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宏觀維度論
為什麼要強調協作鏈?
在很小的時候,我寫作文作業時被迫謙遜地抄襲類似的宏大台詞「在知識的海洋里...」,在近二十年後,我逐漸意識到海洋這個詞遠不足以概括人類的知識體系,它更像是一個不斷膨脹的知識星球,又也許,用星際文明去衡量才更加接近。
這最早始於我對智商這個一維概念大行其道的反思,我在職場中遇到了很多「驕傲」的人,他們有時會傲慢宣稱他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智商是差不多的,所以吧啦吧啦...
他們想說的其實只是態度,而我則看到反面...
如果智商是指思維方式、或者知識結構的話,在思考方式之間,在具體領域專業與不專業之間,人與人的認知和理念差異甚至不亞於人與狗。
當然這些都可以被認為只是自然數軸上的+1-1論調,於是在這之外,又會產生視角更高的歸零黨,也正是「角度」這種一維差異和「高度」這種二維差異,塑造了這繽紛斑斕的人類內心世界。
在人類文明裡,存在著許多基礎理論,而數學又是所有基礎理論中的基礎,一般認為學文科不如理工科,與文科的解讀基礎相對偏離數學模型其實有很大關係,充斥了太多一二維解讀範圍。
相較經驗、智商、情商這些一維概念而言,嘗試三維模型的知識體系概念可能有助於讓自己在知識面前不那麼傲慢。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非常優秀的Android工程師,在討論去哪樣的公司的時候說,他說最好老闆是技術出身,這樣技術人員的地位更高,或者產品出身也行,但很難再接受運營出身和傳統商務出身的老闆,完全不懂技術的重要。傳統行業的老闆轉型互聯網,最大的問題,我想恰恰是對知識的傲慢(實際我發現自己也是,只是覆蓋的知識領域寬泛,更加容易切換視角)
可能不止傳統轉型的人,所有的老闆都存在相似的偏廢問題,在互聯網已經高度分工,分化出用戶研究工程師,用戶體驗設計師如此抽象兵種的時代,傲慢會付出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成本。
從另一方面,對方其實也會覺得他完全不理解老闆們的世界,從來就沒有經營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一個典型的站兩端案例,各自基於自己的知識框架論斷。切換視角的意義,在於吸納溶解更多的知識集。
人類文明在仰望天空幾萬年後才意識到空氣的存在,又經過幾千年才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又經過幾百年才知道各種宇宙射線中微子宏電子等存在,互聯網也是如此,存在大量看似無形的基礎理論存在。
人腦的知識體系至少應該是一個三維以上的宏觀模型,借用知識海洋這個辭彙,姑且可以想像一個海洋—陸地模型:
有知識集的廣度邊界
有知識面的離散分布結構
有知識點的密度深度
同時它在不斷膨脹,又像一個不斷增大的星球,每個人的星球形態是如此不同,就像火星和地球的地貌一樣,怎麼可能「差不多」呢。
縱觀社會發展,所有的學科、行業都在不斷分化成龐大的知識系統和分工體系,互聯網行業更是如此,分工和協作尤為重要。
在各行各業,確實都有很多人不太關注職業自尊,注重溝通技巧而非溝通信用,追求主導權而非協作鏈,但也還是有相當多的從業者在努力追求更加專業,他們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廣度、知識密度、知識點和技能的深度,在單兵作戰和協作中更好地解決問題,兼容更多的知識框架。
跟優秀的人合作,從追求協作鏈開始,那麼,你害怕嗎?
TAG:霧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