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食用農產品總體合格率達98.15% 源頭把控 擦亮「綠色招牌」
農民正在越冬棚內進行日常管理。
黑龍江日報3月12日訊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哈爾濱市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發展到102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量達到1791個;全市62%的種植面積達到了綠色、有機認證標準;食用農產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8.15%。這意味著哈市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整體躍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
如何做到近乎「滿分」的合格率?今後如何保持不掉分?日前,記者分別對企業、職能部門和專家進行了深入採訪。
企業:標準化生產保質量
日前,記者走進賓縣永和鄉永和菜業有限公司的一棟草莓大棚,室內綠葉紅果一片春意盎然。一位農民在進行日常田間管理後,又細緻地在冬季蔬菜生產管理本上記錄,上面清晰可查技術負責人、播種時間、肥藥劑量等農事操作。該公司副總經理陳國濤告訴記者,我們嚴格按照綠色食品防控方案進行生產,每一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綠色防控方案。以草莓為例,我們以生物製劑來進行防病蟲害,施肥栽培則用生物菌劑,製劑不僅可以讓作物根系發達,更有利於吸收土壤中的養分。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每棟大棚里都安裝了監測器,不僅可以監測室內空氣溫度、濕度等基本情況,還可以將農民現場從事的農業活動進行記錄,這些記錄永久保存,為平台追溯提供了依據。
記者從哈市農委獲悉,近年來,哈市農委逐步建立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監管檔案,依法記錄執法檢查情況,並作為企業誠信考核指標,督促企業落實質量管理、投入品台賬、生產記錄等制度。「以標準化生產倒逼農產品質量安全。」哈市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處李樹吉說。他說:「對農產品企業來講『質量興農』極為重要,如果不能保證農產品質量,企業何談未來發展?『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引導企業建立自我約束機制,並將其作為考核指標。」
誠信品牌是企業的靈魂,是搶佔市場的「法寶」。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市獲得名牌產品企業達154家。李樹吉表示,近年來,我們更注重強化品牌引領,助力安全「樹起來」,讓農業生產企業自覺自愿規範生產標準,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職能部門:監管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企業自覺遵守標準化生產的同時,職能部門也沒有放鬆監管。
記者了解到,2010年1月哈爾濱就正式出台了《哈爾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該部法規的出台,既填補了農安監管法律上的空白,也讓農安行政監管有法可依。
為了管好源頭,從根本上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李樹吉告訴記者:「哈市農委盯緊規模農業投入品生產、經銷和農產品生產兩大主體,建立監管名錄,依法將2100家農資生產企業、經銷門店,5300餘家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納入監管範圍。」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禁限用農(獸)葯定點銷售和實名購買制度,遵守農(獸)安全間隔期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從生產、銷售到使用全程監管理念,逐步形成以安全風險等級為基礎的分類管理制度。
據介紹,哈市農委還依託省級平台錄入企業349家,追溯面積356.1萬畝,追溯企業同比增加1.97倍、追溯面積新增比例達241%。同時,建立地產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基本形成以企業自律性檢測為主,政府監測(風險監測、例行監測、專項監測、監督抽查)為輔的監測機制。督促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開展創新活動,根據自檢合格、委託檢測、內部質量控制、自我承諾四種情形,加貼合格證或出具同等法律效力的產地證明,推進果蔬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落實產地准出制度。
專家建議:多措並舉提升產品質量
哈市社科院新農村建設研究所副所長王志宏建議,應延長檢測鏈,把好田間地頭第一關,按照農作物種植規律和生產特點,對生產環境、投入品、生產關鍵環節進行定性、定量監測檢驗,把安全隱患消滅在田間地頭;政府各個層級檢測機構應聯動,嚴格遵守檢測標準和規範,檢測內容擴容、檢測項目增量,從地頭到市場全程阻擊污染產品「入市」和「入口」。
他建議,哈市要打造全國知名綠色品牌,繼續擴大影響力,不斷提升市場佔有率。政府應加強對認證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服務,多下基層主動上門講解和認證,並幫助有認證需求的主體做好認證工作。要充分利用哈爾濱市與深圳市對接的國家戰略,積極主動與深圳市溝通協調,讓我們的綠色食品迅速佔領廣東及其周邊市場,包括香港和澳門市場。
另有專家建議,哈市應在主要農產品集散地和大型商超,加大定點檢測、抽檢力度,將不合格農產品拒之城外。政府職能部門應增強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擴大百姓對食品安全信息的知情權。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哈市今年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將達到1030萬畝。同時,將通過農業投入品質量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追溯平台建設,爭取更多的綠色有機農產品企業入網實現可追溯,推動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向基層及企業延伸拓展等一系列舉措,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參與非法集會抗議選舉 普京最強「挑戰者」被捕
※莫斯科民眾慶祝俄羅斯世界盃開幕倒計時100天
TAG:東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