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比例達20%,尤其是北方地區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高達30%以上。高鹽飲食是引發高血壓的重要因素之一,限鹽具有明顯的降壓效果,且易於實行。高鹽為什麼會引發高血壓?日常如何才能做到限鹽呢?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太「鹽」重不健康,高鹽飲食易引發高血壓

我國人均食鹽攝入量為12克,比國際上推薦的每日6克參考攝入量高出整整兩倍,這使得我國高血壓患病比例居高不下;我國北方地區食鹽量高於南方,因而北方患高血壓病比例也明顯高於南方。高鹽飲食為什麼會引發高血壓呢?

  • 高鹽會增加血容量。鹽吃得過多,會刺激人體釋放內源性鈉泵抑制因子(洋地黃樣因子),引起鈉瀦留,導致血液中水分增加,總體血容量增加,對血管壁的壓力也就相應增加,從而產生高血壓。

  • 高鹽會增加血管阻力。由於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加大,細胞出現腫脹,小動脈壁平滑肌細胞腫脹後會使管腔狹窄外周阻力加大;同時刺激血管收縮成分(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增加,使平滑肌細胞收縮引起小動脈痙攣,導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引發血壓升高。長期高鹽飲食會導致血管損傷,出現動脈硬化,導致血壓長期升高。

  • 高鹽會增加心臟每搏輸血量。在體試驗證據顯示,血鈉升高會加重心臟負擔,致使左心室代償性增厚肥大,使得心臟每搏輸血量增加,引發血壓升高。

TIPS:何謂鈉鹽敏感?

鈉鹽進入體內後,主要依靠腎臟排出。有些人的腎臟排鈉能力很強,即便攝入的鹽分較高,也能很快排出,而不會造成血鈉瀦留、血管阻力增大等不良影響,高鹽或低鹽飲食對他們都合適。但還有很多人腎臟排鈉能力一般,即所謂鈉鹽敏感人群,他們是高血壓病的潛在人群。為通用計,建議普遍採取低鹽飲食。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如何實行低鹽飲食?6招你也能輕鬆做到

歐洲高血壓協會和歐洲心臟病學會共同發布的2007 年《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明確指出過量的食鹽攝入是頑固性高血壓的原因之一,並且建議將每日氯化鈉攝入量降至3.8克,這比國際推薦水平更低。我國高血壓病如此普遍,改變生活方式推行低鹽飲食,從而預防和降低高血壓,非常重要。建議你做到如下幾點:

NO1.稱出每天食鹽量來

很多人並不知道4克鹽有多少。建議稱出4克鹽來,直觀感受一下,還裝不滿一啤酒瓶蓋,再把它分成早中晚三分,心裡就會有個大致的量。你會發現,平常做一頓麵條可能就把一天的食鹽量用完了。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NO2.注意含鹽食物

為什麼是4克而不是6克呢?這不僅因為4克和歐洲高血壓協會推薦的低鹽水平一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吃的很多食物和調料,本身是含鹽的,甚至是高鹽的。它們有一長串名單:所有醬油醬料、味精、豆豉,以及榨菜、鹹菜、腌肉、臘肉、速食麵、火腿等;此外,像乳酪、海產品等,含鈉量都很高;即便一些辦公室零食,如話梅、檸檬干、魷魚絲、牛肉乾、即食紫菜等,也是含鈉高手;連看不到鹽的飲料中也含一定的鹽,如農夫果園每500毫升就含有100毫克的鈉,摺合成鹽為250毫克;甚至連一些蔬菜,如空心菜、豆芽、蝦類、紫菜等,也都含有一定鈉。

NO3.菜品出鍋前才放鹽

習慣了高鹽飲食的人,改為低鹽飲食,馬上就覺得味道格外寡淡。怎麼辦呢?注意做菜時,等菜出鍋前再放鹽,這樣鹽分僅附在菜肴表面,不會深入到食物內部,吃起來鹹味不減,卻可以減少一半的用鹽量。一些西方國家流行在餐桌上放鹽瓶,用餐時撒上少許鹽,這個做法也可參考。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NO4.選鹽分人群

一般來說,老年人以吃低鈉鹽為主,可以適當換換鈣鹽和硒鹽;孕產婦和兒童以鋅鹽為主,並可以不定期吃些鈣鹽、硒鹽;青少年以鈣鹽為主,配合一些鋅鹽、硒鹽;中年人最好把幾種鹽交替著吃。

NO5.限鹽補鉀並用效果佳

鉀和鈣對鈉有對抗作用,補充鉀和鈣可以促使鈉排出,還可減少降壓藥的用量,降低中風等風險。飲食中可適當補點鉀鹽,還可多吃含鉀含鈣豐富的果蔬,如香蕉、菠菜、海帶、蘑菇、木耳、牛奶、豆製品等。

想要控制好血壓,低鹽飲食6妙招你得知道

NO6. 看懂食物標籤中的「鹽」

在食品包裝上,通常標示鈉含量,只要把鈉含量乘以2.5,就是含鹽量。有些食品成分里雖然並沒有明確寫著「鈉」,但仍可能含有鈉,比如海藻酸鈉、抗壞血酸鈉、碳酸氫鈉(小蘇打)、苯甲酸鈉、酪蛋白酸鈉、氯化鈉、檸檬酸鈉、氫氧化鈉、糖精鈉、亞硫酸鈉、磷酸氫二鈉、谷氨酸鈉(味精)等成分就是鈉的不同表現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Q博士 的精彩文章:

骨質疏鬆可致命,也不只是缺鈣這麼簡單!

TAG:健康Q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