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原興起「修譜熱」!中斷83年 洛陽一家族春節重續家譜

中原興起「修譜熱」!中斷83年 洛陽一家族春節重續家譜

原標題:中原興起「修譜熱」!中斷83年 洛陽一家族春節重續家譜



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被稱為老百姓的「小史記」。它不僅關乎血脈,更關乎記憶、文化、傳統等生生不息的傳承。春節是家族難得的團聚時刻,昨日,大河報記者採訪發現,中原地區不少家族趁機修訂、續寫起家譜,返鄉的遊子也從家譜中感受到根脈傳承,重溫家風家訓。

中斷83年後,洛陽田氏春節啟動續寫家譜


今年春節是洛陽市伊濱區李村鎮袁付村村民搬進新樓房的第一個春節。在敲鑼打鼓的熱鬧氣氛里,一些熱心的田氏村民沒有外出遊玩,而是聚在一起暢談續寫家譜的事宜,成立田氏宗譜續寫委員會。


「現在人口流動性大,加上一些熟悉昔日家族構成的老人相繼逝去,再過幾年就續不上了。」昨日,田氏宗譜續寫委員會副主任田龍海對大河報記者說,田氏家譜上一次修訂還是在1935年續到第14世,至今已中斷83年。當時,這套家譜由田氏老五門和家族祠堂各收藏一套,然而隨著歲月更迭,多已遺失,直到2015年一戶族人才偶然發現僅存的家譜孤本。


在田龍海印象中,家裡老一輩人很早就提及,說等以後條件好了,別忘了把家譜續上。這次續寫家譜的消息傳出後,「很多八九十歲的老人都高興極了」,有的還主動將所在的家族支脈譜系整理送來。大家各自發揮所長,退休教師擔負起編寫工作,做過會計的負責財務,有人還主動提供辦公場所。

為確保續寫家譜有序推進,村民自發制定了宗譜續寫工作辦法,提出堅持全面真實、公開協商、參與自願等原則,按照現有田氏宗譜的分支延續,補充從第10世到第17世約1500人的入譜工作。編寫家譜得到了同姓族人的熱情參與,專門開設的「田家大院」微信群,短短几天內人數增加到近300人,有人撰寫打油詩鼓勁:「國富民強逢盛世,續譜歸宗乃正途。田氏祖訓永記住,家族之間要互助。不管今後在何處,牢記祖根在袁付!」


離開故土40年的田永和也積極響應,他17歲隨父親到甘肅,如今是天水市一名公務員,年前回洛陽探親時聽說續寫家譜的事情後,主動捐資。田永和的網名是「伊河」,這是他童年在袁付村常去玩耍的河流,他說:「現在提倡家風教育,續寫家譜便是彰顯家風的重要途徑。正是田家人忠厚正派的家訓,教會了我做人,家人也從小教育我『不該得的東西不要拿』,這也是我工作後秉持的信念。田家如今有很多做生意的也堅持以誠為基,回頭客非常多。」


第一次看到家譜上自己的名字,90後女孩哭了


對於很多在外地漂泊的人來說,春節是回鄉的日子,宗族同胞們難得相聚。今年春節,家譜也成為網路熱詞。大河報記者在微博上以「家譜」為關鍵詞搜索河南區域,發現在春節期間發布的相關微博就有數百條。


網友「鄭原野老」查閱家譜發現自己是第二十三世,而祖上於明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溫縣,迄今650年。他感慨道:「六百多年,是美國建國歷史的近三倍。盈盈一脈,六百多年,列祖列宗名字仍歷歷可見。先祖翻越太行山,是何等頑強的播遷。躬耕於壟畝,是如何艱難地開枝散葉。六百多年一門不漏,從未中斷,這是何等敬始慎終的執著。」

平時在北京工作的90後史靈芝也將家譜圖片發到微博上。她一年只有春節會回到周口史橋村的老家過年。今年大年初一,按照當地習俗要給族裡老人磕頭拜年。她一早到各長輩老人家裡拜年,來到一位爺爺家裡拜完年後,老人突然讓她留步,然後悄悄從柜子里拿出一本線裝的《史氏家譜》。


這位爺爺是一位退休校長,寫得一手漂亮毛筆字,這本手寫的家譜便是老人歷時兩年走街串巷一戶戶詢問後,手抄整理出來的。翻到第十一世的譜系時,史靈芝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瞬間我就哭了,感覺找到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答案」。


史靈芝想起了深有感觸的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裡邊通過尋訪,探究嘉賓家族幾代人的「私家歷史」,在歷史中認識自我、思考未來。小時候,她聽爺爺奶奶講述過戰爭年代的殘酷,深知每一位生存下來的人都是幸運兒。遺憾的是,這套家譜未能追溯到最早的家族來源,她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去追尋先人根脈。


「以前只是在電視上見到過或者聽過,看到家裡有人在做這個事情,既覺得意外也很感動。」在史靈芝看來,人如果能了解更長遠一點,便會更明白生命的意義,家譜是個很好的傳統,不僅能追溯一個家族的來源,並且後世能從家族往事中汲取人生經驗,激勵後人。雖然沒有成文的家風家訓,但成長在懸壺濟世的醫生世家的她,受家人言傳身教最深的是「善良」,她想把這作為家訓傳給未來的孩子。


盛世修家譜,近年來中原興起「修譜熱」

「老話說:『亂世藏金,盛世修譜。』近幾年來,在中原民間確實興起了『修譜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會長魏懷習接受大河報記者採訪時說,一些有文化的老同志退休後想為家族出點力,紛紛從事重修家譜的工作,並通過相互影響讓編寫家譜成為了熱點。據他所知,鄭州有一家主要編印家譜的印刷廠,2017年編印各姓氏的家譜就有300多部、一百多萬冊,這個數字相比兩三年前翻了一番,今年元旦以來便又接到30多部家譜印刷訂單。


談到當下修家譜的特點,魏懷習說,如今通訊和網路技術的發達,讓聯絡更為方便,所以家譜的支系比過去更多更龐大,家譜的印刷也更為精美,從雙膠印刷發展到如今的線裝宣紙印刷,編排印刷質量較好,保存時間更長久。他見過新修訂的魏氏家譜有3000多頁,分四冊,從明朝洪武年間初年開始延續600多年,記錄在冊的就有兩萬多人。


「人必有家,家必有譜,譜必有訓。」在魏懷習看來,除了記載譜系傳承,家譜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家風家訓,這是家族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家譜中的體現,具有教育後世子孫的作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還為民間修家譜提供了免費指導服務,出版了《家譜編修實用大全》,並開展優秀家譜評選活動,推動家譜文化的傳播。


去年10月,位於鄭州市豐產路與經七路交叉口信達大廈院內的中華家譜館對外免費開放。魏懷習介紹,館中收藏有涵蓋全國各地500多個姓氏的一萬多部家譜,開館後平常每天有近百人參觀。

省圖書館有獎徵集家譜活動進行中


今年春節前,河南省圖書館的展覽室里推出了「家譜有獎徵集成果展」,展示了2017年從社會各界新徵集來的200多套家譜。該展覽將持續到2月底。


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主任閆宏偉告訴大河報記者,目前該館收藏的家譜總數超過一千部,涉及約200個姓氏,自去年春節推出了「讀家譜樹家風」活動並徵集家譜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積極響應,今年將繼續接受民間的家譜捐贈。


之所以推動家譜有獎徵集活動,閆宏偉說,中國記載歷史的文獻有三大類,國史、方誌和家譜,家譜也是記載歷史的重要載體。家譜除了記錄族人的血脈繁衍,也記錄了本地村落的變遷,族人歷史上的大事件,還留下了大量浸透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家訓家規,但家譜產生於民間也保存於民間,並不對外發行。而圖書館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將家譜放到圖書館可以發揮公示功能,方便各界群眾查閱,對家譜體例不清楚的可以查詢學習,對同姓家譜缺失的通過查詢還有可能聯繫上進行彌補,促進各地同姓的聯譜、尋親,也可保留民風民俗記載,為社會存史。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按人口排名前100大姓中78個源自河南,相對於這個數量,我們這裡保存的家譜還是極少量,仍有很大空缺。」閆宏偉希望通過家譜的不斷豐富,在未來能把省圖書館作為全省家譜的收藏和研究、公示的平台。據介紹,為鼓勵民間人士捐贈家譜到省圖書館,捐贈後將獲得收藏證書和一套編寫家譜的工具書,有意者可以在工作日到省圖書館捐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前後
鄧海春:中南海紫光閣史話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