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提氣!教授怒贊「怪物」的中國21歲博士在《自然》上連發兩篇「石墨烯」論文!

提氣!教授怒贊「怪物」的中國21歲博士在《自然》上連發兩篇「石墨烯」論文!

來源:瞭望智庫(lD:zhczyj)

2018年3月5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以背靠背的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現。此外,網站還專門配上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Mele對這一重大突破的評述。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兩篇重磅論文的第一作者都是來自中國的21歲博士生曹原。

曹原,本科畢業於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後赴美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生,現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學者。

今天,小編就帶你來了解一下這位少年英才的開掛人生,以及他做的研究有多厲害!


1

能在《自然》上發論文,到底有多厲害?

《自然》(Nature)

與《科學》(Science)、《細胞》(Cell)並稱

世界三大頂級科學期刊。

其中,《自然》與《科學》

以報道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

是綜合性期刊,

《細胞》則注重生命科學研究領域,

曾刊登過許多重大生命科學研究進展。

能夠在三大期刊上發文,

是無數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也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

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

世界三大頂級科學期刊

不過,

單是《自然》高達90%的斃稿率,

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

有能力在三大期刊發表文章的,

要麼是世界頂級實驗室,

要麼是世界頂級團隊,

要麼兩者兼具。

這些頂級隊伍的專家教授,

一邊爭分奪秒地做實驗,

一邊密切盯著競爭對手的動向,

打開電腦第一件事就是,

看三大期刊發表了哪些相關領域的論文,

如果沒有新的,就可以鬆口氣,

如果別人發表出來相關成果,

自己的研究差不多就前功盡棄了!

曾在《科學》發表論文、

後被普林斯頓大學聘為終身教授的顏寧,

有一句話叫「向死而生」,

描述的就是這種狀況。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科研實力突飛猛進,

在三大雜誌上的發文數量也有所增加,

但對大多數專家學者而言,

在《自然》上發文章依然高不可攀。

每年在《自然》上的發表數量也不超過20篇。

庫叔有位博士朋友更是直言:

一位學者如果在《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

就可以在國內任何大學找到教職;

發表兩篇,

就有資格入選「青年千人計劃」,

或者在「211」、「985」大學獲得正教授職位。

這絲毫不誇張。

作為我國結構生物學領軍人物的施一公,

第一次在《自然》上發表論文

是在1999年,當時他32歲;

被稱為我國「量子之父」的潘建偉院士,

27歲在《自然》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

……

曹原在21歲的年紀,

就作為第一作者,

一次性發表了兩篇,

堪稱「神之操作」。

而且,

《自然》等不及排版就先行在網站上刊出,

並配以第三篇文章做評述,

可見其重視程度之深。


2

重磅論文,為超導體30年之尋打開新思路

引起如此轟動的論文,

究竟講了什麼內容?

原來,

曹原及其團隊發現,

將兩層石墨烯疊加在一起,

當轉角接近魔角(Magic angle)即1.1°、

同時溫度環境達到1.7K(-271℃)時,

它們會表現出非常規超導電性,

其屬性與銅氧化物(其結構往往難以調整)的高溫超導性類似。

雙層石墨烯系統中旋轉的效應

看到這裡,大部分人都表示:看不懂!

其實,要想理解這兩篇論文的意義所在,

先要了解什麼是超導電性。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等人發現

當汞被冷卻至接近0K(-273℃)時,

電子可以通行無「阻」。

他們將這個「零電阻狀態」稱為「超導電性」。

具有超導電性的材料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因為,

一般材料在導電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量。

以傳輸電纜為例,

從發電站到用戶的傳送過程中,

消耗損失的能量越小,

經濟效益越大。

超導體的出現,

使傳輸過程中的能量損耗幾乎為零。

不過,

目前絕大多數超導體僅在接近0K(-273℃)溫度下工作,

維持低溫使超導體的應用成本顯著提升。

如果材料能在室溫下實現超導,

就能避開昂貴的冷卻費,

徹底改變能量傳輸、醫療掃描儀和運輸等相關領域的現狀。

既然室溫超導效益這麼好,

那找到合適的材料不就行了嗎?

沒這麼簡單,

目前,材料達到超導狀態的最高溫度約為133K(-140oC),

這種材料就是銅氧化物,

於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

30多年來,

在尋找室溫超導體的路上,

銅氧化物一直是物理學家關注的焦點。

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電子態相圖和典型晶體結構

但是,上文也提到了

銅氧化物的結構往往難以調整,

所以,很難通過實驗發現其實現超導的機制。

曹原及其團隊的貢獻就是,

在描述雙層石墨烯的電子密度與溫度關係時,

發現了與銅氧化物超導體相似的結果。

這為物理學家發現銅氧化物超導機制

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體系,

也為尋找室溫下的超導材料提供了思路。

研究的另一亮點在於,

僅用純碳基的石墨烯來實現超導相,

也是人們期待已久的。

因為石墨烯有各種奇特的性質,

比如高電導率、透光率、機械強度、穩定性等等,

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應用,

唯獨超導性質遲遲未能實現。

有網友就此評價:

《自然》應該為能刊發曹原團隊的文章而感到榮幸。


3

傳奇少年班,40年輸出人才無數

曹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得益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超強團隊,

同時也離不開中科大的悉心培育,

尤其是中科大少年班的「超常教育」。

【註:超常教育是指為智力等方面超常的兒童創立的教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最早由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提出。

1975年5月,他在回國訪問時發現,

中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

科技人才嚴重斷檔,

於是通過周總理向毛主席建議:

「從全國選拔很少數,

約十三四歲左右的、有培養條件的少年,

到大學去培訓」,

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旨於從少年人才入手,

使全國各類人才培養步入正軌。

李政道

1978年3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

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規中學教育

但成績優異的青少年接受大學教育。

其目的是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

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

推動中國科技、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40年間,

中科大少年班輸出的卓越人才不勝枚舉,

遍布社會各界。

首屆78級張亞勤,

曾任微軟副總裁,

現任百度總裁;

81級駱利群,

38歲時出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正教授,

2012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82級盧征天,

旅美時獲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

現任中國科大「千人計劃」教授;

85級杜江峰,

現為中科院院士,

並任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87級庄小威,

34歲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物理系雙聘正教授,

是當時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

曾獲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麥克阿瑟天才獎,

現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96級尹希

未滿32歲晉陞為哈佛大學正教授,

打破華人記錄;

98級陳宇翱,

80後的中國科大教授,

曾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

……

張亞勤(左)、庄小威(右)

根據中科大的統計,

截至2016年,

少年班共有超過3400名本科生畢業,

約90%考取國內外研究生。

畢業10年後的學生中,

有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

另有55%投身於企業界、

19%活躍於金融界,

在世界500強任職者達到35%。


4

英雄出少年,中科大的傳奇人物!

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

延續著師哥師姐們的優秀,

也扛起了中科大的榮耀。

曹原出生於1996年,

20出頭的年紀,

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三年級。

他從小就是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初一隻讀了一個月,

初二讀了三個多月,

初三還沒待夠半年就參加了中考,

並順利考上了深圳耀華實驗學校。

耀華實驗學校以「超常教育」聞名,

主管該項目的是副校長朱源,

曾任教中國科大少年班20多年。

少年曹原

曹原對化學和物理非常感興趣,

做化學實驗所需的硝酸銀很貴,

也很難買到,

他就買來了硝酸,

把媽媽的銀鐲子放了進去,

人工「合成」了硝酸銀。

高中學業十分繁忙,

他放學回家就10點了,

但依舊要花1個多小時的時間

搗鼓各種化學試劑。

曹原生活照

2010年,14歲的曹原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績

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學院,

併入選 「嚴濟慈物理英才班」。

【註:「嚴濟慈物理英才班」由中科大與中科院物理所合辦,

目標是培養未來活躍在物理及相關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天才代出的中科大少年班競爭激烈,

曹原在其中卻如魚得水。

有同校的知乎網友回憶,

經常在各大教授的辦公室看到

胸前掛著鑰匙的曹原一臉認真地請教問題。

中科大少年班學院

中科大教計算物理課的丁澤軍教授,

因教學嚴謹、苛刻,

讓許多學生「聞風喪膽」,

人稱「丁老怪」。

但這位「丁老怪」卻對曹原讚賞有加,

他曾表示曹原是「很聰明的傢伙」,

本科時僅用一個寒假的時間,

就完成並發表了計算機物理課程中相關研究成果的文章,

「真的是怪物啊!」

現在,丁教授每年上計算機物理課緒論時,

都會提到曹原。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曾長淦教授也證實——

「這是在我實驗室混過的娃。」

「(本科)在我們實驗室

還發了一篇PRB(物理學術期刊)理論文章。

當時就覺得他太厲害了。」

「他是如此的令人放心:

只要把題目交給他就行,

他一定能做出來!」

除了發表論文這一愛好,

曹原還喜歡攝像、天文,

經常在朋友圈發天文觀測的照片。

曹原的天文攝影作品

當然,曹原開掛的人生遠不止這些,

2012年,他被選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學學習;

2013年6月,被牛津大學選中,

受邀做兩個月的科研實踐;

2014年,獲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

——郭沫若獎學金,

不久,

他在牛津大學實踐時的導師陳宇林教授

推薦其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深造,

目前,曹原在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攻讀博士,

師從物理學家Pablo Jarillo-Herrero,

也就是開頭提到的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

即項目總負責人。

曹原榮獲郭沫若獎時與時任校長侯建國院士合影

一位與曹原熟悉的少年班學霸表示:

我們都覺得他可能成為下一個庄小威,

這一點都不過分。

因為他實在是太強了,

以前在科大就是傳說級的人物。

網友們對曹原的評價也非常高。

現在,

曹原並沒有停下他的腳步,

又投入到了新一輪的實驗與學習中。

未來,

中國更多的少年英才,

將繼續書寫自己的輝煌,

並為祖國的繁榮做註腳。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有一種幸福叫我有個姐姐,你有嗎?
BBC這10部國寶級紀錄片,讓孩子看遍世間最美的地方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