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謠言,我們不約!

謠言,我們不約!

各行各業都有盛行的謠言及假新聞,對於地震領域來說,它們就更是常客了。「謠言橫行,事實跛行其後。」作家、政治家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曾對謠言作出這樣的描述,然而,三百年後的今天,這句話竟然真的得到了論證。

在2018年3月出版的新一期《科學》雜誌上,麻省理工學院的三位研究者發表了一項報告,稱在社交網路上,假新聞的傳播力要遠大於真新聞。

在Twitter中,含有假消息的推文(橙色)比含真實新聞的推文(綠色)傳播面更大

假新聞的傳播力有多強?

研究人員在社交媒體「推特」上選取12.6萬則新聞,由6家獨立機構核實真實性。研究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6年底,這些新聞共由大約300萬用戶分享超過450萬次。以向1500名用戶傳播消息為標準,假新聞平均傳播時間為10小時,而真實新聞傳播需60小時。與真實新聞相比,假新聞得到轉發的幾率高70%,平均一條假消息的受眾人數比真實消息多35%。

假新聞的傳播力何以這麼強?

針對這個問題,研究團隊給出了兩大猜測:

一,假的消息往往比真的更「新奇」,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傳播者和被傳播者的獵奇心理。研究發現,多數用戶轉發的假新聞,都看上去與用戶過去60天內接觸到的其他新聞很不一樣。因此,假新聞的轉發率比真新聞要高出70%。但研究也指出,儘管假新聞中包含更多新鮮信息,但這些信息往往是有誤的。

,假新聞更容易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研究者對新聞樣本的所有評論統計後發現,在評論假新聞時,用戶更頻繁使用表達厭惡和驚訝的辭彙;而真新聞的評論更多表達悲傷和信任。

該怎麼狙擊假新聞呢?

文章中提出了兩種思路:

一、提高個體辨識新聞真假的能力,包括提供更多的事實核查信息,以及進行媒介素養、批判思維方面的教育。

對於事實核查,有研究表明,因為人在認知上存在偏見——更容易選擇和接受自己已經相信的東西,所以對於事實核查的接受程度會比較有限。也就是說,就算把真相擺在很多人面前,他們也不會選擇相信。

二、在社交媒體平台的層面進行干預,主要的干預方式是通過演算法。

《科學》雜誌的作者指出:應該調整演算法,讓真實、高質量的信息更頻繁地出現在更顯眼的位置上,而讓那些錯誤、低質的信息出現在不顯眼的位置上。

實際上,一些社交媒體已經這樣做了。去年,Facebook宣布調整演算法,重視優質內容,但是,由於平台往往將演算法的細節視為商業機密,不願意將數據向學界開放,因此外界很難評估這種改變是否有效。

那麼,在地震領域的那些謠言,我們該如何鑒別呢!

超過目前預報的實際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確」的所謂地震預報意見。如傳聞中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

跨國地震預報。如果傳說地震是由外國人預報的,那肯定是謠傳,因為這既不符合我國關於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也不符合國際間的約定。

對地震後果過分渲染的傳言。有時,特別是強震發生後常會出現「某個地方將要下陷」「某個地方要遭水淹」等等傳言,這種聳人聽聞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離奇傳說者為謠言。如:閏月有地震,果樹二次開花等

這些識別謠言的小技巧,你學會了嗎?

下次再遇到謠言,讓我們一起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地震台網 的精彩文章:

人民日報:地震速報微博因「在九寨溝地震中及時發布權威消息、積極回應網友關切、有效引導輿論」獲2017政務微博年度影響力事件特別獎
日本新燃岳火山發生爆發性噴發

TAG:中國地震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