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故事——明相孫叔敖

歷史故事——明相孫叔敖

原標題:歷史故事——明相孫叔敖


孫叔敖(áo)(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羋姓,蔿(wěi)氏,名敖,字孫叔,楚郢都人(今紀南城)河南淮濱縣人。楚國貴族蒍賈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與母親避難於現在的河南省淮濱縣,改名孫叔敖。遇恩公收留,並將畢生學識傾囊相授。淮河洪災頻發,孫叔敖主持治水,傾盡家資。歷時三載,終於修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bēi),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借淮河古道泄洪,築陂塘灌溉農桑,造福淮河黎民。後來又修建了安豐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過去,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孫叔敖受楚莊王賞識,開始輔佐庄王治理國家。


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庄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積勞成疾,孫叔敖病逝他鄉,年僅38歲。孫叔姓出自羋姓,楚國人非常擁護,死了以後子孫以此為榮,一部分姓孫叔,一部分姓孫。



楚莊王時,由前令尹虞丘推薦,任孫叔敖為令尹。司馬遷稱他「三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庄王曾認為當時楚國的車子太小,遂命令全國一律改造高大的車子。孫叔敖勸諫,若以命令行事,會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兩頭的門限做高,低小的車過不去,人們就會自覺改造高車了。庄王又嫌原來通行的貨幣太小,改鑄大幣,強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場混亂。他認為「便民為要」,勸說庄王恢復通行小貨幣,市場又趨繁榮。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劃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戰於邲,他輔助庄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鬥,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衝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


孫叔敖被後世視作列國名相。《列子·說符》記載: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隱士曾對孫叔敖說:「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問他何謂「三怨」,這位隱士回答說:「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孫叔敖告訴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三怨,可乎?」爵位、權力和俸祿是一個人做官的三種伴生物,並且一般與官職的高低成正比,一個人希望獲得更高的官職,也正因為伴隨這種官職而來的,是更高的爵位、更大的權力和更厚的俸祿,他個人的尊嚴、價值和享受由是也會得到更大的滿足或更充分的實現。



然而,事情也有另外一個方面:首先,愈高的爵位位數愈少。一個人獲得了更高的爵位,表明他佔據了更多的人所覬覦獲得的目標,堵塞了眾人企圖逐層晉陞、獲取尊榮的狹窄之路,必然招致眾人的嫉妒。其次,一種政權機構能夠施予社會的總權力具有一個客觀的限度,其中的一個人擁有了更大的權力,必使主上的權力減少,而且更大的權力也構成了對主上地位的威脅,因而他很可能招致主上的憎惡。另外,豐厚的俸祿會使一個人拉大他與眾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極易促成他驕奢淫逸的生活習氣,從而招致眾人的怨恨:孫叔敖是當時楚王手下官職最高的人物,狐丘丈人告訴他高職位可能招致的嫉妒、憎惡和怨恨,這一誠懇的提醒包含著他對社會生活的全面觀察和深沉的思考。



孫叔敖並沒有否認這三怨的存在,他也不願蒙受三怨;作為一代名相,他向狐丘丈人闡明了自己居處高位而避免三怨的基該方法:首先,他的爵位越高,他的心氣越是卑下。低爵位和無爵位是高爵位存在的基礎,一個人佔據了榮耀顯貴的高爵之位,其顯貴本質上是以不曾顯貴的廣大民眾為存在基礎的,因而他絕不能對居處下位的民眾頤指氣使,盛氣凌人,而應當愈懷卑謙之心,常持尊崇之情,把生自於民眾的榮耀最大程度地還給民眾本身。孫叔敖正是保持了這種卑下心態,才在受妒的地位上免除了一些嫉妒。其次,他的權力越大,他處事就越是謹慎小心。在一定的權力位置上,他明白自己的權力界限。


孫叔敖以這種謹慎小心的處事風格,在最高的權力位置上避免了主上的憎惡。另外,他的俸祿越厚,他對民眾的施予就越廣博。豐厚的俸祿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樂的本錢,而是他周濟貧寒、施惠於民的資本,藉此他顯示了自己做官為民和厚施博愛的無私的高尚情操,民眾已失去了怨恨於他的基本理由。孫叔敖以自己的為相三方打破了狐丘丈人關於高位三怨的世態斷言,表現了一位名相高超的處事方式。



孫叔敖病重後,給楚莊王上了一份奏章,其中寫道:「承蒙大王提拔當了令尹,可惜我無法報答大王的知遇之恩。我有一子,資質太差,不配侍奉大王,請讓他回鄉種田。」楚莊王看了遺表,不禁動容淚下,感慨地說:「令尹至死不忘國家,實在難得。是我沒有那麼大的福氣,老天爺奪走了我的忠良臣。唉,可惜呀!可惜呀!」


臨終時,他把兒子孫安叫到床前,囑咐道:「我死以後,如果楚王封你官做,千萬不要接受,因為你沒有做官的才智;如果楚王封給你都市,你也不能要,因為你對國家沒有貢獻;如果楚王堅持要給你食邑,你就要求到寢丘地方去,那裡荒蕪貧瘠,無人相爭的。你要靠自己雙手去生活……」說完,就閉上了眼睛。孫叔敖死後,楚莊王扶棺痛哭,要封其子為官。孫安遵照父囑,沒有接受。不久便悄然返回故里,勞動度日,過著清貧生活。



幾年後的一天,孫安在砍柴回家路上,遇到了父親生前好友、楚莊王喜歡的著名演唱藝人優孟。優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幽默詼諧。他見孫安衣衫破舊,一副貧困潦倒的樣子,頓生憐憫之情。回楚宮後,優孟想方設法為丞相之子鳴不平。在庄王壽誕之日,優孟穿戴上孫叔敖的衣冠,模仿孫叔敖的言行舉止,進宮拜壽。他把孫叔敖廉潔奉公、其子貧困的故事編成「慷慨歌」,在堂前泣訴開來。「貪官污吏多榮耀,子孫後代樂逍遙。享的是祖宗清福,刮的是民脂民膏。清官忘私就糟糕,你只看——楚國令尹孫叔敖,苦了一生,身後蕭條。妻子兒女尤其苦,沒著沒落沒依靠。勸你莫學孫叔敖,還是貪官污吏好!」


楚莊王看了,十分感動,立即去召孫安來見。孫安拜見時,楚莊王見他一身衣衫襤褸,不由心碎淚下,問道:「你怎麼窮到如此地步?」優孟在旁答道:「不是這樣,怎麼看出孫令尹的公而忘私呢?」於是,庄王按照孫叔敖的遺願,賜給寢丘封地,讓他做個自食其力的農人。


所以直到後來,孫家始終沒有失掉這塊封地,一直享有主權。孫叔敖的聰明才智,就在於他目光長遠,深諳長久之計,不會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失去長遠的利益,能夠發現別人厭惡的東西自有其好處,能夠喜歡別人所不喜歡的,這就是有道之人比尋常凡人高深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唐代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
歷史故事——周平王的臭棋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