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組織為何醜聞頻出:法律和制度無能為力的地方,才會強調道德
日前,英國《泰晤士報》曝出著名慈善機構樂施會高層在2011年海地地震救援期間招妓的醜聞。隨後,全球最大的兒童慈善組織「世界宣明會」也被曝在海地地震救援期間,員工用救助物資要挾受害者出賣肉體。「拯救兒童」「基督徒互援會」以及英國紅十字組織,也紛紛承認他們在過去的一年中接到過多起有關員工性侵、性騷擾等案件。而今年1月底,英國媒體還曝光了倫敦「總裁俱樂部」慈善晚宴性騷擾醜聞,更是在英國社會引發眾怒。
要說,這些高管醜聞如果發生在娛樂圈或者商業領域,人們不會如此憤怒,只會把它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類似的事件發生在政府官員或者慈善組織身上,給人的觀感就不一樣。原因很簡單,娛樂圈和商業人士出醜聞是他們自己的事,花的是自己的錢;而政府官員和慈善組織則是濫用了民眾對他們的信任,用的也多是來自民眾的稅收或捐款,民眾怎麼能不憤怒呢?
有人說,樂施會醜聞導致整個英國慈善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和道德危機。但大唐君認為,最大的危機不是道德危機,而是制度和管理危機。隨著醜聞的曝光,人們對慈善組織從業者的評價從天使一下子變成了魔鬼。但實際上,慈善組織的從業者不可能是天使,但也不一定就是魔鬼。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任務是將公眾的捐贈資源用於那些需要幫助的對象。作為一個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他們不必道德高尚,但必須專業。專業的事情必須要專業的人用專業的方法來做,靠有效的管理,而不能指望聖人。
實際上,法律和制度無能為力的地方,才會強調道德的作用。而越是強調道德和聖人的地方,越是容易出現反道德的犯罪。過去幾十年來天主教神父性侵男童案件的曝光,和慈善組織的性醜聞曝光,性質上是一樣的。宗教組織對人的道德性的重視要遠遠超過對管理體制的重視,結果最容易出問題的就是人本身。所以,越是這樣的地方,越是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人性的自我約束上,必須要有嚴格的法律、制度和管理。
這些醜聞折射了慈善機構的巨大管理和監管漏洞。上述事情並非今日才曝光。關於海地事件,其實樂施會2011年時曾對此事進行內部調查,4名員工被解職,另外3人辭職。並將結果報告了擁有執法權的慈善委員會,後者沒有太大反應。這說明高層一直了解事情的存在,只不過沒有向公眾公開罷了。直到今年2月15日,迫於輿論壓力,英國慈善委員會才宣布將對樂施會實施調查,但為時已晚。
如今,這些慈善機構正在為自己的管理和監管不善付出代價,並且影響到其他組織。案件曝光後,英國政府表示要徹查此事,並暫停3170萬英鎊的資助。同時,不但在英國有超過7000人取消了對樂施會的捐贈,就連在香港的樂施會也受到連累,在4天之內收到480個電話要求停止捐款,有很多保持了十多年捐款記錄的捐贈者取消了定期捐贈。
但其實,香港樂施會和英國樂施會並無從屬關係。他們是各自獨立運作的。這也讓人想起當年郭美美炫富導致的中國紅十字會醜聞風波。雖然後來的調查表明郭美美和中國紅十字會並無直接關係,她炫富的瑪莎拉蒂轎車也與中國紅十字會的捐款無關,但紅會的聲譽已經一落千丈。而且為數眾多的地方紅十字會和中國紅十字會也沒有從屬關係,是各自獨立運作,卻都遭遇了信任危機。歸根結底,這種亂象不僅是因為人們對於慈善機構缺乏了解,更是與慈善體制本身就存在體制混亂、管理不嚴、法出多門有關。
樂施會上周五公布改革計劃,成立獨立委員會,對不當性行為個案的處理手法和問責進行重新設計;設立全球檔案庫,保存不當行為及濫權的紀錄,並向外公布;改善機構文化,對性罪行零容忍。作為曾經幫助過許多人的慈善組織,大唐君希望他們能真正認清問題所在,改革慈善機構的管理體制,否則就無法避免更多醜聞發生。
TAG:反轉大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