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教育隨想之國學教育芻議

國學教育隨想之國學教育芻議

重建中華民族的魂魄,似乎應該從重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出發。中國有一個很好的成語叫做「感同身受」,另外還有一個普遍認為好的成語就是「和光同塵」。就是強調了同情心與謙退包容的生活態度的。這種態度,並不是一種外在的訓誡和宗教的律條,而是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智慧。如果我們要進行教育,不是在教育內容上下功夫,而是在教育組織形式上動腦筋,讓受教育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這樣的人際關係,體會這樣的人際交往的智慧與技巧,並將這作為我們教育的主要目的。這裡面其實通過實踐和研究,是可以形成一定的交往規則和方法的,而如果這個研究能夠成功,則是我們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一大貢獻了。現在一說國學教育,我們能夠給外國人的都是零散的、非常具有地域文件化特色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其他民族的人來說,除了研究之外就是好奇而已,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人生態度和實際操作層面對於世界有所貢獻,我們的國學才能夠在世界上真正擁有自己的地位。

——這裡不妨扯出去說說佛教禪宗在世界上流布的問題。禪宗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佛教體系,但是對世界產生影響的缺失日本禪,現在世界各國都有許多的禪修館,其中禪修的方式其實是日本式的,現在這種禪修的方式甚至迴流中國。中國當時的禪宗分為南禪與北禪。南禪注重頓悟,北禪注重坐禪冥想。但是從理論的豐富性、生動性以及對禪學理解的深刻性上來說,南禪絕對是影響深遠,甚至逐漸成為中國禪宗的主導性流派,但是南禪缺少一套必要的修行法門,講究「教外別傳」「直指人心」。到最後難傳衣缽,逐漸式微。而北禪坐禪、行禪、冥想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禪修規程,而且更關注普通人的修行覺悟,雖然在中國逐漸衰敗,但是東渡日本,卻影響深遠。說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國學教育的思路應該打開,應該更關注行為、感受、體驗而不是具體的知識與結論。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文化的審美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對美有著特別的關注與興趣。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對於「美」的追求同樣具有宗教一般的意義。不過我們現在國學更關注的是士大夫之美。對於民眾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美,似乎還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體悟。美的產生一定是具體的宗教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的技能化。就像現在的體育運動,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之後翻出許許多多花樣來,美就在那些翻出的花樣裡面。最早門神叫作神佘鬱壘,實際上就是掛兩塊桃木,後來人們生產生活水平提高了,桃木上就會刻畫一些花紋,逐漸就有了門神的年畫之類。文學也一定產生在辭彙極大豐富的年代。這些民間的東西,逐漸被士大夫關注,士大夫運用並且優化這些形式、技藝,並且賦予它更符合士大夫的審美內涵,於是就逐漸形成了較為高雅的藝術形式。唐代的竹枝詞、宋朝的長短句以及明清小說之類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不過有些民間粗糙質樸的東西,後來被那些厭倦了精緻化的文人奉為至寶,加以推崇,則有成為新的審美樣式產生的動力。——比如書法界對於兩爨碑、敦煌寫經卷子的推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士大夫的審美同樣影響著民間審美,很多士大夫的審美原則和規範也對民間審美活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比如現在不少商家也還覺得楹聯、匾額是很能夠裝點自己店鋪門臉的。

不過,中國式的審美活動還是分兩層的,一層是民間的,大紅大綠,原始而充滿生命力。一層是士大夫的,精緻內斂,充滿哲學的氣質。雖然這兩層之間關係複雜,但是從呈現的形態上來說還是有比較鮮明的區別的。

而我們目前國學中的審美教育方面的內容基本上是放在了詩詞歌賦以及琴棋書畫方面的,而且尤其關注「技」這方面。說到「技」,有必須來說說中國文化中「技」與「道」的關係問題了。中國文化實際上不是技術至上的,更關注一定的「道」指導下的「技」。所以,現在大多數的少兒書法教育、繪畫教育,實際上是違背中國式的培養方式。中國的技藝教育,常常是「全息」的,也就是環境、閱歷、示範、指點、品評、交遊相互結合的教育方式。是關注人格完善基礎上的技能提升。這是非常傳統但又是非常現代的教學方式。

實用之學,現在很多都被現代科學和學科所取代了。即便是中國史學實際上也與今天史學有很大的差異。古代的史學本質上是政治觀,在這個方面孔夫子和司馬遷開了一個我們現在看來不太好的頭。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這種對於歷史遮遮掩掩的單向度敘述,與現代生活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的生活方式是背離的。古代的歷史事件敘述角度決定了評價態度(或者說政治意識決定了敘述角度),但是目前不少談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以及人力資源管理都喜歡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素材」說事兒,以一切為我所用的態度面對這些素材,罔顧這些實用之學內在的邏輯關聯。現在不少收費國學知識app基本就是這樣的套路。包括我們前面說的論理之學,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因此需要對於這些學科的內在邏輯關係進行梳理,而不是斷章取義。

至於說到其他學問,由於立論的基礎與當今西方話語背景下的學科建設思想不同,則完全不能融入當今的話語體系之中了。比如現在所學的中醫,大抵是西醫話語體系中的中藥治療方案而已。由於歷史悠久,這些學科的資料極其豐富,所以我們常常以這些資料中的隻言片語來作為我們行事立論的佐證,全然不顧這些資料背後的邏輯前提與理論假設。而目前,社會已經進入到對於東西方話語體系選擇的迷茫期,一方面西方話語體系已經發展到極致,而且其弊端也日益顯著。當另一方面,西方話語體系已經成為人們思維、表達乃至生活的重要依靠。從東方話語體系來說,目前更多人在厭倦於西方話語體系的前提下眷顧東方話語體系,但是東方話語體系如何突破西方話語體系而自成體系,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但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突破,中國傳統文化要被世界所接受,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就目前而言,我們所謂的國學教育,至少應該做到關注對已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具體學問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的認真梳理,保證我們傳遞的知識之間存在正確的邏輯關聯,一致的理論前提。這個工作是相當艱巨的,但是卻又是非常迫切需要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教師的行走空間 的精彩文章:

安藤忠雄:棲居與建築的詩意里

TAG:一個教師的行走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