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進校園方能詠流傳

經典進校園方能詠流傳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春節以來,沉寂了300多年清代詩人袁枚的《苔》被鄉村支教老師梁俊和貴州山裡孩子們的演唱喚醒,感動了億萬中國人。中央電視台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獲如潮好評,節目當中的歌曲刷屏了各個社交媒體,在多個音樂平台上高居榜首。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希望經典更多走進校園,讓青少年更好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在兩會上更是提出「將《經典詠流傳》式的美育教育推廣到基層和全民」的提案,獲得17名政協委員的大力支持。

一檔文化節目受到追捧很正常,但一檔節目進入提案得到推廣很難得,那就說明這檔節目很有文化品味,很有文化追求。確實,這是一檔很有詩意追求的節目。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定風波》、元代畫家王冕的《墨梅》、清代詩人袁枚的《苔》……都進入了該節目。節目用現代音樂重新演繹經典,引發現象級刷屏的同時,近日還引來台灣媒體以及美國僑報網的大篇幅報道、關注,廣泛掀起「唱古詩」的熱潮。《經典詠流傳》節目播出後在豆瓣斬獲9.4的高分,前四期34城平均收視率34城1.42%,均創文化節目新高。一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詩《苔》一夜之間被億萬中國人記住。四期節目視頻播放量近2億,10W+文章近百篇,節目相關17首歌曲霸屏QQ音樂排行榜。

應該說,「詩詞唱經典,中國正流行」這一文化新氣象,是有歷史淵源的。現在我們所說的詩歌,在古代都是歌以詠之的詩。詩不是單純的詩,而是能歌的詩,恐怕唐詩也是歌,否則怎麼會有唐詩、宋詞、元曲一說呢?至少她們都是合轍押韻的,都是有韻律節奏美的,都是能用來配音吟誦的。只是在現代語言的發展中,音韻發生了變化,過去合轍押韻的詩在今天已不再合轍押韻,現代詩更是不再嚴格遵守韻律,比較自由,只要吟誦順口有意境美就好。現代詩歌已經分家,詩不都能歌,歌更不都是詩。如今《經典詠流傳》將古典詩歌配樂詠唱,看似新鮮創新,實際上是詩歌向音樂的回歸,因為經典詩歌多是吟唱的歌。如果能挖掘出原經典曲目的歌,那就更是向經典致敬了。實際上宋詞的詞牌就是曲牌,就是音樂的曲調。

《經典詠流傳》本來就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本來就是致敬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其意義本來就很大。正如王黎光委員所言,《經典詠流傳》不只是通過大眾傳媒提高了大眾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欣賞,更是凈化心靈,塑造平凡而卓越人格的重要手段。陳寶生部長希望《經典詠流傳》里的諸多經典詩歌進入校園,這是功德一件。鞏漢林委員更是贊之,《經典詠流傳》走進校園不只是讓孩子接受一種藝術形式熏陶,同時也獲得了中國古詩詞的熏陶,這是兩全其美的事。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評價稱:「這檔節目最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播難題找到了中國式解決的途徑。」

《經典詠流傳》是中央電視台新時代文化節目的創新之作,節目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並邀請音樂人用「和詩以歌」的方式演繹經典詩詞,開啟了文化節目2.0時代。《經典詠流傳》讓經典詩詞和現代音樂相碰撞,讓中華文化的風骨與魂魄,插上歌聲的翅膀,飛進了億萬中國人的心中。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說,「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具有了時代性,為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與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建立了有機連接,讓主流的經典再次成為流行的先鋒。」《經典詠流傳》契合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發展的時代性要求,成為最直接落實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的電視文化節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以我心寫我言 的精彩文章:

TAG:我以我心寫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