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製造業如何強起來?代表委員提出這三個關鍵詞

中國製造業如何強起來?代表委員提出這三個關鍵詞

央廣網北京3月12日消息(記者王晶) 「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今年兩會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製造強國建設。而在當前中國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向製造強國轉變也已然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中國製造業從「世界工廠」到製造業大國,目前已處於向高質量提升轉變階段。

但製造業要實現由大到強的崛起,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升級創新」、「產品質量」、「技能人才」、是這幾天來央廣網記者在兩會採訪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三個關鍵詞。不少代表委員告訴記者,中國製造業企業要想由大及強亟須邁過這「三道坎」。

升級與創新將是大趨勢

「從中國的企業界來看政府工作報告,裡面講到品質革命,特別是『革命』這兩個字,感覺非常有必要、非常及時。」8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化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政協委員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會上談到,目前中國的製造業規模變大,成本相對較低,但技術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方面還有待提升,這是目前整個中國製造業和中國企業面臨的比較核心的問題。

他還舉例稱,比如目前的化工業,中化的高端材料、高性能材料、煉油設備里的安全控制設備都需要經歷進口和引進的過程。而在9號下午,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今年兩會第二場「代表通道」上更是談到,中國製造要成為製造強國,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還沒掌握在自己手上。」

但核心技術怎麼來?朝著本領域技術制高點積極進行研發創新,是必由之路。

這幾天,在人大、政協的會議中,「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成為代表委員們討論最多的「熱詞」。提到中國的製造業,雖說「世界工廠」的形容已廣為人知,但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缺乏核心技術是制約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因素。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徐福順認為,「總是『跟跑』『學跑』是不夠的,不能成為一流的企業。要培育國際一流企業,就必須走創新之路。」

其實,走技術創新之路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不少企業已經以技術創新為導向,在投資結構、研發方向等方面先行一步。 此前記者會上,寧高寧談到,在中國企業界里,這幾年以來,大家去買礦山、油田、土地等資源去找政策支持的少了。「今天就是沒有創新、沒有技術就不要投資,不要擴大規模,不要再做重複性的建設了。」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中國製造業已經悄悄地在起步了。

而在5日下午遼寧團開放日上,沈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戴繼雙作為製造業代表發言時便稱,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企業,目前沈鼓以高端裝備、服務型製造、國際化和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去年高端裝備佔比60%,服務型製造佔比31%。國際市場訂單增長120%。

產品質量提升刻不容緩

與10年、20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國製造」已讓世人刮目相看,而外界似乎也更期待「中國製造」的華麗轉身。全國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於8日下午建言稱,質量和創新同樣重要。因此,雷軍對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直言,只有把質量搞好,中國製造才能 去除山寨、低端的形象。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長馬玉璞的肯定,我國通過多年發展,工業門類已經很齊全,但是我國的製造業還處於中低端。中國要想成為一個製造強國,必須提高我們產品的質量。「號召中國企業製造出像德國產品那樣真正叫響世界的產品」。

雷軍還表示,中國製造的質量同時也需要「軟硬結合」。製造方面要有產品過硬的質量保證,還需要發展以產品「設計」為主的軟實力。「設計界要有話語權,要培養大量設計人才。只有把設計搞好,中國品牌才有機會在全球越做越好。」雷軍認為。

而來自車間的基層人大代表、遼寧工匠王尚典也告訴央廣網記者,以上提及的產品質量都應該成為我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這種轉變背後,更需要企業家擺脫傳統思維方式。

作為企業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矽盛電子有限公司設備部主任鄭裕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對企業來說,一味地打價格戰是不現實的,要在市場站穩腳跟,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提高科技附加值,用質量說話。」同時,也有全國人大代表直言,「優質產品首先是設計出來的,同時是『產』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在『品質革命』的進程中,政府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對偽劣產品的打擊,不能缺位」。

技能人才短板亟待補齊

「人才為本」是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五大基本方針之一。但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我國製造業要想由大變強,其中一大制約因素就是優秀的高級技工人才的稀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李守鎮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提到,我國高級技工缺口仍有近千萬,急需突破「大國工匠」不足的瓶頸。

一方面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又出現技能人才後勁不足的現象。隨著「80後、90後」成為了勞動市場的主力軍,年輕一代已不再青睞製造業。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部長王俊治此前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出擔憂,在各地座談時都有人說,現在家長普遍希望自己孩子上大學,而不是上技校當工人。「而現有『40、50』產業工人中初中及以下學歷占相當比例,其掌握高新技術、提高技能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產業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有著同樣的感受,「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難以實現產業與職教共同發展,難以為產業轉型升級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基礎性人才和人力資源支撐。」因此,今年民進向全國政協大會提交了一份《關於緩解製造業技能人才短缺問題的提案》。

如果缺乏高技能操作人才,即使有再核心的技術也都難以轉化為高質量的產品。究其根本,中國製造業人才缺口該怎麼補?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建議,職業教育要與「中國製造2025」實施對接,國家在高等職業教育設立「工士」學位,給技能型人才一份榮譽感,使得職業技能型人才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補缺『的關鍵還在於老百姓』重學歷輕能力、重知識輕技能』的觀念要變化」,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李守鎮同時還建議稱,應著眼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輪產業革命,以先進位造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一大批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公共服務所需要的技術型、創新型、複合型技能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亞萍國際購物廣場有限公司董事長陸亞萍說,「制約提升產業工人隊伍素質的體制機制障礙也亟待破解。」她還呼籲,實現職業技能等級與專業技術職務的有效銜接,鼓勵企業建立薪酬水平與技能等級和業績貢獻掛鉤的分配製度,收入分配向關鍵崗位和技能人才傾斜,還應該提高技術工人的工資待遇。

展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日報 的精彩文章:

擦亮冰面上的老北京
飛機飛過為啥會留下一道「白煙」?

TAG:山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