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看古代如何打假,判死刑不姑息假貨

看看古代如何打假,判死刑不姑息假貨

假冒偽劣危害大,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我國對打假向來是毫不手軟,事實上我國的打假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的,古人也有著各式各樣的打假和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方法。

第一是立法維權,對於制假售假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決不姑息。唐朝頒布的《關市令》中規定所有商家的度量器具每年都要有專人驗看,不合格的商家要重罰,嚴禁短斤少兩。同時《唐律疏義》規定如果食物變質腐壞就必須就地銷毀,嚴禁銷售,非法銷售的將被監禁3年,如果鬧出了人命則要處以極刑,以儆效尤,由此看來古代的對於制假售假的懲罰是相當嚴厲的,這也是古代假貨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是防偽驗證,古代的防偽驗證比較類似與現在的商標與防偽代碼。宋代有個叫任一郎做鞋技術高超,他做的鞋聞名遠近,於是市場上就出現了冒充「任家鞋」的假貨,為了打擊這些假貨,任一郎在他製作的鞋的內側藏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製作時間和編號作為正品的證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到了明清時期,比較有名的產品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防偽驗證,慢慢的就形成了商標。

第三是行會監管,宋代朝廷命令各類商人組成各類行會,像客棧行會,水果行會,布匹行會等。從事商業和服務業的商戶們必須登記入會,接受行會的監管。行會主要負責抽查出售的商品質量是否合格,消費者如果買到了假冒偽劣產品可以到行會進行投訴,作用比較類似於現在的行業協會。

第四是退貨制度,《唐律疏義》中記載消費者買到商品後如果在三天內出現問題,可以找商家進行無條件退貨,退貨時須有公證人進行驗看,確認確實存在質量問題方可退貨,如果商戶不給退貨,消費者便可報官,由官府出面調停退貨,並給予商戶一定的處罰。

制假售假的行為早已出現,屢禁不止,而堅決打假則古時歷代朝廷的態度,使用各種方式打擊假貨,而人民對於假貨更是深惡痛絕,想出各種妙招應對假貨,隨著社會的發展,打擊制假售假行為的力度必將繼續增加,堅決不給假貨任何的生存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察堂 的精彩文章:

珍藏老照片:二戰德軍轟炸英格蘭
她是宋氏三姐妹的老大,孔祥熙的夫人,夜生活豐富,皮膚保養得如嬰兒一般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