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畫-中國現代國畫家:潘天壽

書畫-中國現代國畫家:潘天壽

歡迎關注並分享:我愛簡筆畫!

簡介

姓名:潘天壽

原名:天授 號:壽者 字:大頤

籍貫:浙江寧海

出生日期:1897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1971年9月5日

畢業院校:浙江第一師範

代表作品:《雁盪山花》、《露氣》、《雨後千山鐵鑄成》

藝術成就

潘天壽,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早年自署懶道人、心阿蘭若主持,晚年自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人。幼年自學書畫篆 刻,1915年至1920年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並得經子淵、李叔同指導。1923年至上海,先後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1928年定居杭州,任西湖藝術院教授,翌年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抗日戰爭後,隨校內遷。1944年至1947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49年後, 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副院長、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 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1963年作為中國書法家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擅畫寓意花鳥及山水,遠師徐渭、朱耷、石濤等人,近受吳昌碩影響。亦畫人物,並長於指頭畫。書法從鍾繇、顏真卿、史孝山入手,後學秦漢、魏晉碑文,參以卜文獵碣。傳世作品《露氣》、《雨後千山鐵鑄成》、《記寫雁盪山花》等均藏於中國美術館。收編成輯有《潘天壽畫集》、《潘天壽畫選》、《潘天壽畫輯》、《潘天壽書畫集》等。著有 《中國繪畫史》、《中國書法史》、《聽天閣畫談隨筆》、《顧愷之》、《治印叢談》、《聽天閣詩存》、《中國畫院考》、《中國書款之研究》等。1962年在杭州、北京等地舉辦潘天壽畫展,1964年在香港舉辦潘天壽書畫展,1977年在杭州舉辦潘天壽繪畫展覽,1980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潘天壽書畫展。潘天壽紀念館於1981年在杭州開放。

潘天壽擅長大寫意花鳥,其作品深入繼承了我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歷代文人畫家的精華,功力沉厚;同時,他義具有強烈獨特的藝術表現個性,突破陳法。脫盡窠臼,創造出了沉雄奇崛、倉古高華的畫面效果。他的作品充分發揮了以線為主的中國畫表現特點,造型概括簡約,風骨道勁。他的用筆精練而果斷,霸悍而有控制,如華壁漏痕,拗鐵折釵,具有雄健、剛直、凝練、老辣、牛色的特點。他善用濃墨作潑墨法,加上使用焦墨,畫面顯得蒼茫厚重,枯濕濃淡中均顯筆力。用色古艷脫俗,不以自然色相為囿。他深入研究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規律,尚氣勢,重整體,追求不平凡的畫面表現。他作畫極有魄力,而章法結構又極為嚴謹,沉靜周密,慘淡經營,就如老將用兵,高瞻遠矚,出奇制勝,能在奇險之中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獨特的結構美。

值得一提的是,潘天壽是20世紀極為重要的指畫藝術家。清代畫家高其佩曾創作大量指墨畫,受到畫壇推崇,繼而開創了清初畫壇中一個獨特的畫派,奠定了我國指墨畫藝術理論、技法、創作基礎。但此後三百年間指墨畫一直未有大的突破,直到潘天壽的出現,才使指墨畫藝術再現輝煌。他以蒼古雄渾的氣韻、厚重雋永的意境、豐富高超的技巧,將指墨畫藝術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常用印章

作品欣賞

《靈岩澗一角》(1955年;紙本水墨設色;116.7 cm×119.7 cm;藏於中國美術館)款識: 靈岩澗一角。畫事以積墨為難,茲試寫之,仍未得雁山厚重之致。五五年盛暑壽並記。鈐印: 強其骨(白文)?阿壽(朱文) ?潘天壽印(白文)?

這件作品是潘天壽1955年出遊雁盪山歸來所作。該畫取近景山水,並雜以山花野草,不僅使山水畫之布景有異於古人舊樣,而且將花草還原於其生長的環境中,展現真實的自然之美,使山水畫不再只表現文人士大夫喜愛的超然隱逸之境,而更多質樸自然之感,給人一種生機勃勃、清新亮麗的氣息。畫中山石多以幾何形狀為之,在造型大膽奇崛、雄強有力的結構中蘊涵著無限能量。同時,堅硬的山石與生長其間的柔美的花草剛柔並濟、色墨交融,於平中見奇,得自然野趣。在技法上多勾勒,並用點染,山石多以積墨技法表現雁盪山之厚重。此外,潘天壽對畫面的題款也很講究,隸書與行書的並置既有對比又多變化,似乎與山澗的山石和花草相呼應,因而在意蘊上巧妙地融入畫面。該作品描繪的雖然只是一角之景,卻不乏大自然的盎然生機。(董亮亮)

《露氣》(1958年;紙本水墨設色;130cm×154cm;藏於中國美術館)

1958年6月18日潘天壽被蘇聯藝術科學院聘為名譽院士,7月14日作此畫。《露氣》構思新異,布局有出奇制勝之美。畫面左上方以題識形成一長方形結構並鈐以印章,使全局有起承轉合的韻致。該畫並未渲染露氣,而用酣暢淋漓的筆墨點出了清露瀰漫的氣氛。題識:「昨日清晨至半山康橋鄉參觀早稻豐收,見村邊池塘中芙蕖壯茁,如華岳峰頭玉井中所植者,至為可愛。歸後即寫此以為紀念,但限於幅面,未能得其粗豪蓬勃之致,奈何。五八年七月十四日大暑,大頤壽者於止止堂。」「止止堂」為作者杭州住處畫室之名,意在告誡自己榮譽面前須止步。

青年時,潘天壽從寧波冠庄出發,去杭州趕考,在1200名考生中取得第一的成績,考上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在這裡,他接受了全方位的知識及新思想,認識到美育的崇高地位,比潘天壽高一級的豐子愷也在這裡習畫。

潘天壽的第一堂圖畫課是靜物楓葉寫生,老師是李叔同,課上的西畫明暗與潘天壽對線面描繪的概念不同,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與西方文化的抵牾,但李叔同給了潘天壽更多的發展空間。潘天壽晚年回憶道:他的粗筆既受到寫意畫的影響又有西洋畫的準確形象。

很多人認為潘天壽是無師自通。當時杭州沒有畫展,裱畫店就是他的學堂,如何用筆用色,墨色的濃淡處理,構圖題款,他都細細琢磨,回家默背。他不受束縛,每天作書畫二三十幅,畫作有一股野逸之氣。

三年級時,潘天壽的老師李叔同出家了。潘天壽曾懇求老師領他進入僧侶生活,而李叔同不希望他出家為僧,勸他好好在藝術的道路上發展。

1920年潘天壽畢業,他回老家教書,課後他幾乎不下樓,給自己規定一天畫完一刀紙,往來於教案與畫案之間,期間作品《禿頭僧圖》代表了他的風骨和做人的氣度。此畫用筆毫不猶豫,一氣呵成。除了面部畫得比較細,衣服用線非常狂肆。用筆氣勢顯示出他難以壓制的追求浩然之氣的天性。

1923年潘天壽來到上海在民國女子工校任教,後又到上海美專任教,因當時上海工業發達促進繪畫事業發展,一時間中西繪畫齊頭並進,上海美專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學校,27歲任教的潘天壽以揮灑自如的氣勢和沉默的性格征服了學生。很快潘天壽評為教授,他開設了中國繪畫史課程,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完整的繪畫史專著,他參考了歷代畫錄,比較了西方文學,寫成講義,從此藝術學校有了中國繪畫史一課。

潘天壽的畫史是開創性的,《中國繪畫史》問世,開一代先河。而後他與吳昌碩相遇,這一老一少第一次謀面,無任何障礙,吳昌碩橫掃畫壇萎靡的「霸氣」和潘天壽自學闖蕩的「野氣」,意氣相投,相見恨晚,潘天壽拜師吳昌碩,這也是他繪畫生涯中唯一的老師。

吳昌碩師評弟子:「驚天地怪見落筆,街談巷語總入詩。」立即驚動畫壇。

因潘天壽的畫風大膽,用筆肯定,他的個性很強,吳昌碩對潘天壽說:「阿壽的畫,有風骨,有見地,將來功力再深,也不要失掉自己這點靈性。」慢慢的他的繪畫、書法、詩詞在吳派的規範中,得到了一種新的滋養。野氣與狂放中多了一種穩重與大度,但是這一時期留下來的畫作甚少。

《中國繪畫史自序》的開頭寫到:「藝術每因異族的接觸而得益而發揮增進,卻沒有藝術亡藝術的事情,這是歷史冊上歷歷皆然的,凡是有它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資格,不容你以武力或資本等的勢力屈服與排斥。」五四時期的熱血,讓一生極少賣畫的吳昌碩義賣一個月,支持鬥爭。他內心深知,在書畫上要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藝術之林有一席之地。他的篆刻「一味霸悍」「強其骨」以心志自勵。

GIF

潘天壽畫作強化線的表現性,「以筆線為間架,故以線為骨」。他求方折、挺拔、生辣和雄勁。在用筆和構圖上主要為隸書和魏碑體,大都化圓為觚。畫面幾乎全以方折觚線構造形象,在畫史上前無古人,因而他的「強其骨」就非一般「力能扛鼎」之筆力,而是鐵骨錚錚的獨特風格了。

他畫山,多取近景,結構一隅,選擇出奇制勝的視角,在物象的配置上強調對比差,平面分割中拉大差距、增強對比的特色,構圖給人以「強烈、緊張、嚴肅、驚險及激動等感覺。潘畫立足於穩、靜及恆久,著意於鑄型,他一再畫雨後山水,一再題這句款:「雨後干山鐵鑄成」。大都化圓為觚。

潘天壽說:「藝術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

1928年蔡元培創辦了國立美院,林風眠擔任院長,潘天壽被聘為國畫系主任教授,後齊白石的學生李苦禪和他共同授課,砥礪繪畫。這時南北寫意畫派集中在杭州。結果不到一年國畫教學萎縮了,皆因當時落後而盛行西化的中國全盤西化,傳統文化陷於窘破的環境。

後來上課只有一名學生彥涵(中國版畫家協會名譽主席),潘天壽告訴他:「國畫,數千年來自有特殊之成就,及深遠之造詣,為全世界所不能非議」。慢慢潘天壽的思想影響著學生,學生慢慢多了起來。

GIF

1929年,在為振興國貨而舉辦的西湖博覽會,潘天壽看到一種禿鷹的猛獸,他趕回宿舍,揮筆作畫,而後禿鷹常出現在他的畫作中。他筆下的禿鷹是力量的象徵,又具有丑怪形象,包括他的蟾蜍、貓,都不能使你去親近他,有距離感,這與他耿直、率真毫不掩飾,愛憎分明的性格有關。

1937年,潘天壽執教的第十年,因戰爭杭州淪陷,他流亡了。1940年,國立藝專從雲南遷往重慶,不少師生離校,潘天壽也調入其他學校短期任教。幾經轉折,他接任國立藝專校長一職,他又請林風眠回來教學,在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中,他相互包容。潘天壽曾把西畫和中國畫比作兩座高峰,站在這兩座高峰的人,彼此敬重,國立藝專出現中興局面。

1946年,他把國立藝專帶回了杭州老家,第二年他辭職了。而他的畫風,卻在離職後1948年形成,這一年他51歲。他用最簡單的筆墨,構成一個非常險要穩固的造型,最險要也是最穩固的時候,它有一種很強的張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當天,藝專新任校長劉開渠開設人物畫,潘天壽陷入迷茫,當時流行的是中國畫不能畫大畫,無法和宣傳畫相比,中國畫不能畫領袖像,因此無法和油畫相比,油畫課與國畫課的合併,讓國畫再次陷入窘境,1953年他出席第二次全國文化會,他感到一種信任,也看到一線轉機。他說:「花鳥畫也能為人民服務」得到了好評。

潘天壽決計要畫自古未有的水墨大畫,挑戰中國畫不能作大畫的觀點,他在他的畫上蓋了「不入時」「寵為下」等印章,他不在沉默,常說:「一個民族的藝術,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結晶。」他從傳統中國畫立場出發,又吸收新中國現代主義觀念的思想,跟他的立足點非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1955年,潘天壽去雁盪山寫生,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

1959年,潘天壽出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國立藝術院成立已有31年,潘天壽第三次當院長。這次,他首先提出中西繪畫拉開距離,這一著名學術觀點。他還質疑,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主張回歸傳統。國畫基礎教學以白描取代素描,他說中國畫必須用線造型,不是用明暗造型,人物的臉必須畫乾淨。

文章源自網路,精編整理公益分享(我們敬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夥伴們麻煩點一下最下面的廣告,點一次可以給簡畫筆存幾毛錢,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愛簡筆畫 的精彩文章:

漫畫-喂,給我來個小和尚
美圖匯-唯美幻想插畫圖片

TAG:我愛簡筆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