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很新鮮,草原民族跟農耕民族互動史!(新解)
原標題:歷史總是很新鮮,草原民族跟農耕民族互動史!(新解)
在火器出現之前,中華民族的融合史就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鬥爭史。
中國民族大一統的價值觀深入中華民族的血脈。
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被概括為一句話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後的趨勢是合」
有一種學說,西北少數民族的祖先也是史前中原部落遷移過去的。
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黃河流域有兩個強大的部落。
姜姓的炎帝部落跟姬姓的黃帝部落。
後來姜姓的炎帝部落在與黃帝部落的爭霸戰中落敗。
被迫遷往西北草原。
炎帝部落在遷往西北草原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
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契丹,蒙古,突厥,回鶻,女真,党項,羌,氐,吐蕃,羯,丁零。
等都有炎帝的血脈,從當下中華民族的概念來說都是炎黃血脈,也是炎黃子孫。
炎帝部落跟黃帝部落都來自同一個祖先,這因為是史前文明(無據可查),姑且認為是女媧的子孫吧。炎帝部落被黃帝部落擊敗 對於姜姓的炎帝部落(羌來自於姜)的人民來說是一件悲慘的事情,但是凡事必要代價,從中華民族的大角度來說,炎帝部落的西遷拓展了炎黃子孫的生存空間。
黃帝子孫發展文化,提升文明,炎帝子孫向西北拓展土地,擴大生存空間。
當今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的源頭就來自炎帝子孫跟黃帝子孫的爭鬥與融合。
現在有一種新的歷史觀點。
北方的草原民族跟中原農耕民族是一種互動關係,是咬合的兩個齒輪,一起支撐著中華民族這部機器的運轉。
中華民族朝前發展,是因為這兩個民族之間的互動。
草原民族南下搶掠農耕民族的資源的原因?
原來有一種觀點是因為草原民族生存環境惡劣,必須南下搶奪生存資源。
這種觀點目前值得商榷,因為一定空間內生存資源是有有限的,當人類繁衍到一定的數量,生態鏈就會崩潰,就會發生動亂,產生王朝更替。
中國為什麼王朝都不超過三百年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清朝之前,中國大地生存的人口數量頂線是1億,如果接近1億就會發生王朝更迭,大動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隨之再進入統一修養生息,進入盛世,盛世再進入亂世,循環往複,周而復始。
比如在清朝太平天國起義之前,經過近1百年的修養生息,中國人口接近四億。
有一種觀點是在清朝之前,草原民族跟農耕民族爭霸,導致都要養兩隻軍隊,而草原民族是養不起大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原的農民要養兩隻大軍導致稅賦超重,養不起更多的人口。
比如明朝要養兩隻軍隊,一隻是明朝防禦滿清的大軍,另一隻是滿清的大軍,滿清的大軍不是通過收稅而是通過搶掠獲得給養的,所以明朝的老百姓沒法增加人口。
清朝取代明朝之後,只要養一隻軍隊,人民負擔大為減輕,所以能更多的生兒養女,所以人口暴增接近臨界點四億,到了四億人口又到了生態環境承受的極限,所以又有了太平天國起義。
草原民族其實也一樣,如果人口過多,突破生態環境承受壓力,就會發生動亂,要磨南下,要磨減少人口,要磨擴展生存空間。
第一擴展生存空間,西域跟北疆(草原往北就是西伯利亞)很貧瘠,到處都是戈壁跟沙漠,擴展沒有多大意義。
第二人口減少,其實草原民族一次次渡過種族延續危機基本上都是這種手段。
第三南下。
南下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項,因為中原王朝也不是吃素的,農耕民族強大的時期多過衰弱的時期。
那草原民族跟中原農耕民族的強盛跟衰弱周期有什麼規律呢?
第一當中原農耕民族分裂時,草原民族也是分裂狀態。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比如三國時期,比如五胡十六國時期。
前文已經說過,草原的生態環境會自我調節草原民族的人口數量,但是草原民族有一些東西是草原無法生產的。比如鹽鐵茶,必須來自中原農耕民族。
當中原大亂時,各國征戰,中原農耕民族需要草原民族的戰馬,所以草原民族跟中原民族能夠以相等的價值交換。
草原民族也就沒有必要通過搶掠獲得必需的生活品,而且統一草原各部落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不會出現強大的帝國。
蒙古帝國最大時候的版圖
第二當中原終於統一強大起來,有了一個強大的政府,必然會導致草原帝國的產生。
強大的中原王朝,天然會有自利的動機,有可能會壟斷鹽鐵,這就會導致一個奇高的價格,草原民族就買不起了,而鹽鐵茶等是必須的,很簡單買不起,草原民族就會動心搶。
而面對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單個草原部落是無法搶到鹽鐵茶的,所以草原部落就會自我融合,成為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匈奴,跟蒙元就是這樣崛起的。
匈奴強大的時候,曾經統治過兩千萬平方公里。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的強大更是有目共睹。
因而一切歷史現象的本質都是經濟!
看待研究歷史最好的著手點應該是經濟!
歷史總是新鮮的,當以不同的角度,更大的廣度,更深的深度去看待歷史,總會讓人無比的驚喜。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高博新視野! Q-860726
※二戰亞洲戰場最大的謊言,蘇聯消滅了精銳的關東軍
※比風箏軍統六哥還要牛的五重間諜!
TAG:黑瞳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