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不能缺位!

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不能缺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2研究所所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健接受本刊記者的專訪。

今年的全國兩會,主要從事空間物理、空間環境監測技術、電波傳播等領域研究的吳健帶來了關於牽頭組織「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的建議: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支持我國有關領域科研機構牽頭髮起組織實施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向我國科技界發出了「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的號召。同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 G20峰會上向全世界鄭重宣布,「我們將力爭在重大項目、重點方向率先突破,積極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2018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方案》……

吳健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見證了中國的很多科技領域特別是電波傳播研究事業從落後於人到拜人為師,再到後來居上的過程,但令人非常遺憾的是,還沒有一個國際大科學計劃是由中國發起、牽頭組織的。他認為,牽頭髮起組織「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可以使我國領跑國際地球空間系統科學前沿研究。

地球空間系統內部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等地球物理災害、厄爾尼諾和拉尼諾等極端氣候災害、以及太陽風暴引起的空間天氣災害,威脅人類生命安全、航天和通信導航等高技術系統有效運行、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影響伴隨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呈指數級增加。吳健對記者分析說,地震電離層前兆有可能成為地震監測預警技術的關鍵突破口。應對厄爾尼諾和拉尼諾等極端氣候現象,也是人類長期共同面對的挑戰。此外,有效應對空間天氣災害、保障和平利用太空,是 21世紀科技發展的基礎之一。地球空間系統的防災減災,需要全世界聯合起來、共同突破一系列前沿科學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地球空間地基監測能力,建成了多學科的全國監測站網,並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吳健指出,近十年來,我國建成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東經 120度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初步形成了我國中低緯度地區地基多2層圈多學科監測的能力,子午工程二期已經作為「十三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立項。在吳健以及他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覆蓋全國和國際重點區域的國家電波環境監測站網、華北地區「電離層地基高解析度觀測試驗網」、覆蓋全國的地磁監測台網。

我國在相關領域基礎研究的成果,無論是論文數量還是質量方面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並跑」,為我國牽頭髮起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奠定了堅實科學基礎。我國發起組織了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無線電科學等聯盟的成員國,參與推動了國際大射電望遠鏡(SKA)、歐洲非相干散射(EISCAT)等大科學工程和科學計劃,在相關國際組織中出任領導職務,為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積累了技術基礎、合作經驗和人才隊伍。在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吳健和他的同事們不斷加強電波環境觀測研究國際合作,代表國家先後在各大洲建成電波觀測站。

吳健等相關領域專家於本世紀初提出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International Meridian Circle Program,IMCP)的概念設想,旨在聯合東經 120°和西經 60°子午圈上的國家和地區、經地球南北極地區,以地球空間系統傳統和非傳統災害預警相關的科學前沿問題研究為目的,建立地球空間系統的天地基一體化協調監測和信息共享能力,建立合作組織機制,推動國際社會開展多學科交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合作,為全人類應對防災減災奠定科學基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科技支撐。

在他的推動下,2017年 5月,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研討會(IMCP Workshop)在青島召開,吸引來自美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等 10多個國家的 80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對該科學計劃的一致肯定和支持。

在吳健看來,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已經具備牽頭髮起組織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的基礎,國際社會對我國牽頭組織該計劃已經達成基本共識。

「牽頭髮起組織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不僅能夠推動國家科技進步,更能夠為世界人民造福,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組成部分。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努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我們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貢獻。」

采寫:本刊記者 王哲

攝影:王哲

責編:王海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阿斯利康「聯姻」阿里健康 共創智慧醫療服務新模式
新時代鄉村振興:農業有奔頭 農民吃「定心丸」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