江夏王李道宗護送16歲的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親率禁衛軍勁旅從吐蕃遠道出迎。文成公主一行往西到達黃河河源附近的柏海,與松贊干布迎親隊伍相會。祿東贊圓滿完成了使命。史料說,祿東贊不識字,卻深明事理,機智果敢。他輔佐朝政,創立法制,幫助松贊干布鞏固了王權,開拓了疆域。

相傳他的這次請婚遭遇了來自天竺、大食等國使者的挑戰,各國都想娶回唐王的女兒。唐太宗只好「擇優錄取」。民間便有了「六試婚使」的段子,說祿東贊機智過人,次次闖關成功。如今在布達拉宮保存的壁畫中,就有唐太宗「六難祿東贊」的故事。這說明文成公主與吐蕃和婚是當時的重大事件,在百姓中影響深遠。

其實唐太宗不捨得把親生女兒嫁到如此遙遠的地方。史載他共有21個女兒,卻找不到文成公主的名字。據說她只是一位宗室女子,祖籍山東,其父很可能就是護送她上路的李道宗。他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唐太宗將一位宗室女子封為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非常滿意,倍加愛護,可惜夫妻緣分短,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年僅33歲。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藏傳佛教把她視為綠度母的化身。

閻立本的作品為何多為「宏大敘事」?

閻立本,唐代雍州萬年人,也就是今天陝西臨潼人。他出生後第三年,隋煬帝楊廣登基。到他18歲之時,改朝換代。閻氏家族自北周起,世代高貴。閻立本的父親閻毗曾娶北周武帝的女兒清都公主為妻,也就是說,閻立本是北周武帝的外孫。在當時,他的父親及兄長立德都是有名的工程學家,曾負責修築舉世聞名的大運河從洛口至涿郡一段。朝代雖然更迭,閻家子弟的本領,任何一個朝代都急需。唐太宗果然委以重任,讓閻氏兄弟負責昭陵的修建工作。

在中國美術史上,閻氏兄弟以畫家身份列其間,而在唐史上,明確記載著閻立德曾任刑部侍郎,閻立本在唐高宗初年,代替兄長做了工部尚書,直至右承相(這個說法似乎有誤,似應為「丞相」)。除了這些治國的大才,閻氏兄弟還擅長丹青。唐太宗每有重大國事活動,必要求兄弟倆在場,把重要場景繪圖記錄。這件《步輦圖》很可能是兄弟倆合作完成的作品。據說,閻立德經常為皇帝設計禮服、儀仗、車乘,甚至連裝修皇宮的活兒都干過,可惜沒留下一件作品。

因此閻立本在畫史上的地位遠超其兄,流失到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歷代帝王圖》是閻立本另一件重要作品,還有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貢職圖》和《蕭翼賺蘭亭圖》。由於唐朝距今年代久遠,學術界現在普遍認為,閻立本的這幾件作品應為後人臨仿之作,以北宋年間居多。《步輦圖》為北宋初年臨品的說法,已被廣泛接受。撇開書畫鑒定不談,不難發現,閻立本的傳世作品幾乎全部涉及政治性主題創作。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開宗明義:「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他強調繪畫不只是怡情悅性之事,更具有宣揚道德風氣、社會文化之功效。《步輦圖》恰恰是這一指導思想下的藝術典範。首都博物館「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能夠請出故宮博物院輕易不展出的《步輦圖》,其意義不僅在於欣賞繪畫藝術,更在於表明西藏與祖國密不可分的血脈淵源,此圖的歷史價值遠遠大於其藝術價值。

文| 王建南

本文刊載於20180313《北京青年報》B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除了「當你老了」,葉芝還寫過這樣一本可愛的「鬼書」
這一部跨種族的愛情片,又把美國將軍們黑了一遍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