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在兒科的應用體會
筆者在兒科臨床中,常將桑葉用於辛涼宣透、平肝瀉火,消渴止汗和止咳化痰等方面,只要辨證明確,對證組方,均可收到滿意的療效。現簡敘如下:
桑葉宣透,首用桑葉
桑葉為辛涼宣透的首用良藥,擅疏達肺衛,開泄腠理,透邪外出。不但溫病初起、邪在肺衛宣用桑葉配合辛涼解表之劑,疏泄腠理,祛邪達外,而且對已傳氣入營之邪熱,亦可在清氣涼營的同時配入桑葉,以宣暢氣機,疏通表裡。使邪由深至淺,透達於外。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其稚陰未長,稚陽未充,一旦外感邪氣,即易從陽化熱,而呈現溫熱病。桑葉性寒味甘苦,辛涼宣透而不傷正,故為小兒首用之葯。
如治楊某,男,3歲。1988年5月26日診。3天前因受涼後高熱(39.5),經服西藥退熱之品及用抗生素效果不顯。微惡風無汗,咽部紅腫,微咳噴嚏,納呆神煩,夜寐不安,尿黃量少。舌質偏紅,苔薄膩,脈浮數。血檢:白細胞9.8×7.0/L,中性0.60, 淋巴0.30。治宜辛涼宣透:冬桑葉15克,薄荷,生甘草,黃芩各3克,板藍根、焦山楂各9克。1劑。葯後微汗出,熱減,體溫退至37.5℃,稍微咳,納差。原方去薄荷、黃芩,加杏仁8克,前胡5克。繼服2劑而痊癒。
平肝瀉火主用桑葉
近人有稱桑葉為「箕星之精」者。箕主風而通於肝。桑葉清芬,而經秋入冬,得嚴肅之令,故能泄降肝膽之鬱熱,為平肝之要葯。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餘,感邪之後,健運失職,食滯不化,阻滯中焦,易出現臟腑積熱,煩躁日渴,面熱顴紅,唇焦咽燥,目赤鼻衄,頓頰結硬,口舌潰瘍,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寧,譫語狂言,尿少便結等證。《本草求真》中謂桑葉「清肺瀉胃,涼血,燥濕,去風,明目」 。故桑葉為平肝瀉火主用之葯。
如治林某,女,2歲。1989年8月29日診。患兒身熱不揚,雙眼紅腫多眵,口腔糜爛,齒齦腫脹出血,流誕口臭,煩躁拒食,四肢顫動,鼻衄兩次,溲短黃,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指紋紫滯透氣關。測體溫38℃。血檢:白細胞6.45×10(9)/L,中性9.42,淋巴9.58。治宜平肝瀉火:冬桑葉20克,焦山梔,白菊花各5克,生軍3克,焦山植9克。服藥1劑,熱退,大便通,稍能進食。去生軍。加黛蛤散9克,再進2劑,體溫正常,口腔糜爛及齒齦紅腫消失,胃納增進而愈。
消渴止汗當用桑葉
李時珍謂:「桑葉為足陽明之葯, 煎汁代茶。能止消謁。」唐·孟詵《食療本草》謂「桑葉炙熟煎飲代茶,止渴。」 朱丹溪謂:「桑葉研末。米飲調服,止盜汗。」因此桑葉具有消渴止汗之功。筆者在兒科臨床中常用於小兒熱病之後內熱不清,或虛熱內擾,液不能斂藏的口渴心煩,睡中汗出;或小兒飲食不節,恣食肥甘,致成積滯,郁久化熱,蒸騰津液於外而引起的口乾出汗、盜汗、自汗等症,屢試不爽。
如治胡某,女,26個月。 1987年4月5日診。2周前高熱4天,經用西藥治療後體溫正常。近10天來, 每次睡中遍體汗出,頭汗較多,醒後即止,唇紅干,口渴引飲,喜飲冷水, 形體消瘦,煩躁易怒, 兩顴紅,不思飲食,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中黃,指紋紫沉。治宜消渴、斂汗、清餘熱:炒桑葉3O克,地骨皮、烏梅各6克,炒雞金5克,粳米1撮,4劑。葯後汗止,渴大減,面色正常,食慾增進,諸證趨向痊癒。患兒家屬要求再續配2劑,服後告愈。
止咳化痰匆忘桑葉
桑葉脈絡清疏明朗,故宣通肺絡,而疏達皮毛,能輕微刺激肺粘膜及喉頭粘膜,使分泌增加,為祛痰鎮咳佳品。在兒科臨床中,凡風熱犯肺或燥邪傷肺所致的咳嗽,均推桑葉為要葯。
如治王某,女,4歲。1996年3月12日診。患兒起病5天,咳嗽痰稠色黃,鼻流濁涕,微熱口乾,咽喉紅痛,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清肺止咳化痰 冬桑葉15克,桔梗3克,栝樓皮5克,前胡、杏仁各6克。服藥2劑,痊癒。
TAG:桑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