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繼往開來顓孫師——《論語》中的子張思想

繼往開來顓孫師——《論語》中的子張思想

顓孫師,字子張,孔子著名弟子,位列「十哲」,從祀孔子。關於他的歷史記載,除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簡略記述外,更多集中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論語》中有關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既有別人對他的評價,也有他與孔子的十多段對話,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顓孫子張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一、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

系統研究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必須從研究《論語》開始。他提出的「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的觀點以及「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的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

《論語》子張第十九載云:

(一) 子張日:「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己矣。」

這段話譯成白話是:子張說:「讀書人遇到國家危難時就獻出生命,遇到有利可得時就想到是否該得,祭祀時就想到恭敬,服喪時就想到哀痛,這樣就可以了」。

這裡的士指好的知識分子,見危致命指忠於國家,見得思義,指君子取財,取之有道。祭思敬,喪思哀指的是孝敬父母和祖先。這一段總結起來就是子張提出的一個好的知識分子的標準,要求知識分子做到這幾點。

這幾個條件乍看起來並不是高不可攀,但若要切實做到,又談何容易啊?

(二) 子張日:「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這段話譯成白話文是:子張說:「固守仁德不堅決,信仰道義不忠實,這種人有他可,沒有他也可」。

這段話是顓孫子張嚴厲地批評了那些意志薄弱,背叛自己的信仰和道義的人。從現代的觀點來看:那些投身革命又在威逼利誘下叛變革命的叛徒,那些在敵人糖衣炮彈的攻擊下經不住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誘惑的腐敗分子、蛻化變質分子不正是顓孫子張痛斥的那種人嗎?不應該遭到人民的唾棄嗎?

(三) 子夏的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一段話譯成白話文是: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應該怎樣去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怎麼說的呢」?子夏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性行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性行不可取的人就拒絕和他交往』」。子張說:「我聽到的和這不同:君子尊敬賢人而且能夠容納眾人,讚美善人而且同情沒有才能的人。我是一個大賢嘛,對於別人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呢?我是一個不賢的人嘛!別人將會拒絕和我交往,我怎麼去拒絕別人呢?」

從這段話可看出子張與子夏意見有分歧。對於如何交朋友這個問題,子夏是遵照「守無友不如己者之古訓,而子張是守孔子的泛愛眾而親仁者之古訓」。這兩段古訓是針對兩種不同的對象而言的,對於初學者,因其識別力差,自控力弱,自當慎重擇友而交;針對君子而言,當廣施仁義,惠於世人。由此可見,子張、子夏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根據不同對象而分別對待。相比較而言,子張的見解更實用些。特別是從今人的觀點來看,還以子張的見解為對。我們自然交有道德有才幹的人為朋友,同時對一般的人也是以廣交為好!

從上三段來看,顓孫子張的觀點,對今天來說,還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若認真學習和領會,對個人修養的提升還是大有裨益的。

二、子張與孔子的對話、「尊五美,屏四惡」

一部《論語》二十篇,其中子張與孔子的對話就達十三段之多,對話的範圍涉及到哲學思想、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待人接物、自身修養等方面。如:怎麼做官?怎能善人?什麼是明智?怎樣提高道德和辯別是非的能力?怎樣治理政事?怎樣行使自己的主張?什麼是仁?等等。孔子對上述問題一一作了詳盡的回答,這些對話一直被後人視為座右銘,直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例如,《論語·堯曰》記載,子張問孔子為政之道時,孔子提出了「尊五美,屏四惡」的觀點: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張問其為政之術,孔子回答說:應當尊崇五種美事,屏除四種惡事,就可以了。「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是孔子為子張論述五美之綱目。孔子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這是孔子為子張說其惠而不費之一美。民居五色土之上,所利各不相同。在山上的就通過禽獸獲利,在水邊的就靠魚鹽獲利,在中原就靠五穀獲利。要根據其所利,使各自安居樂業,不改變其利,就是在政治上惠愛利民,且不浪費財政。「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孔子知子張未能全明白,又為他說勞而不怨。擇可勞而勞之,就是根據時令役使人民,又有誰會怨恨呢!「欲仁而得仁,又焉貪」,這是說欲而不貪。是說常人之慾望,其過失在貪財。我卻欲求仁德,而仁就達到了,又怎麼能為貪財之事呢?「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這是說泰而不驕。常人之情,尊敬眾大的而輕慢寡小的。君子則不以寡小而輕慢別人,這不就是君子安泰而不驕慢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者,這是說威而不猛。是說君子常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視的地方,端居儼然,別人望而生敬,這不就是雖有威嚴而不猛厲嗎?

為政之法,應當先施教令於眾人,仍然還要反覆叮嚀重申。教令已經制定好,而眾人不聽從,然後依法制裁。「不戒視成謂之暴」,是說沒有事先戒令而又責怪目前完成之事,稱之為卒暴。「慢令致期謂之賊」,是說與民無信,而又胡亂設定日期,到日期沒完成則施以罪罰,稱之為賊害。「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是說應當大方大量,大度有魄力,不能小氣吝嗇,而致因小失大。

宋人評論說:「孔子告訴弟子問政的條目很多了,沒有像這一段對話如此完備的。所以子張記下來以便繼承古代帝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治,那麼孔子的為政思想也就能夠為後人獲知了。」

三、《論語》及孔子對子張的評價

《論語》評價顓孫子張相貌堂堂,聰明好學,辦事能力強,但有過激的弱點。

1、《論語》十九(十五)云:子游云:「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譯文是:「我的朋友子張啊,可以算是難能可貴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括愛人、修身、人本哲學的核心三部分。孔子在答子張問時,僅從修身方面談仁時說:「能在天下實行『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五種美德,就是仁了。」由此可見,孔子對仁的標準訂的是很高的,象當時眾口皆碑的楚令尹子文,棄馬而去的陳文子,可以稱為賢者。

2、《論語》十九(十六)云: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譯文是:曾子說:「子張相貌堂堂啊,很難與他一起做到仁哩!」

3、《論語》十一(十六)云:子貢曰:「師與商也孰賢?」子日:「師也過,商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日:「過猶不及」。譯文是:子貢問:「顓孫師與卜商,哪個好一些?」孔子說:「顓孫師辦事過了頭,卜商辦事趕不上。」子貢說:「那麼顓孫師好一些?」孔子說:「過了頭與趕不上同樣不好」。在這裡,孔子指出顓孫子張辦事容易超出原則的弱點。

4、《論語》十一(十八)云: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柴口唁。譯文是: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這裡孔子指出顓孫子張偏激的毛病。

孔子評價子張說「師也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就是說子張才過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歡文過飾非。在《論語·先進》里孔子又說子張「師也過,商也不及」,即認為子張性格有些過於張揚,子夏性格有些過於軟弱,並說「過猶不及」,認為他們都沒有達到中庸之道。子張很喜歡問從政的事情,孔子告訴他:「多聽,有不明白的就先闕疑,謹慎地說其餘的,就少過失;多看,不明白的就先擱置,謹慎地做其餘的,就少後悔。言少過失,行少後悔,事業就在其中了。」後來,他跟從孔子在陳、蔡兩國間受困,問如何才能暢行無阻。孔子說:「言語忠信,行為篤敬,即便在蠻貊之國也能行;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即便州里之間能行得通嗎!站在地上就看見『言忠信,行篤敬』豎立在自己面前,在車上則見其倚靠在車前橫木上,然後就能暢行無阻了。」子張恭敬地把這些話記在衣帶上。

繼孔聖,開來學。顓孫子張一生追隨孔子研究儒學,深探儒學之精華,對孔子及後世儒學思想體系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人認為《大戴禮記》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間》等七篇皆為子張氏之儒的著作。(顓孫明秋 郭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孟之鄉 的精彩文章:

正月十五鬧花燈
《戲說〈紅樓夢〉》序

TAG:孔孟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