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後悔沒有早點知道的道理
我二十齣頭,不算優異,但算熱情,走過的彎路殷殷盼望告訴別人好讓別人不要繞圈子。
好多事情細細說來怕是有些啰嗦,但不說卻又始終覺得不太舒服。
認認真真慢慢悠悠說出來希望能記錄自己現在的想法,也希望能哪怕只有一點點的給你以幫助或啟發,能讓或者很有想法或者沒什麼主意或者時常動搖的你有那麼一點點收穫。
關於健康
健康這種東西非常神奇,當你擁有健康時無知無覺,但一旦任何地方出現任何問題,它就會像爆炸一樣突然而不留餘地的奪走你的全部關注。
比如感冒前你根本不會有意識地去想「我的鼻子在正常呼吸誒」、「我的喉嚨它一點也不疼誒」——可一旦感冒突然襲擊時你才會無比困擾「我的鼻子不能好好呼吸了」、「我的喉嚨居然發不出聲音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健康這件事一定要未雨綢繆,要在發現之前就阻止不好的可能性,不說一定早睡早起,不說一定少油少鹽,但在能力和意願的範圍內,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
坐半小時一小時左右起身喝點水、走動一下、看看窗外的世界;心情不好的時候偶爾也放棄大吃一餐選擇跑跑步;天氣晴朗的周末也偶爾約上三兩好友出門逛逛;也盡量多與帶給自己快樂的人交往相處。
(唔,祝每一個讀到這裡的人大便通暢。)
關於說話
語言的力量沒你想的那麼強,但也比你想的強的多。
我想好好說的是「比你想的強得多」。
本科期間我同時修兩個專業,不缺課,記筆記,算是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大一結束的時候開始寒暑假兼職,大二大三同時家教和在學校的一家通訊營業廳兼職,沒有虛度光陰也在試著獨立。
但是我這個人說話的時候很喜歡強調自己懶散不努力運氣好,所以爸媽都一致認為我平時在學校懶懶散散不務正業,不算親近的同學都只覺得我性格好、有的時候很有想法卻沒人知道我能力如何潛力怎樣——因為我的語言樹立的形象就是這樣的,他們不能時時刻刻跟我在一起,那麼他們「看到的」我就是我「說出來」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
GIF
隨著時間推移他們會慢慢定格他們「看到的」我,即便看到我的努力或者能力,他們也會覺得這可能是個巧合或者運氣好,即便不認為是巧合,但由於這時他們心裡沒有一個「她很優秀」的印象,那麼這件事情就會輕易的被忽略——但只要我表現出懶散不努力運氣好,那麼毫無疑問已經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的相關的印象就會加深。這兩件事相加的結果就是——我懶散不努力我運氣好。
同一件事放在另一個平時給人印象就是勤奮努力的人的身上可能會是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因為TA確實就是很努力所以這是TA的能力,是TA應得的」。
沒有人有義務去了解真正的你到底是什麼樣的,包括你的父母,絕大多數人眼中的你就是你自己彰顯出來的自己,而且更多不是通過行為而是更直接的語言——你自己說的和別人說你的,後者我們可能無法左右,但前者可以好好考慮好好整理。
關於規劃
能早早意識到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的人應該還是少數,從高中選擇文理科開始,我們其實在懵懂之間就已經是在給自己的規劃作出抉擇了。
學文大概是我的第一個轉折——並不是因為喜歡或認可,而是···學不好理科(尷尬)。當時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直到高考之後選專業,一時之間處處是門檻——很多專業只招收理工類學生,而幾乎每個招收文史類學生的專業都會註明「文理兼收」。學文不是不好,只是對比之下顯得沒那麼好。
這是最淺顯的一個意思,學文和學理更大的區別應該體現在思考方式上——但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理科思維更傾向於高度的邏輯性,文科思維更傾向於辯證思考。沒有絕對的好壞高低,只是傾向不同。這也就會導致在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思考模式、行為方式不同。
文理過後就是大學生活了。
大學期間後悔沒有早點知道的事挺多的。
GIF
首先是專業:不喜歡本專業就努力轉專業!不了解其他專業就想辦法通過老鄉群、社團、學生工作去認識其他專業的人,去了解不同的專業。如果覺得不好意思就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去蹭課,自己去了解,去分辨。
專業並不一定是你將來賴以生存的知識——畢竟現在太多人從事著與自己本專業不相關的工作——而是你四年甚至加研究生七年的時間裡過得充實不充實、對自己認可不認可、將來回顧自己的學習生涯是不是帶著笑(請大家···嗯···大概理解一下這個意思)。
第二是關於考研or出國。這件事考慮的時候前提條件很多,並不是簡簡單單一句話能說完的。
而我後悔沒有早點知道的是在我準備考研之後沒有給自己留退路:希望每個不是覺得自己百分之百能考上或下定決心不論如何都要讀研的小夥伴都要記得在大四上學期秋季招聘的時候給自己找一份工作。不要覺得不吉利「那這樣怎麼能考得上」,畢竟兩手準備怎樣都是好過孤注一擲的。
第三要說不可避免的戀愛。關於戀愛個人有個人的選擇和想法,這件事是真的完全沒法聽從別人的。年輕就去撞南牆吧,不要留遺憾,也不要後悔。感謝每一個讓你更好或者更堅強的人。
今天就絮絮叨叨到這裡啦~祝大家收到想要的晚安,早早入睡~
↓祝每個點贊的小仙女數錢數不過來呀↓
GIF
TAG:仙女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