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鄧散木的書法與篆刻

鄧散木的書法與篆刻

鄧散木的書法與篆刻

沈鵬

現代老一輩有成就的書法家、篆刻家,一般說來都有比較深厚的傳統功夫。其中有些書法、篆刻家,還能在傳統基礎上努力創新。鄧散木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鄧散木書法篆選》,集中介紹他的重要作品。

鄧散木(1898-1963年)於書法,真、行、草、篆、隸各體皆精。他的小真書,兼有歐字的謹嚴挺勁與顏書的雍容大度,筆力精到,可以看出有很深的基礎功夫。這樣的基礎功夫,對於後學者是有啟發的。鄧散木的行草書,可說是源出「二王」而歸於「二王」,中間經過了很長一段探索,因此,從結體到筆法都不是簡單地以模仿「二王」為能事,他的精研各體和博採旁揉,使他的行草書味道醉厚,意趣橫生。我們很難一一列舉作者的師承關係和一筆一划的源出,只消指出鄧散木先生涉獵很廣,又善於不斷變化出自己的面貌,這是我們可以從欣賞作品中體會到的。

鄧散木先生晚年病腿,截去一足,但他仍舊以堅強的毅力從事書寫、刻印,著述,這段時期他在書法上的成就,我以為主要在篆書。他的篆書,早年學老師肖蛻,而肖蛻是學昊昌碩的。鄧散木的篆書數十年間一直走的吳昌碩的路子。可是到晚年出現了新面貌,融合大、小篆,甲骨文,竹木簡,形成自己的風格。橫不求平,豎不必直,結體態肆開張,布局隨心所欲,力求整體的氣韻生動。他在一件條幅上自題:「非篆非籀,非古非今,是自己家數,不自門入。」這表明了書家的成熟。可惜,鄧散木先生走這條路的時間不長,疾病就奪去了他的生命,一下然肯定會有更大成就的。

一般的評論者認為,鄧散木的篆刻成就高於書法。有人說他「以秦漢為經,而緯之以皖浙,旁搜遠紹,遂集大成」,是對他的篆刻所作的一個概括性評價。

鄧散木從開始治印就精研六法,以書為本,先書後刻,做到書法與刀味渾然一體加以他注意研究篆刻的歷史變遷,多方借鑒,所以根基深厚,不拘一格。他眾志成城的借鑒古法,除了歷代官私印章,還從磚鏡、瓦當文字中吸取營養。我們看他臨刻的漢印,可以看到池注意遺貌取神,參以己意,非一般刻工能比。

鄧散木先生十分注重印章的章法。他認為篆刻要講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缺一不可,而最要緊的是章法:「治印之必須言章法,猶之大匠建屋,必先審地勢,次立間架,挨胸有全屋,然後量材興構。」他於章法總結出臨古、疏密、輕重、增損、屈仲、挪讓、承應、巧拙、宜忌、變化、盤錯、離合、界畫、邊緣等十四項,論述甚詳,並目刻印章作為例證。我們看他的得意之作,無論印文的疏密繁簡多麼不同,又無論印材的大小方圓有多少差異,都因文字、材料制宜,印章邊緣也因印文的虛實疏密量為重輕,總之做到巧而不纖,拙而不板,離不散漫,合不迫促,所謂「寬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以容針。」(鄧石如語)

在「九州生氣恃風雷」這方圖章上,作者還刻了下面一段邊款:「刻排慕語須如快馬砍陣,所向無前,方足以助氣勢。」可見作者很注意運用不同的手法處理不同的圖章內容,達到內容與形式、風格的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鄧散木印章的結體與章法能夠變化出眾多的面貌,除了他的藝術修養高,還因為他熟諳六書,懂得文字的演變由來,不然就難於因字制宜,增損參差,或者任意變

化而不合規矩。但雖然如此,他卻並不保守,他反對「不解於斯可秦篆雜漢」以及「各朝之印,當寫各朝之體」的死板規定,從文字源流論證小篆與古文,秦篆與漢篆雜用的合理性。

(《鄧散木書法篆刻選》,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文為序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旦書畫 的精彩文章:

TAG:月旦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