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歸晉的最大原因:司馬懿不過是這個特權階級的代言人?
劇照
首先看最大的霸主曹操,乃宦官養子,出身可以說很卑微,靠著家族的權勢,舉孝廉出道,繼而招兵買馬,手下大將皆為曹和夏侯族人,以許昌為基,繼而攻佔兗豫徐,到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占青冀幽並等州,劍指天下,本想順勢拿下江東,一統天下,卻在赤壁一戰,功敗垂成,誠為憾事。
劇照
再看劉備,據說是中山靖王之後,算是出身高貴,也是憑著這個名頭,得封皇叔,屢敗屢戰,最終依靠荊州,進佔益州漢中,偏安一隅,卻在夷陵,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大敗虧輸,與白帝城託孤逝去,諸葛亮鞠躬盡瘁,也沒能挽回頹勢。
劇照
最後是孫權,哥哥孫策以傳國玉璽向袁術換了三千兵馬,在周瑜的幫助下,掃蕩江東群豪,不服者皆殺,鐵血政策,換來了江東之地,被暗殺後,傳位於孫權,赤壁打敗曹操,又後襲荊州,覆滅關羽,夷陵大敗劉備,雖勝多輸少,但卻一直被動防守,罕有主動出擊,仗著長江天塹,也算撐到最後。
這三位的共同點,就是所在的地盤,全都是外來戶,曹操是追擊董卓,敗退後途徑許昌,恰逢黃巾攻城,解了郡守之圍,被讓位,然後收復青州黃巾,得郭嘉荀彧等謀士,奠定基業,劉備自不必說,發跡徐州,輾轉荊州,最後落戶蜀中,孫策也是外來戶,殺的人頭滾滾,才穩住局面。
他們的最大的敵人卻不是彼此,而是本地的士族,所謂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演變模式為當官後,有了推薦權,推自己人或者地位低下的讀書人,也就是門生,由此形成龐大的推薦體系,壟斷仕途,在之後就是利用文化人的身份,控制輿論,想讓誰身敗名裂,就去潑髒水。
那麼作為既得利益方,他們的政治訴求,自然就是建立一個由本階級掌握的政權,這就很尷尬,因為三國的諸君全都不是士族,所以必然會產生衝突,先看曹操的做法,戰勝袁紹之後,腰杆子硬了,恢復丞相制,獨攬大權,然後建立一個法家寒族的政權,比如他提倡的不信天命,厲行法治,抑制兼并,最重要的是那個唯才是舉,簡直是往士族的心窩裡插刀子,他們平時乾的,都是曹操不讓乾的。
於是,衝突不可避免,曹操也不能全給殺光,只好選擇性的殺,比如讓梨的孔融,罪名是一句,父母生我只是順便,乃是為了享樂,星爺的電影里有這句台詞,很多人不知道出自這裡吧,荀彧、楊修其實都是因為這個矛盾而死的,等到曹操死後,曹丕為穩固統治,接受了陳群的九品中正法這一專為士卒服務的人才選撥制度,皇位坐穩了,可曹魏已經不是曹操想要的曹魏,終於被以司馬家為首的士卒推翻。
再看劉備,他選擇了繞路,他的口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也就是什麼都跟曹操反著來,曹操跟士族正面衝突,他就不正面衝突,佔據蜀中之後,把本地的名士,劉璋舊部,全都安排的很好,諸葛亮更是以身作則,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用人原則,但士族想要的依人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雖是繞道,但本質跟曹操並無不同,於是當諸葛亮死後,有九品中正制的曹魏來襲,士族巴不得趕緊投降,繼續壟斷蜀中的仕途。
那麼孫權呢?他選擇了帶著嫁妝融入江東,放心用老班底張昭和周瑜的同時,江東本地的家族,比如顧雍,陸遜,也委以重任,成為利益共同體,但孫權始終是不相信江東士卒的,非緊急關頭,絕不任用本地士族,如陸遜,在加上山戎襲擾,內部不穩,無法開拓更大的根據地,只能苟延殘喘。
三國對抗士族的辦法不一,所以滅亡的時間也不一樣,選擇堅持的蜀漢先亡,選擇放棄的曹魏也亡,反倒妥協的東吳活的最久,但也避免不了的滅亡,士族在西晉的特權迎來了高峰,弊端也充分暴露,終於造就了晉末大亂,五胡亂華,南北對峙的幾百年亂局,時也命也。
TAG:龍哥侃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