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研究發展回顧

文化研究發展回顧

西方發展

一、初期

以利維斯等人為代表的精英式立場,對大眾文化採取批判,否定,排斥的態度。

1、阿諾德

開創文化與文明傳統,認為文化是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

認為大眾文化是無政府狀態的,將其等同於政治騷亂。要通過文化來驅逐大眾文化。

阿諾德從維護現有秩序出發,但精英式小圈子的存在是一個偽命題。

封建習俗下,溫順與順從的消逝。

2、利維斯主義——精英主義文化觀

主張通過教育抵制群氓文化。認為大眾文化會消解精英權威。

他同樣具體分析了群氓文化,認為廣告以及人們對廣告的消費是文化衰落的主要癥候。廣告使語言貶值,降低了生活標準。

利維斯所懷緬的田園牧歌時代是孕育莎士比亞和伊麗莎白的時期。所有人共享未商業化的文化。

讓普羅大眾心甘情願的服從。是基於文化差異和文化馴服的等級制文化。

文化與文明傳統期望普羅大眾既能維繫文化與社會的多樣性,又能對高雅文化保持尊敬和服從。

二、興起

1964年當代文化研究中心

1、霍加特

他認為30年代的工人階級文化是美好的典範,工人階級有能力抵制群氓文化。

霍加特一味譴責大眾文化,認為文化工業使人盲目享樂。但他同樣認為其中存在抵抗。(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流行音樂)

2、威廉斯

提出文化的三種定義,理想的,檔案的,社會的。文化研究是在第三種,把握特定生活方式中的意義和價值。

他認為某一社會的傳統文化必然與該社會現行利益與價值觀密切相關。我們對昔日文化的理解只是偶然選擇的結果。

文化分析要通過還原文本或實踐的方法,提供文化的替代性解讀。要避免被當代價值感所束縛。

威廉斯提出文化是日常的。

大眾文化與工人文化截然不同,人們不會被其消費的商品物化。

漫長的革命一書提出文化分析理論,打破利維斯主義壟斷地位,文化研究者們以激進姿態大規模修正舊文化理論。

3、湯普森

認為工人階級文化是最優秀的大眾文化,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價值觀、行為和慾望。

他主張工人階級有能力地址資本主義的支配。

三、發展

以霍爾為代表的二代文化研究學者,引入福柯的話語分析,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以及葛蘭西霸權主義,精神分析理論,女性主義話語分析。

他們認為傳媒表達社會抗議是一種政治失范。

法蘭克福學派將批判理論逐漸完善。代表人物有阿多諾,本雅明,霍克海默,馬爾庫塞。他們將文化研究置於當代資本主義框架之中,提出文化工業概念,是人們關注媒體文化產物的經濟根源和意識形態本質。偏愛抵抗性解讀。

文化工業的商品化和標準化,造成去政治化。工人忘記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體系內遭遇的剝削和壓迫,放棄政治和經濟理想。是大多數人只考慮眼前事情,不關心將來。

馬爾庫塞提出單向度的人,文化工業通過引導消費者衍生共鳴,將其納入資本主義體系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下,人們產生單向度思維,不會產生任何超越既有話語範疇的觀念。

文化工業阻礙了政治理想的生髮。

快樂本應幫助人們忘卻屈從,但現在卻使人變得服服帖帖了。

過度娛樂化使得快感和抵抗迅速消解,無法轉化成有效的抵抗。

本雅明提出機械複製時代靈韻的消散。海量信息使人們產生焦慮,佔有成為主要的觀看方式。

技術使得現實的整體性瓦解,技術刺入現實,使得眼見為實不再可靠。

阿爾都塞

意識形態是一套表徵系統。他使得被壓迫的人相信世界很美好,使統治者相信剝削和壓迫是必須的。

阿爾都塞提出問題域的觀點,認為意識形態會無意識的迴避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這形成問題域。我們要對其進行「癥候式解讀」,揭示自相矛盾之處。

馬施立同樣提出文本的無意識——為了使某種東西被說出來,必然有一些東西無法被說出。意識形態則抹去了缺席的痕迹。

阿爾都塞同樣提出意識形態的質詢和召喚。以廣告為例,廣告給觀者帶來意識形態誤認,其中這個你是意識形態捏造出來的。而消費者一旦認同這個你是自己,它就會變成廣告的對象,置於意識形態物質實踐——消費中。

葛蘭西霸權理論認為,意識形態通過說服、妥協、吸納等手段,獲取本不接受他們的人的認同。霸權的實現是一個抵抗和收編的過程,是被知識分子操縱的。大眾文化是人們積極主動消費文化工業文本與實踐中被生產出來的。人們對文化工業產品進行積極解讀,產生於生產者截然不同的含義。

精神分析

主體處於匱乏之處,身份認同在填補匱乏,是一個自戀的過程。我們的一切慾望都在填補匱乏。

電影精神分析認為女性是觀看對象。一方面是男性慾望對象,另一方面又是閹割恐懼能指。

四、補充

索緒爾語言學

列維施特勞斯的神話

巴爾特的神話學

德里達的延異

後結構主義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

全景敞視監獄

文化研究在中國

1986年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被認為是文化研究引入的開端。

當時消費主義開始蔓延,互聯網逐漸普及,大眾文化商品化、產業化。畢日升提出社會文化轉型,大眾文化蔓延,市場經濟和科技革命,文藝學轉向都是其興起原因。

1、萌芽期1994年以前

傑姆遜的演講,文化研究相關理論譯作出現。零星的青年亞文化研究,廣告和通俗文化研究。

2、發展期1994-2000

國內學界主動引入文化研究,並立足本土展開個性化研究。

讀書雜誌刊登李歐梵《什麼是文化研究》,並舉辦研討會。

多所高校聯合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文化接受與變形》

與文化研究有關的叢書出版。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

並建立文化研究工作坊,由其主持。

3、繁榮期2000-2010

大量國外文化研究著作引入,網站相繼成立。大學開設相關課程和專業。李陀《大眾文化批評叢書》,當代文化研究網相繼成立。

4、轉型期2010-今

網路和新媒體衝擊當代生活,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卻沒能與時俱進,發展出中國特色的理論範式。逐漸從顯學的位置上走下來,開始探索轉型之路。

視界2002年刊登的論文《弔帶衫》,引起曠新年等人的嚴厲。曠新年認為文化研究正如弔帶衫一般,欲拒還迎,批判性大不如前,反而妥協成為一種裝飾。

「文化研究初看起來刁鑽古怪,充滿了離經叛道。她孤芳自賞,然而並非真要道破『反認他鄉是故鄉』的日常生活,而是對夢中的迷離充滿了咀嚼、留戀和回味。她對強暴既充滿了幽怨,又對所有的強暴順水推舟。她對父權秩序充滿了挑釁,然而又並非真要從父權制中破門而出。她對體制充滿了語言的暴動,然而並不是要推翻和瓦解體制,反而似乎要在體制之內找到並且站住自己的位置。」「文化研究不是要與千古的父權制進行徹底的決裂;而是相反,要把決裂、反叛、衝撞柔化為一種打情罵俏,提高成為一種有品位有格調的調情,打造成有條件的屈從。」最後,曠新年得出結論,「文化研究與其說是炮火連天的戰爭,不如說是裝點後現代社會和消費主義時代的絢爛煙花。」

GIF

文化研究弊端

1、極易將人處理成為一個經濟的人或者政治的人。

2、本土化問題。對大眾文化的批評未能結合中國社會文化結構,帶有米昂西安的知識分子個人色彩,精英主義的價值取向。

而如果把歐美理論哪來解釋中國的現象,文化研究就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殖民主義。現象是為了印證結論,形成顛倒的邏輯。

3、批判性精神的喪失

僅用理論話語解釋文化現象,忽略其批判精神。

正如曠新年先生對《弔帶衫》一文的評價

「文化研究初看起來刁鑽古怪,充滿了離經叛道。她孤芳自賞,然而並非真要道破『反認他鄉是故鄉』的日常生活,而是對夢中的迷離充滿了咀嚼、留戀和回味。她對強暴既充滿了幽怨,又對所有的強暴順水推舟。她對父權秩序充滿了挑釁,然而又並非真要從父權制中破門而出。她對體制充滿了語言的暴動,然而並不是要推翻和瓦解體制,反而似乎要在體制之內找到並且站住自己的位置。」「文化研究不是要與千古的父權制進行徹底的決裂;而是相反,要把決裂、反叛、衝撞柔化為一種打情罵俏,提高成為一種有品位有格調的調情,打造成有條件的屈從。」最後,曠新年得出結論,「文化研究與其說是炮火連天的戰爭,不如說是裝點後現代社會和消費主義時代的絢爛煙花。」

戴錦華先生曾說她的研究立場,是立足於社會批判立場,對種種權利的不妥協。

而當下處在轉型期的文化研究,近三十年來依舊在啃伯明翰學派留下來的老本。

GIF

希望文化研究可以在新媒體時代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範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木繁花 的精彩文章:

TAG:赤木繁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