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陶淵明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少年時期胸懷大志,曾做過幾年小官,後因不肯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隱居躬耕,因此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他的文章現存12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他是兩漢魏晉南北朝以來最傑出的詩人,存詩125首。他的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如《飲酒》、詠懷詩如《雜詩》、《讀山海經》和田園詩如《歸園田居》等三大類,以「田園詩」為勝。陶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以及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有時也有逃避現實的老莊思想,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的消極情感。
陶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精練含蓄,具有獨特風格。因此,陶淵明有「田園詩人」之稱,也是「田園詩派」的鼻祖,對後世影響很大。
國學名片
《歸園田居》為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一共五首詩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表達了詩人重歸田園時的新鮮感受和由衷喜悅。在詩人的筆下,田園是與污濁的官場相對立的美好天地,別有一番詩情畫意。詩中,作者用大量白描手法描繪田園風光的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情,表現了自己不願同流合污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的高尚情操。詩風清新,自然流暢,充滿自然本色的情趣和真美,思想與藝術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國學精選
歸園田居
(其一)
少無適俗韻①,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②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③。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④。
方宅⑤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⑥。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⑦。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⑧。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⑨。
久在樊籠⑩里,復得返自然。
注釋
①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②塵網:喻指仕途、官場。
③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故居。
④南野:一作南畝。際:間。守拙: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可解釋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⑤方:圍繞。方宅:即住宅周圍。
⑥蔭:蔭蔽。羅:羅列。
⑦曖曖(ài):暗淡的樣子。依依:輕柔的樣子。墟里:村落。
⑧吠:狗叫。顛:頭頂。
⑨戶庭:門庭。塵雜:俗塵雜事。虛室:閑靜的屋子。餘閒:閑暇。
⑩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裡比喻官場。
點讀
這是組詩的第一首,生動地描繪了農村景物,以「羈鳥」、「池魚」等自喻,抒發了自己脫離「樊籠」後的喜悅心情,充分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由淳樸的鄉村生活、蔑視醜惡的官場生活的高尚情懷。而且,寫景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生動,對仗自然,比喻貼切,情景交融,令人喜愛。


TAG:點滴學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