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馬謖已經39歲了,我必須讓他守街亭立個戰功,才好當我的接班人

諸葛亮:馬謖已經39歲了,我必須讓他守街亭立個戰功,才好當我的接班人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這次北伐浩浩蕩蕩,可以說傾盡了蜀國的兵力,但北伐以失敗告終。

這次失敗到底是誰的責任?大家都認為是馬謖失了街亭才導致北伐失敗,其實不然,此次北伐失敗應是諸葛亮負主要責任。

北伐失敗,諸葛亮自貶三等,將趙雲貶為鎮軍將軍,將馬謖等處斬,只有王平被提拔了。

諸葛亮很自責

馬謖因為在南征孟獲時,提出「攻心為上」的策略,並適時獻上反間計,深得諸葛亮讚賞和信任,稱他是「匡世奇才」,兩人關係好得不得了。

大家都知道街亭一戰的重要性,但諸葛亮還是固執己見任用了馬謖。其實,諸葛亮是有自己私心的。

不否定諸葛亮的大局觀,但在此事上,以史為劍認為諸葛亮無非想要做這麼幾件事。

第一個就是,排斥魏延等人,他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一旦這種思想形成就很難扭轉。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可能心裡覺得可以,要麼為了求穩,要麼就是不想用魏延而拒絕了他。

第二個,馬謖當時已經三十九歲了,是該出來練練,以便在軍中樹威了。諸葛亮給馬謖的定位其實是大將,而不是謀士,那所謂大將,肯定要立軍功才能服人。而馬謖雖然出過幾次不錯的計謀,但並無戰功。馬謖比諸葛亮也就小九歲,再不立功就老了。

第三個,諸葛亮為了尋找接班人。眾所周知,後來姜維被立為他的軍事接班人,如果此戰成功,那不必說,馬謖肯定是他的接班人,只是可惜了……

馬謖

司馬懿浩浩蕩蕩率20萬大軍殺來,在以史為劍看來,即使街亭守住了,後面的戰役也不一定能打勝,諸葛亮的北伐註定失敗。雖然這樣說有點事後諸葛亮的意味,但諸葛亮後面的幾次北伐完全印證了,第一次北伐失利跟馬謖失不失街亭關係不大,而從整體實力上就是干不過曹魏。

只是可惜了諸葛亮和馬謖的情義,且看馬謖怎麼說。馬謖在監獄裡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明公您視我就像兒子一般,我視明公就像父親一般。希望明公能深深體察舜帝殺了鯀而起用大禹的大義,使得我們的交情不因此事而變淡。我馬謖雖死,在黃泉之下也沒有遺憾了。」

所以當初,如果諸葛亮對馬謖的定位是幕後出謀劃策的謀士

而不是前線領兵打仗的將軍,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了。

北伐路線圖

馬謖死後,諸葛亮悲痛欲絕,只能另選接班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史為劍 的精彩文章:

曹操,捧一踩一的鼻祖!「生子當如孫仲謀」,還有後半句
一事看出劉禪不爽諸葛亮很久了

TAG:以史為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