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奇的歷史文化

傳奇的歷史文化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四是菖蒲的生日。

菖蒲在古人心目中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能是為了體現這種重要性,古人將農曆四月十四定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積海水以滋養之,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菖蒲還有自己的月份,農曆五月被稱為蒲月。

對於菖蒲的種植,金農寫過詩,說 『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

菖蒲不像一般的草,一歲一枯榮,它可以歷冬不死,蒲壽千年。菖蒲與蘭、菊、水仙並 稱「花草四雅」。

菖蒲栽培可謂歷史久遠,《詩經》有「彼澤之坡,有蒲與荷」的詩句;在《禮記·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後,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 於是始耕」的記載。

《神仙傳》中也載有漢武帝劉徹游嵩山,遇九嶷山仙人點撥,服食菖蒲以期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故事。

《抱朴子》中有句話,「周文嗜不美之葅,不以易太牢之滋味。」

葅(zū),腌菜。周文王特別喜歡吃的這一口叫「菖蒲葅」,就是用菖蒲做成的腌菜。《呂氏春秋》中說,孔子向文王學習,也跟著吃這玩意兒,皺著眉頭吃了3年才習慣。

菖 蒲 根

神仙更愛吃菖蒲歷史上好這一口的神仙還真不少。如傳說寇謙之、鄭魚、曾原等人,皆服食菖蒲得道。《神仙傳》中云:「咸陽王典食菖蒲得長生;安期生采一寸九節菖蒲服,仙去。」《抱朴子》雲,「韓眾服菖蒲十三年,身上生毛,冬袒不寒,日記萬言」;又說「商丘子不娶,惟食菖蒲根,不飢不老,不知所終。」這位商丘子,是一位老豬倌,喜歡吹竽,都70歲了,看起來也就三四十歲的樣子。人家問他養生秘訣,他回答說吃菖蒲根,很多人跟著學,因為太難吃,都沒能堅持下來。漢代已有詩云,「石上生菖蒲,一雨八九節。仙人勸我餐,令人好顏色」;梁代江淹《採石上菖蒲詩》中雲,「冀採石上草,得以駐衰顏」。可見服食菖蒲以駐顏、長生,在古代曾是一種很流行的觀念。

《神仙傳》還有一個故事,頗具傳奇色彩。漢武帝與董仲舒、東方朔等人登嵩山,齋戒等候神仙。到了半夜,神仙還真來了。這位神仙,身高兩丈,大耳垂肩,相貌不凡。武帝行禮而問之。神仙說,「我是九嶷之神,因聽說嵩山石上有菖蒲,一寸九節,服之可以長生,所以到此采菖蒲。」說完就不見了。漢武帝於是也采菖蒲服食之,從官們也都跟著學。但這東西太難吃了,吃了兩年,武帝老是犯胸悶噁心,而且似乎也沒啥效果,於是大家都停了。有一個獃頭獃腦的王興,本是陽城一平民,他聽說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信以為真,服食菖蒲大概有幾十年,最後還真的「長生」了,他老家的鄰居老少據說世世都能見到他。

《大有奇書》中另有一傳奇故事。說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個和尚跑到雁門山一個石洞裡面,遇到幾個女子,一問,居然是秦始皇時候的人。蒙恬修築長城,抓婦女服勞役,她們就躲避在此,吃菖蒲為生,居然活到了唐代。

《道藏》中甚至有《菖蒲傳》一卷,開頭即雲,「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藥也。」然後詳細敘述了服食菖蒲的方法:採集小似魚鱗者一斤,以凈水和淘米剩下的泔水浸泡各一晚,再颳去皮,晒乾後搗碎,同糯米粥和勻,參入蜂蜜,做成丸子,風乾。每日白天用酒送飲30丸,臨睡前再服30丸。這樣吃一個月,可以消食;兩個月,去痰;5年,白髮變黑,掉的牙齒都可以再生出來。

喝「菖蒲酒」也有類似神效,尤其是端午,飲菖蒲酒或雄黃酒是一種習俗,五月初五甚至被稱為「菖蒲節」。如梁代《對燭賦》中已有「菖蒲傳酒座欲闌,碧玉舞罷羅衣單」;瞿佑《嵩縣遇端午》詩云,「誰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獨自斟」;戴復古《端午豐宅之提舉送酒》詩云,「海榴花上雨蕭蕭,自切菖蒲泛濁醪。」元曲中亦有「菖蒲酒香開玉樽」之句。另外,古代很多藥方中也都用到「菖蒲酒」。

古代還有在端午頭戴菖蒲的習俗,如古小說《風月夢》中描述揚州風俗雲,「那些村莊婦女,頭上帶著菖蒲、海艾、石榴花」;或者將菖蒲、蔥韭和艾葉捆在一起,做成老虎、人偶狀,後者即代表張道陵。端午這一天,亦可將菖蒲連帶韭菜、大蔥和艾葉混在一起放在門口、窗戶甚至屋頂上,其辛辣氣味足以讓鬼祟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菖蒲形狀類劍,亦有辟祟之效。《燕京歲時記》雲,「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古代端午還有燒煮菖蒲水洗浴或擦洗身體的風俗。古小說《綺樓重夢》四十一回云:「過午,賈府向例,端陽日午時,各人要用雄黃、菖蒲加些香料煎湯洗澡」。這也是為了辟邪除祟。

菖蒲葉有清香,可以提取芳香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它還可以入酒,「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杯」。《本草綱目》中說菖蒲,「其益智寬胸,去濕解毒,可以使人耳聰目明。」

在古代,文人們時常秉燭夜讀,菖蒲同樣可以為他們起到收煙護目的功效,而且折一段 葉子聞聞香氣,亦有提神清腦的作用。菖蒲的好處多多,可以怡情,可以養性,是文人書齋中祭奉至聖先師孔子不可或缺之聖物,書齋中有了它,便多了一份清趣。 這些都是菖蒲成為文人案頭清供必備的理由。

在花鳥畫興盛的清代、民國,菖蒲自是畫家們筆下樂於描繪的植物。揚州八怪之一的鄭 板橋有題畫詩云:「玉碗金盆徒自貴,只栽蒲草不栽蘭。」金冬心更是一位蒲痴,將書齋起名「九節菖蒲館」。他筆下的菖蒲古拙蒼茂,別有意趣。苦瓜和尚、八大 山人、羅兩峰、吳昌碩、齊白石等常以菖蒲為題作畫,近代文人鄭逸梅更是盛讚菖蒲「有山林氣,無富貴氣,有潔凈形,無骯髒形。」

明代李時珍對菖蒲的種類進行過調查研究,有錢蒲、泥菖蒲、水菖蒲、瘦根石菖蒲和粗 根石菖蒲五種,也有分六種者:金錢、牛頂、虎鬚、劍脊、香苗、台蒲。一般文人作為案頭清供,大都以葉片細密短小者為上。明張瀚《松窗夢語》:「品之佳者有 六:金錢、牛頂、虎鬚、劍脊、香苗、台蒲,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鬚、香苗三種。」金錢菖蒲因葉子中間形成一個圓圈,可置放一枚銅錢而得名;虎鬚菖 蒲因其葉片細長似虎鬚;寧海溪澗中石菖蒲則多見,亦稱細葉菖蒲,葉比虎鬚更長更闊。端午時節家家門前所掛的水菖蒲,雖然也有香味,但葉片過於龐大而不適合 室內案頭把玩。

菖蒲雖然只是一種小草,說好種,也難養,把菖蒲養死的也大有人在。種了好幾年菖蒲的阿林最有心得,他說:「主要還是得摸清菖蒲秉性脾氣,它喜陰,不要長時間曬太陽;它喜歡濕潤,不要讓它斷水;它喜凈,要保證水源的清潔乾淨和空氣的流通。」

其實古人在菖蒲種植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中說:「若菖 蒲九節,神仙所珍,見石則細,見土則粗,極難培養。吳人洗根澆水,竹翦修凈,謂朝取葉間垂露,可以潤眼,意極珍之。余謂此宜以石子鋪一小庭,遍種其上,雨 過青翠,自然生香。」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記載養菖蒲的口訣是:「春遲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又云:「添水不換水:添水使其潤澤,換水傷其元氣。 見天不見日:見天挹雨露,見日恐粗黃。宜剪不宜分:頻剪則短細,頻分則粗稀。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滋生,浸葉則潰爛。」另記「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 不資寸土,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張聽蕉的《論菖蒲十則》中說:「菖蒲性好陰,若烈日烘曝,葉反不青。最好花陰空隙處安置,略見日光,而受 風露滋浸,自然佳勝。剪在春夏之交,剪時須凈,不留杪上分毫,手段要猛,用竹剪將杪梢剪盡,悶足則茁芽方細。得水而養,水宜陳陳相因,盆內宿水,慎勿倒 換,枯則添水,河中活水為上,池水次之。」

菖蒲的種植還可以用附石法,這是早在宋代就流行的植蒲古法。宋人吟誦菖蒲的詩詞, 便常有提及這種附石菖蒲,陸遊就有「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的詩句。蘇東坡曾在山東文登蓬萊閣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用以養菖蒲。彈子渦即 是千瘡百孔的石頭,寧海所產火山岩,選坑洞深凹者,也是種附石菖蒲的佳料。陶庵張宗子還選用羊肚石種菖蒲,曾有「美目深藏,桃核縫中尋芥子;勁髭直出,羊 肚石上種菖蒲」的妙聯。

舊時,寧海北門附近有蒲湖,必是因長滿大片菖蒲的水面而得名。《寧海光緒縣誌》中將菖蒲列為本地特色物種:「菖蒲,生陂澤者曰水菖蒲,生石罅者曰石菖蒲,劉協論菖蒲,去蚤虱而來蚰蜒。」

宋代文學家舒岳祥在他一生的詩作中,留下了吟詠菖蒲的名作,從詩作中不難看出他對 菖蒲發自內心的嗜愛。閬風先生平日對菖蒲的種植頗有心得,有著「菖蒲最難養,置而弗省則弗滋,勤勤拂拭則病矣,余性甚嗜之,往往不特人病苗,而苗亦病人 矣」的感嘆。他還專門寫了一本類似於菖蒲種植技術的書,可惜由於兵亂,書已不可得。他親手種植了一盆昆石菖蒲名品,閑暇時為菖蒲去除焦葉。他有一文集名為 《蓀墅集》,蓀即是菖蒲的別稱,可以想見篆畦園綠樹成蔭、繁花盛開、細柳掩映下一簇簇菖蒲生機盎然的樣子。菖蒲詩在他的詠物詩中比例不小,他以物詠志,以 菖蒲的高潔品性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同樣是寧海人的現代國畫大師潘天壽對菖蒲也青睞有加,翻看他的畫集,自然也少不了菖蒲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更多的還 出現在為一些畫作做點綴,尤其是描寫雁盪山水、山花的時候,溪流岸邊、巨石之上必是蒲草叢生。雷婆頭峰壽者遒勁的筆墨或是蒼古的指墨,都是菖蒲形象的完美 表現。畫於1962年的《記寫少年時故鄉山村中所見》中,竹、石、菖蒲赫然其上,可見家鄉的菖蒲始終留在他的記憶深處。

坡居士在《石菖蒲贊》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菖蒲的品性:「其輕身延年之功,既非 昌陽之所能及。至於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彷彿哉?」菖蒲以它嬌小的身軀,散發著強大的人文精神。

呂氏春秋》云:「冬至後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

李時珍認為:「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當逸事 的精彩文章:

節氣 一雷驚蟄始
武當內家拳創始人張三豐之道符體書法

TAG:武當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