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材料大牛們的25歲都在做什麼?

材料大牛們的25歲都在做什麼?

25歲是一個特別而又美好的年齡,有夢想,但時常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動搖;能打拚,但需要承擔一時熱血衝動的結果;渴望自己能遇到賞識提攜的伯樂,又懷疑自己的能力潛力是否被自己高估。

有些人的成功之路一帆風順,有些人的奮鬥命運則曲折坎坷,25歲的特朗普已經開始接受父親的地產公司,25歲的喬布斯已經擁有市值12億美元的蘋果公司;同樣是25歲,巴菲特還在小鎮做投資推銷員,馬雲還在大學裡立志做一名優秀的英文講師,J?K?羅琳在火車上剛剛構思出哈利波特的故事。那麼,你想了解25歲時,材料領域的大牛們都在做什麼嗎?

師昌緒:礦冶系的尖子生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人物簡介:師昌緒,我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戰略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材料科學之父」。

他的25歲:1941-1945年,25歲的師昌緒在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就讀。畢業後,他被推薦到資源委員會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從事煉銅工作,之後調至鞍山鋼鐵公司。1948年赴美留學。1955年6月,師昌緒排除萬難回到祖國,當時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高潮,師昌緒被指定為金屬所在鞍鋼工作組的負責人。1957年起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技術,領導開發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助推新中國幾代戰機飛上藍天,直至最新一代「殲-20」隱形戰機試飛成功。

唐本忠:入一行愛一行

圖片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人物簡介:唐本忠,高分子化學家,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主要從事先進功能材料的開發以及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的研究。2018年,憑藉在「聚集誘導發光」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唐本忠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他的25歲:唐本忠最初的夢想是做文學家。中學時代,他還為學校文工團寫過劇本。1977年恢復高考,他在家人建議下報考了理工專業,與高分子科學結緣。在華南工學院的4年,為擠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唐本忠暑假沒有回過一次家,基本在圖書館裡度過。25歲時他從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畢業,隨後,又被國家公派到日本而不是他想去的美國留學,「我的人生好像很多時候都是被選擇的。」唐本忠說。而面對「被選擇」的人生,他的信念便是 「愛上所做的工作」。

John B. Goodenough:二戰時的部隊氣象專家

人物簡介:John B. Goodenough,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著名固體物理學家,鋰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被業界稱為「鋰電之父」。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離子性質之間的關係來設計新材料來解決材料科學問題。他開發了低成本的磷酸鐵鋰LiXFePO4正極材料,加快了鋰離子電池的商業化。其廣泛應用於手機等無線便攜設備、電動工具、混合動力汽車、小型電動車以及新能源系統儲能,已成為當前主流的正極材料,它對全球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並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他的25歲:21歲的Goodenough在耶魯大學獲得了數學系的學士學位。二戰期間,他曾作為氣象專家在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工作,1948年戰爭結束,26歲的他退役後,先在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任研發工程師,後進芝加哥大學讀碩士,30歲時獲得固態物理博士學位。

Charles M. Lieber:還未進入納米領域的物化博士

人物簡介:Charles M. Lieber,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原子力顯微鏡、隧道掃描電鏡、高溫超導材料、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的研究,研究成果被美國科技新聞評選為國際十大科學重大進展之一。被譽為「納米材料鼻祖」。至今發表論文、專利和書籍超過400篇,並培養了大批納米科技研究前沿的中國學者。

他的25歲:25歲時Charles M. Lieber正在斯坦福大學讀博,發表6篇關於表面催化、電催化的一作文章,其中包括一篇Nature,三篇JACs。似乎與他日後的納米領域還未有交集。直到在哥倫比亞大學與哈佛大學期間,他集中研究利用STM研究二維層狀材料,密集的研究使得他發現這些材料中納米尺度的區域常常表現出了不一樣的性質。此後他建立了電子掃描隧道(STM)的表面電子探針結構理論,為STM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開拓納米領域奠定了基礎。

嚴東生:學位與愛情雙豐收

圖片來源:科學網

人物簡介:嚴東生,中國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奠基人,戰略科學家,兩院院士, 在高溫結構陶瓷、陶瓷基複合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無機塗層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直接參与1956年中國第一個12年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1962年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1963-1972十年科技規劃》的起草,為中國材料科學的發展擬定了方向。

他的25歲:1937年北平失陷,正在清華大學化學系讀大二的嚴東生本想隨清華師生南下,但由於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只得留在北平,轉入未被日軍佔領的教會大學——燕京大學。在崇尚自由學習的培養模式下,鍛鍊出了他獨立研究課題的能力。25歲的他以優異成績獲得燕大碩士學位,並收穫了美滿愛情——其愛人孫璧媃(曾任上海交大化學系主任)為當時同班同學。之後他被推薦留學美國讀博。

林蘭英:封建家庭走出的女講師

圖片來源:百科故事

人物簡介:林蘭英,我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在半導體材料研製方面,創造過許多個中國第一。先後負責研製出中國第一根單晶硅、第一台高壓單晶爐、第一片單異質結 SOI 外延材料、第一根 GAP 半晶、第一片雙異質結 SOI 外延材料。她的工作極大推進了我國半導體材料的研究高度,為微電子和光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我國太空事業做出巨大貢獻。被譽為「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她的25歲:林蘭英出生於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家庭,她衝破重重阻力,忍辱負重,193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福建協和大學,成為當時屈指可數的女大學生。25歲的林蘭英畢業後留校任教,由於表現優異,獲得出國留學機會,這也為她日後學術科研上的深入研究開啟了大門。

鍾香崇:結緣耐火材料,赴英留學深造

圖片來源:鄭州大學

人物簡介:鍾香崇,無機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解決了平爐硅磚等的質量問題,為恢復當時鋼鐵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並組織指導了耐火纖維、絕熱板等新型耐火材料的開發。在耐火材料高溫力學性能的研究上有獨到之處,發展了耐火材料學科理論,是我國耐火材料學科的帶頭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耐火材料之父」。

他的25歲:1942年進入重慶耐火材料廠工作,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從此他便與耐火材料結下了不解之緣。1946年,25歲的鐘香崇赴英留學。他先在英國聯合鋼鐵公司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後轉到里茲大學燃料冶金系研究鹼性耐火材料高溫機械性能。1949年6月獲博士學位時,全國解放在即,他懷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工資待遇和舒適的生活條件,攜帶妻兒,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王中林:求學美利堅,「最勤奮的中國人」

圖片來源:科學網

人物簡介:王中林,國際頂尖納米科學家、能源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在國際一流刊物上發表了1100篇期刊論文,150項專利,5本專著和20餘本編輯書籍和會議文集。迄今所發表論文已被引用145,000次以上,是世界上在材料和納米技術領域論文被引次數最多的前五位作者之一,在當今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排名榜上位列第25名。

他的25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就讀期間,僅四年時間,25歲的他就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創造了系裡的記錄,並得到導師的高度讚賞——「不論做什麼,王都是最好的。」

盧柯:科研路中 加速成長

圖片來源:人民網

人物簡介:盧柯,現任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著名材料科學專家,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最年輕院士」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他的25歲:1990年,25歲的盧柯獲中科院金屬所博士學位,並因在此期間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方面研究的出色成果,獲得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學金」。 「會自學,效率高,方法好」,這是他對自己學習與科研路的心得。

鮑哲南:免讀博後的直聘研究員

圖片來源:DeepTech深科技

人物簡介:鮑哲南,現執教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晶體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機晶體管驅動的全新結構的電子紙;因柔性人造皮膚開發,入選《自然》(Nature)雜誌2015年度對全球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人物。2017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她的25歲:1995年,25歲的鮑哲南取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申請了貝爾實驗室的博士後。答辯委員會在討論後一致決定免掉她兩年讀博士後的過程,直接聘為研究人員,這是貝爾實驗室歷史上少有的。在貝爾實驗室的8年中,鮑哲南先後成為首席研究員、傑出研究員,在其領域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

江雷:科研路上搶「綠燈」

圖片來源:醫學科普

人物簡介:江雷,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國家科技部863計劃納米科技專項專家組組長。江雷通過總結有關光電控制界面材料的製備與理化性質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二元協同納米界面材料」的新概念。

他的25歲:1988年,讀了半年碩士課程的江雷就提前一年進了實驗室,而當其他同學進實驗室時,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實驗數據,準備著手寫論文了。讀完碩士,江雷共發表了10餘篇論文。這些論文總的水平不低,其中一篇還與博士研究生的論文比肩,獲得了吉林大學「青春杯」科技論文大獎賽特別獎。1990年,25歲的江雷碩士畢業,因其優異表現而獲得吉林大學與東京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名額。

楊培東:攻讀哈佛博士

人物簡介:楊培東,國際頂尖納米科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3年被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楊培東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100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2011年被路透社評選為「10年中最優秀10名材料科學家第一位」。

他的25歲:1997年,26歲的楊培東獲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兩年後,他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從助理教授到博士生導師。2004年受聘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終身教授。

結語

從各位大牛們的青年履歷中可以看出,25歲都是他們求學、求知生涯的關鍵時期,是記憶力,創造力的絕佳時期。是向專業領域深造的黃金時期。但是,世界上沒有兩條完全相同的成功之路,25歲可以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可以是初露頭角,牛刀小試的上升梯,也可以是仍在儲備知識、積蓄力量的蟄伏期。

如果你是二十齣頭的新青年,請做好規劃,潛下心去,用知識技能充實自己,終有厚積薄發的那一天;

如果你是二十五歲的青壯年,請把握機會,找准適合自己的最佳方向,披荊斬棘、全力以赴地奔向目標;

如果你已處而立之年,還在鬱郁不得志,請靜心思考,轉變思維,去尋得峰迴路轉,終見柳暗花明。

無論你現在身處哪個年齡段,都別輕言放棄,相信自己,未來可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材料在線 的精彩文章:

發現未及之處,「白色石墨烯」展現二維材料新潛力
重磅!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 新材料項目拿遍三大獎

TAG:新材料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