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版《欽定二十四史》入藏 襄州區檔案館始末
在襄州區檔案館裡,珍藏著一套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版的《欽定二十四史》。據了解,這套史書是襄陽市目前保存最全、最好、也是最早版本的「二十四史」。 為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實同志所捐。
《二十四史》,以「武英殿本」對後世影響最大。襄州區檔案館珍藏的《欽定二十四史》即為武英殿本。清朝乾隆初年,《明史》修成,和過去歷朝歷代修編的二十一史總名「二十二史」,此後把《舊唐書》併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而後又把《舊五代史》 歸為正史,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記述了中國自上古洪荒時代至明代數千年歷史,由漢武帝至清乾隆帝歷代學家精心編纂而成,共計3000多卷,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
李實同志捐贈的二十四史
李實(1903.08.09—1983.01.05)湖北襄陽東津灣人,1924年參加「二師學潮」,1925年在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地方領導工作。建國後,曾任湖北省文教廳廳長、中央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等職。李實一生酷愛書籍,熱衷收藏。這套共計711冊的大全套大開本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他於解放初花了800萬元(舊幣,相當於後來的800元)從濟南購買的。全套書置於前開式帶鎖的東北榆木書櫃中,書櫃量身定製,共26個格,《欽定二十四史》格門用綠色油漆寫有書名,另兩格空白。櫃頂楣頭從右至左雕刻著「二十四史珍本」、「辛巳孟春寅月」、「浮夢軒主珍藏」字樣,由此推斷書櫃製作於1941年正月。從書櫃的材質、油漆和設計、工藝可以看出,這套書的主人為珍藏它費盡心思,使得全套書雖幾易其主,書籍品相仍完整良好,紙張大多乾淨潔白,打開櫃門一陣濃郁的書香、櫃香撲鼻而來。二十四史帶箱的典籍露面者至今不足十套,而大多數是小開本並多數有缺本,711冊大全套大開本極為罕見。李實也深知這套書的價值,視之如珍寶。1959年,由於受康生的政治迫害,李實被罷官還鄉,這套書也伴隨他從北京遷移到了武漢。在武漢居住期間某大學曾想出資6萬元購買這套圖書,6萬元在當時收入低微的時代可是個巨大的數額,老人絲毫沒有動心。
李實同志捐贈的二十四史
李實雖然年少就離開了家鄉,但對襄陽這個生他養他的地方飽含深情,自號「鹿門」,曾囑後人在他死後把骨灰葬於鹿門山中,赤子之心,思鄉之情,可見一般。
1982年初,李實同志卧床已經很久,他感覺自己時日不多,於是讓家鄉的組織安排幾個同志幫助其完成《鄂西北革命鬥爭回憶錄》。原襄陽縣搞黨史工作的王玉同志有幸來到了李實身邊工作,他肯吃苦,勤鑽研,是個「襄陽歷史通」。對李實同志出生和鬧革命的地方都非常熟悉,寫作之餘喜歡和李實天南海北地聊家鄉的事和李實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事,所以很快贏得了李實的信任和喜愛。王玉在李實的身邊待了50多天,終於協助李實完成了《鄂西北革命鬥爭回憶錄》的撰寫工作。李實也因此對王玉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一天,李實向王玉透露了想把畢生收藏包括《欽定二十四史》在內的圖書資料捐贈給古隆中、死後把骨灰埋葬在鹿門山的兩個願望。王玉說,「李老,古隆中現在已經劃歸襄樊了,咱們的襄陽鹿門山也要修建,你為啥不把書捐給襄陽縣,以後在山上辦個鹿門書屋,把這些珍貴的圖書資料都放在鹿門書屋裡面,多好唻!」李實聽了非常贊同,於是打消了把這些珍貴的圖書資料捐贈給古隆中的打算,由李實口述,王玉代筆,擬寫了一份捐贈遺囑交給王玉,遺囑寫到「李實百年之後把珍藏的包括《欽定二十四史》在內的所有圖書資料無償的捐贈給襄陽縣,作籌建襄陽鹿門書屋之用。」
1983年1月李實逝世以後,王玉把李實留有捐贈遺囑的事情跟襄陽縣委辦公室做了彙報。1983年8月,根據襄陽縣委辦公室安排,王玉和時任襄陽縣檔案館館長兼黨史辦副主任的沈天斌同志,帶著李實的遺囑到了武漢,李實的夫人左其雲見了遺囑,當即表態,「老頭子咋說的就咋辦!」於是,這套珍貴的《欽定二十四史》連同其它1314冊圖書資料承載著李實老人的遊子之心,思鄉之情入藏襄陽縣檔案館(現襄州區檔案館)。
※舊書網中淘出一本蒙學讀物
※民國文人手札:他們催討稿費時,字都寫得那麼優雅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