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點苦勸基民贖回的他「奔私」了,獨家採訪興全前總經理楊東
那個6000點苦勸基民贖回的「業界良心」、被稱為資管行業「一股清流」的興全基金前總經理楊東,終於回到了資管圈。
天眼查信息顯示,一家名為上海寧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寧泉資產」)的公司於2018年1月9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2000萬元。大股東楊東持股70%,任執行董事,李智峰和張優勤分別持股28%和2%。
3月14日,第一財經記者從楊東本人處獲悉,寧泉資產確是其本人成立的私募基金公司。「我們已經提交了備案申請和資料,現在還沒完成備案。」楊東對記者表示,公司未來還將專註於二級市場投資。對於公司的人員架構、業務搭建等問題,楊東則表示,現在不便透露過多信息。
公募「清流」
2017年1月20日,第一財經獨家報道,興全基金掌門人、總經理楊東已辭任公司總經理職務。興全基金董事長莊園芳從楊東手裡接棒,代任公司總經理一職。
在楊東離職後的一年,其本人的去向備受市場關注。如今,這位被基民譽為「業界良心」、備受同行尊敬的前公募掌門人的去向塵埃落定。
公開資料顯示,楊東生於1970年,歷任福建興業證券公司上海業務部總經理助理,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兼上海業務部副總經理,興業證券證券投資部總經理,興業證券總裁助理、投資總監。在1992年到2001年連續十年間,他為興業證券自營部門創造了持續盈利無一年虧損的輝煌戰績。
2002年,楊東開始籌備組建興全基金(彼時公司名稱為「興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3年9月30日,經證監會批准,興全基金在上海成立,楊東同時從興業證券的職位上離開,赴任興全基金擔任總經理一職。
在興全總經理崗位上堅守13後,楊東揮別公募行業,業內均為元老級人物的離開而嘆息。
「很多人並不知道楊東這麼一個人,也許,他們只是認為像其他家走馬換將如流水一般的公募基金總經理一樣,只是又多了一個離開的人罷了。這是一個公募時代的結束,也許,再也找不到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總經理。」一位興全前員工如是寫到。
在公募行業內,楊東和他彼時掌舵的興全基金始終堅持以業績為導向、以基金持有人利益最大化為導向、不盲目發行新產品,由此成為行業內的「一股清流」。楊東此前曾表示,希望公司資產管理規模是自然、有機地增長,不要去狂砸錢,或給渠道極高的激勵去刺激規模。
作為一家成立十多年的基金公司,截至楊東離職時,興全旗下僅有21支基金產品,資產合計1111.49億元,排在行業第21位。在2015年牛市期間各家基金狂發基金沖規模之際,興全基金僅發行了興全新視野這一隻靈活配置型基金。
一方面,謹慎發行新基金,另一方面,「小而美」理念貫穿興全基金,公司旗下產品都是業內的業績長跑健將。海通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興全基金最近三年和最近五年業績分別為93.21%、193.28%,其中5年期業績排名行業第一。
除了「小而美」地做好主動權益類基金,楊東對於興全的戰略定位也十分明確。由於其個人投資視野較為廣闊,興全也不斷開發了各類創新型產品。例如,公司在2004年便發行最早的可轉債產品、2008年旗下公募開始配置定增、2010年發行專戶投向結構化定增、2011年專註要約收購價的套利機會、2012年放棄發行短期理財產品、2013年開發可交換私募債產品、2014年抓住中行可轉債的投資機會。
公開勸贖
「楊東對市場大趨勢的精準判斷令人敬佩,他是業界為數不多、把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公募掌門人。以他的名氣和能力,如果出來做私募,可以輕易地募到很大規模。」一位熟悉興全基金和楊東的私募投資總監曾對記者表示。
掌舵興全的十三年間,楊東因對市場幾次大趨勢的精準前瞻而被大眾熟知,也因其勇於為基民利益而放棄公司短期利益的職業操守備受業界敬重。
2007年A股突破6000點高位時,他曾以公開信的形式「苦勸」基金持有人贖回股票基金。由此他成為國內首個、也是到目前唯一一個敢於放棄公司短期利益、勸基民贖回的公募基金總經理。
8年後的2015年,當股市站上4414點之後,楊東的看空觀點也非常鮮明。彼時,興業全球幾乎所有股票型基金的一季報策略都重複著一個觀點:「我們對A股市場當前的熱度比較擔憂,對下半年的股市表現較為悲觀」。而據記者了解,這一觀點正是出自楊東之手。
由於楊東的警惕,2015年下半年興全旗下基金都降低了倉位,在股災中的回撤較小,排名在下半年迅速提升。「時隔七年兩次看空,也是讓他獲得了良心總經理的美譽,只是沒想到這第二封信竟成為了楊東總在興全基金向廣大持有人的最後致意。」前述興全前員工表示。
在楊東離職後的一年多時間,興全基金穩健發展,截至2017年底,公司規模(非貨幣)達到838.98億元,排名第17位,較上一年度提升了了6個位次。2018年1月16日,興全基金旗下新發單只基金(興全合宜)300多億元,當日便宣布提前結束募集。
※宏達電宣布與谷歌完成11億美元合作協議
※2017年第四季度蘋果公司賣出800萬塊Apple Watch,可能贏了整個瑞士鐘錶業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