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國崛起之「彎道超車」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國崛起之「彎道超車」

中國創新驅動發展藍圖繪就,落地生根,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進入全球並跑、領跑階段,創新型國家加快建設

《瞭望》圍繞國家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做系列報道,本條微信著重討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國崛起之「彎道超車」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宮超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提出明確要求,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創新不僅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抓手,也是其根本特質。」採訪中,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十九大報告所作出的戰略部署,意味著國家把創新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為代表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日趨完善,我國科技創新、體制創新不斷向前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釋放強大勢能,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從量子衛星「墨子號」升空到「蛟龍號」持續深潛,從「發威」的超級計算機到一路奔騰的高鐵,從南海成功試采可燃冰到「海水稻」畝產創新高……「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模仿大國的形象,進化成為一個創新大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不斷上升,諸多創新成果正在成為引領世界前進的力量。」採訪中,賽迪研究院工業科技研究所所長何穎如此講到。

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謝環馳攝/本刊)

【向創新要未來】

回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200多年的發展史,強國崛起無不得益於抓住了當時創新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並培育出全球領先的國家創新能力。換言之,現代化強國無一不是創新強國、科技強國。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以綠色、智能為特徵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正在引發國際產業分工重大調整,進而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形成歷史性交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意識到,創新驅動已成為決定我國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關鍵。

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並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回顧過去五年多的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再三談及創新之於民族、國家發展之重要,「創新」也成為諸多重大政策的核心內容之一。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談到要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等內容。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五大理念之首,並講到「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是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在開宗明義強調創新之重要的同時,對中國創新驅動發展作出全局性重大決策部署。

【繪就創新路線圖】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出台,改革開放後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正式開啟。在隨後的30多年時間裡,從科學技術基本法出台,到確定科教興國戰略,再到明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持續改革,激發創新,一路向前,從未間斷。

尤其是自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創新已經成為共識」,涵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整體框架、科研經費使用、院士制度改革等在內的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密集出台,中國創新發展體系的改革與完善進入高潮。

採訪中,何穎表示對國務院辦公廳於2013年1月28日印發的《關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印象深刻。她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講到,這是政府首次就企業作為創新主體而專門出台文件,對於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具有里程碑意義。

到2014年末,《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出台,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國家科技計劃不再散落在很多不同的部門中,而是被系統地整合成五大類。薛瀾認為,此次重大改革對於破除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等「碎片化」問題有積極作用。

「2015年3月1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可以說是對《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發布30周年最好的紀念。」薛瀾談到,《意見》不再把創新看成僅僅是科技界的事情,政府推動創新的著力點也不僅僅集中在創新活動本身,「將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強調激勵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行為。」

時隔一個月之後出台的製造強國建設綱領文件《中國製造2025》更是全文100次提及「創新」,創新成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核心要義。同年9月印發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則圍繞10個方面提出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措施,直指科技體制改革難點,被稱為科技體制改革「施工圖」。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戰略背景、戰略要求、戰略部署、戰略任務、戰略保障、組織實施,明確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目標。

在受訪專家們看來,短短數年時間,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完成,創新發展路線圖日益清晰完善,中國創新發展在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雙輪驅動下,不斷取得新突破。

【創新進入迸發期】

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22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國家、唯一與發達國家創新差距不斷縮小的中等收入國家,已經成功躋身全球創新領導者行列。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的專家們看來,中國創新迸發的背後,是中國創新在多層面實現了實質性的進步。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以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為例,事業單位的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下放,高校、科研機構等可以對其科技成果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同時,提高了對科研人員的激勵,這將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薛瀾表示。

創新活力的迸髮帶動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一路上揚,2017年達到57.5%,日益接近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的目標。但專家們也提醒,創新尚未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力量,經濟發展動力轉換依然沒有結束。

何穎談到,中國要建成創新型國家,還需進一步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改變核心技術、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的現狀,深化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在創新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上繼續下功夫。

薛瀾也持有類似觀點。他強調體制改革與創新還在進行中,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和科技評價體系改革依然需要根據科技創新的發展而進一步作出完善與調整。

「現在科技前沿發展日新月異,如果科研經費管理過細過死,就不利於科研活動的創新發展。要進一步改革創新,找到經費管理與科研實踐的最佳結合點至關重要。」薛瀾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另一方面,如何進一步優化科技評價體系,對一線科研起到更加全面的激勵作用也刻不容緩。

「尤其是重大基礎研究成功的背後往往有大批默默無聞的學者在辛勤努力。特別是要注重對那些從事基礎性、長時間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員的高水平保障。」薛瀾提醒。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10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從此雪消風自軟
解瓊州海峽通道之困,要不要建跨海大橋或隧道?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