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中國遞交的首封正式國書,內容狂妄,第一句就令隋煬帝大怒
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與中國之間的交往史極為悠久,早在西漢時期,日本列島上的許多小國家,便開始向漢朝稱臣納貢(「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見《漢書·地理志》)。等到漢武帝消滅衛氏朝鮮,在半島設立四郡後,向漢朝納貢的日本小國一下子激增到三十多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見《後漢書·東夷傳》),由此可見中日交往的盛況。
東漢光武帝賜予日本的「漢倭奴國王印」
但史學界普遍認為,中日兩國間正式交往史開端於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彼時,日本列島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貢,欲借臣屬於漢王朝的方式,來樹立自己在日本列國中的影響力,最終如願以償地的獲封為「倭奴王」,並獲贈「漢倭奴國王印」。此後,「倭奴」、「倭」長期作為日本的國名,一直延續到唐朝。
漢朝結束後,中日之間時有交往,而尤以南朝時期次數最多。在此期間,數位倭王還接受過南朝皇帝賜予的官爵,在名義上成為中國的屬國。既然是屬國,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自然是恭順的不得了,將中國視為「天朝上國」,而將自己視為「蠻夷小邦」,直到隋煬帝時期,態度才「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由極度恭順變為狂妄至極。這個轉變,在日本向中國遞交的首封正式國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推古天皇上台後大力學習中華文化
早在隋煬帝即位前12年(592年),日本便出現了史上首位女天皇-推古天皇。推古天皇在位36年,立侄兒廄戶皇子為攝政皇太子(即聖德太子),為改變落後的社會面貌,對國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包括:推行寵佛政策,建立冠位十二階制,依據中國的儒法佛三家思想制定《十七條憲法》(日本最早的管理國家的道德規範)。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國勢的增強,日本迫切需要從先進的中華文化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同時擺脫作為中國屬國的尷尬地位,以謀求與中國平起平坐。為此,就在隋煬帝即位後不久,推古天皇派遣小野妹子為遣隋使,同行的還有一大批留學生、留學僧,由此拉開日本大規模學習中華文化的序幕。
小野妹子率團訪華,並獻上首份正式國書
公元607年,小野妹子一行抵達隋朝的東都洛陽,並向隋煬帝呈遞國書。在隋煬帝的思維世界裡,作為蠻夷小邦的日本,其國書用語必定要極度恭順自謙,唯此才不至於觸怒「天朝上國」。然而出乎隋煬帝意料的是,日本國書的內容狂妄至極,在開頭處便用了「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用語,一時間令隋煬帝勃然大怒。
在煬帝看來,唯有中國皇帝才能稱之為「天子」,作為蠻夷番邦的日本也配?如此赤裸裸的挑戰天朝上國的權威,實在是無禮至極。按照煬帝的一貫作風,本想就此征伐或斥責日本,但考慮到征討高句麗的戰事方殷,不想再樹立敵人。所以對於日本的冒犯,只是拒絕回復其國書,而沒有進行懲罰,由此日本躲過一劫。
隋煬帝對日本國書中的用語非常氣憤
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 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見《隋書·卷四十六·東夷傳》。
儘管隋煬帝對日本的失禮行為感到不快,但還是在次年派出使團回訪日本(以裴世清為首),並獲得大量有關於日本的完整、準確消息。裴世清使團回國的當年(609年),小野妹子受命作為送隋使回國之使再度訪華,並向隋煬帝呈遞第二封國書。
此次的國書吸取了上次的「教訓」,不敢自稱為「天子」,而只是在抬頭使用「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的用語,不僅讓煬帝略為滿意,還巧妙地避開中日兩國間的主從上下關係問題,從形式上獲得與中國平起平坐的地位。
隋唐時期,日本對中國的學習達到最高潮
最晚在唐高宗時期,倭國正式將國名改為日本(「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見《新唐書·卷二百二十·東夷傳》)。而此時,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幾乎達到「全盤吸收」的程度,由此使得中日間的交往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由奴隸變身為開國皇帝的奇人,崇拜漢高祖,卻鄙視曹操和司馬懿
※漢末三國最低調的軍閥,割據兩廣越南近40年,死後被越南尊為聖王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