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每個朝代都有丞相,盤點古代兩次重大機構改革
實自古以來,政府機構就在不斷的進行變遷,讓我們來盤點下古代兩次重大的機構改革。
在古代,政府最高行政官一般被稱為宰相,在秦漢時期,此職位官員並通稱為「丞相」,或「相國」。而古代的機構改革大多數情況下是圍繞這個職位開展的,或立或廢,並以此為基礎開展機構設置。
秦朝李斯
漢代機構改革:漢成帝削弱丞相權力,實行「三府九寺」制。
在漢朝以前,秦朝實行的是秦「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概念,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的辦公場所稱為「府」,因此有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府。丞相府掌管行政,太尉府掌握軍權,御史府負責監察兼皇帝的秘書辦, 「三府」是當時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漢時中央政府機構主體,是體系下的「三府九寺」,漢代大部制改革,實質就是改革「三府九寺」制度設計。
曹操丞相府
一直到西漢中期,丞相府權力最大,地位最高,連皇帝都感到了威脅,於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就開始有意削弱丞相權力。後來到了漢成帝時,對「三府」制度重新設計,開始了機構改革,實行司徒(丞相)、司馬(太尉)、司空(御史大夫)新「三公制」,行政級別平行,聯合執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
GIF
丞相印
在「三公」之下,又設置了太常、郎中令(光祿勛)、衛尉、太僕、典客(大鴻臚)、廷尉(大理)、宗正、治粟內史(大司農)、少府等9個「卿級」官員。與三公辦公的場所「府」相對應,卿的辦公場所稱為「寺」,所以有「九寺」一說。「九寺」是漢代的中央行政執行機構,為漢代的九大部委,綜合了現今國務院各個部委,實行的都大部制。
九寺中的太常寺,相當於現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葯監局、氣象局,可謂西漢的「大部制」。
隋唐機構改革:實行「三省六部」制,影響一直持續到近代。
三省六部
隋唐的「三省」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行政級別相,但功能各異。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樣三省之間可以相互牽制、互相監督。三省長官實為「宰相」,都參加中央最高層決策會議,各對皇帝負責。
隋唐時的「六部」即吏部、民(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委,秦漢時九大部委(九寺)縮減掉3個,創造了中國古代大部制改革的典範,一直沿襲到清朝。
六部委中的每一部職責範圍都比較廣,如工部掌管了土木、水利工程、農、林、牧、漁等個領域和行業,相當於當現代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等部門的全部職能,也堪稱大部制。
一直到明清時期,也都有不斷的機構改革,其中以朱元璋的機構改革對後世具有顯著影響。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明朝時著名的胡惟庸案,殺了幾千人),廢除中書省,終結了自秦設立的丞相制度,創設「四輔官」,出現了「內閣」制。內閣內幾個人共同為皇帝出謀劃策,延續到了清朝。
清朝內閣
※嫌現在趕春運回家太辛苦?在古代咱這身板更吃不消!
※古有含飴弄孫,今有口含輸液管的爺爺,隔輩親一代更比一代強
TAG:此木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