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長型思維」讓你的孩子勝不驕,敗不餒

「成長型思維」讓你的孩子勝不驕,敗不餒

電話那頭的米粒兒媽媽說:「最近我在一件事情挺疑惑的,我家小不點四歲了,每天晚上我都教他讀一段英文繪本,小不點記憶可好,有時候白天還能冒出一兩句晚上讀過的句子,我就喜歡誇她「聰明」,這雖說是越誇表現越好吧,我又擔心是不是把孩子誇過了……」

自打交互空間開通家長心房的熱線電話(想知道嗎?來聯繫空間君吧),我們接到最多的電話不是「青少年離家出走」等世紀大戲,更多還是像米粒兒媽媽一樣的問題。

爸爸媽媽越來越在意和關注教育的細節:我今天說的話會給孩子們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嗎?我怎麼表現會更好?

新生代父母越來越認真地做家長了,打罵等簡單粗暴的形式早已被他們放棄,可新的問題又來了,積極傾聽孩子的話,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讚賞孩子的小成功,招式學了不少,卻不得要義,孩子眼見變得越來越熊,問題是出在哪兒了呢?

GIF

家長誇讚孩子的時候,多數情況下都會下意識地說:「孩子,你真聰明,你真棒!」

其實這樣的表達,長時間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正因為我聰明、我有天賦,我才獲得了家長的表揚。」

於是他們一遍遍地在生活中的比賽、學習、考試中,拚命自己維持和證明自己的「天賦」。然而遇到了困難、挑戰、挫折、失敗的時候,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當孩子進入了小學高年級之後,因為學習任務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驗證「聰明的自己」變得越來越難。慢慢地,變笨的他們開始對學校感到非常厭煩,他們開始想盡辦法要逃避學習這是因為,對於孩子們來說,受人認可、被人喜愛是最重要的事兒。

當一個孩子不確信自己被認可或者被喜愛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和焦慮的情緒。

那爸爸媽媽到底應該怎麼辦呢?誇也不是,罵也不是...

這時候,「成長型思維」就派上用場了。

成長型思維到底比固定型思維強在哪裡?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研究發現,在我們做一些困難的事,大腦在努力思考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平時調侃的那樣「又死了不少腦細胞」,而是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結,這樣長久下去,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Carol Dweck教授的研究中,芝加哥有一所中學,科學家們監測了學生們面對錯誤時的腦電活動圖像。

在左側,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幾乎沒有什麼活動。他們在錯誤面前選擇了逃避。他們沒有積極地投入。

但在右側,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這些學生相信能力會通過鍛煉得以提升。他們積極地應對錯誤。他們的大腦在高速運轉,他們積極地投入,他們剖析錯誤,從中學習,最終訂正。

這八張圖也會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固定思維的人:規避挑戰。

成長思維的人:歡迎挑戰。

固定思維的人:痛恨變化。

成長思維的人:擁抱變化。

固定思維的人:老是關注限制。

成長思維的人:總是尋找機會。

固定思維的人:在改變現狀上無能為力。

成長思維的人:凡事皆有可能。

固定思維的人:不接受批評。

成長思維的人:珍視反饋、主動學習。

固定思維的人:喜歡呆在舒適區中。

成長思維的人:喜歡探索新事物。

固定思維的人:有時候覺得努力是無用功。

成長思維的人:每次失敗都是一堂課。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畢業後無需過多學習。

成長思維的人:認為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Carol Dweck教授圍繞這兩種思維方式做了一系列實驗,發現這兩種思維的關鍵差異在於:你是相信一個人的才華與能力是天生註定不會改變的,還是更相信,人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嘗試和探索,持續地發展和拓展自己的才能。

所以,成長型思維有著這麼多的優勢,家長又該怎麼樣在孩子的教育中為他們培養成長型思維呢?

怎麼讓孩子「勝不驕」?

現在很多家長開始學著誇孩子,但卻又怕孩子獲得一點小成就被表揚之後就沾沾自喜,不思進取,這樣一來,家長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想誇孩子,又怕誇孩子帶來的負面效果。

其實,關鍵並不在於誇孩子,而是如何誇孩子,如何在誇孩子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誇孩子「聰明」

關於成長型思維,上文中已經解釋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是相信人可以通過不斷的努力嘗試和探索,持續地發展和拓展自己的才能。

所以對於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不能在誇孩子的時候說:「孩子你真聰明,你是最棒的。」

這樣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思維定式,認為自己被家長表揚是因為自己聰明,從而會忽略後天努力。

舉個例子,當家長對孩子說:「這件事你做的不錯,這些都是你努力認真應得的。」孩子會意識到,是我的努力認真,做好了這件事,也是我的努力認真,得到了家長的誇獎與認可。

這樣會使得孩子明白自己對待事情努力認真的態度,是做好事情、獲得誇獎的關鍵,而不在於自己是否聰明。

怎麼樣讓孩子「敗不餒」?

相比於怎樣誇獎孩子,當孩子失敗或者做的不夠好的時候,家長怎麼給予引導和幫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建設性批評」是關鍵

Carol Dweck教授在《看見成長的自己》一書中有提出了一種「建設性批評」的說法,當孩子的行為不令你滿意時,家長要做的不是批判,而是輔佐孩子更出色的完成工作。

當孩子做的不令你滿意時,家長若是這樣說:「你看你能幹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好好給我反思反思!」那這就是一種破壞性建議。

這種方式往往不利於孩子成長型思維的發展,會讓孩子怯懦,害怕。家長只是對孩子進行了批判,並沒有對孩子進行方法論上的指導,孩子並不知道該如何改正,該如何進步。

所以,家長不應只是直接簡單地批評孩子沒有做好,而是應該告訴孩子這次你為什麼沒有做好,共同探討是哪裡出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

讓孩子不懼失敗,學會從失敗汲取教訓,引導孩子共同進步,這是家長應該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交互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交互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