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豆瓣8.8,吊打《舌尖3》的美食記錄片終於來了!

豆瓣8.8,吊打《舌尖3》的美食記錄片終於來了!

心心念念期待了那麼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卻成為大型廣告營銷平台,又是炒冷飯,又是各種漏洞百出,傷透了一眾吃貨的心。

如今跌到4.1的評分,也算是給製作方潑了一盆冷水。不認真製作,光想沾著前作的名氣就輕輕鬆鬆把錢賺了,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大好事。

吃貨們別傷心,接下來小栗子為你推薦的這部美食片絕對完爆《舌尖3》,不僅好吃,還超級漲知識!

它就是由 Netflix 推出的全新美食紀錄片:

不中看的美食

和我們之前看過的紀錄片不同,它沒有唯美的打光,沒有華麗的解說詞,製作過程像玩過家家,輔料撒的到處都是。

GIF

偶爾來點食物的制服誘惑,畫風也一言難盡。

GIF

但是在畫風表達上,《不中看的美食》卻非常有新意。

它會引用各種電影片段或動畫,來展現食物的製作和味道。比如從《料理鼠王》中的片段,來描述自己吃到美食的驚艷瞬間:

GIF

也會通過一個走位風騷的玉米,演示了自己被剁碎了做成迷糊研磨,最後做成玉米餅的過程:

GIF

甚至在起名上,用「ugly delicious」 這樣有些貶義的詞語去形容美食,也讓人充滿好奇,

但是仔細想想,卻又覺得很有道理。

像我們現實中喜歡吃的麻辣燙串串燒烤,還有臭豆腐旋風土豆等,有些外觀確實不好看,甚至在一些人眼裡這就是不健康的垃圾食品,但它就是讓人慾罷不能。

而《不中看的美食》里出現的食物,也多是人們中經常接觸的食物,如餃子披薩、炸雞卷餅等。

帶領大家探索尋找這些美食的,是如今美國餐飲界如日中天的人物,David Chang

他的食物堪稱「韓國菜+唐人街+日本風+美式」大融合,在街頭小吃和西餐中,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自成一派。

《時代周刊》曾這樣評價他的食物:

「剛開始只有幾樣簡單的料理,之後漸漸地在亞洲食物中摻入歐式料理法,最終推出了可以在昂貴的餐廳中進行銷售的料理,並得到了顧客們的信賴。」

「我們努力做的是複製某種亞洲風味,儘可能使用本地調料。我不說我們做的是日本料理,我和眾人開玩笑說,這是種『泛融合』。」David Chang這樣闡述自己的食物理念。

如今他不僅擁有了自己的餐飲企業,還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堪稱人生贏家。

《不中看的美食》中,他沒有大說特說,反而帶著幾個朋友流竄在街頭邊買邊吃邊聊。雖然沒有《舌尖》系列的古樸厚蘊,卻格外接底氣。

就像他所說,他要扯掉無謂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造型好看只是讓人視覺舒服,唯有食物好吃,才是真正的味蕾享受。這話沒毛病。

而如何評判一個食物好吃,除了好看,很多人還會想到「原產地」,想到「正宗」

說到神戶牛肉,必須說從日本空運過來才有B格;說到大閘蟹,只有說是農曆九月十月的陽澄湖撈出來的才最新鮮;涮羊肉必須產自呼倫貝爾大草原;西湖醋魚必須得是西湖水裡養的草魚等.... 似乎只有經歷了一連串流程,工序一道不落,才是最正宗、最有價值的。

但David Chang卻說,正宗不是評判食物的唯一標準!

以披薩來說,它起源於義大利,傳到美國之後經過改良,成為了美國人民最鍾愛的外賣快餐之一。

據統計,美國人每天要吃掉100英畝的pizza,平均每秒吃掉350片pizza,這相當於一個半足球場的面積,真稱的上是國民寵兒了。

GIF

以前只知道披薩好吃,沒想到食物背後竟有這麼多彎彎繞繞。

在一些人眼裡,披薩什麼都能放,只要好吃就行。但在一些人眼裡,披薩堅決不能放菠蘿、雞肉和蛤蜊。

她給出的解釋是:如果要吃蛤蜊,為什麼不吃意麵呢,蛤蜊和意麵才是標配。

emmm,說的有道理。

但說的也不全對。聽聽那不勒斯正統披薩主席(這個組織真的存在)安東尼·佩斯告訴你,什麼才是正宗的吧。

做一個正宗的披薩,有三個東西不能少:阿坤圖烤爐、聖瑪爾扎諾番茄和莫薩里拉乳酪。

GIF

出爐後還要經過專業的檢測:

① 撕開脆邊,看看有沒有相互交錯的齒槽狀,有的話脆邊才會隆起;

② 聞聞脆邊,好的披薩應該有麵包的清香,不應該有酸酸的酵母味兒;

③ 吃的時候,把三角塊疊成錢包的樣子,才能嘗到麵餅在口中融化。

GIF

只有滿足以上條件,才能被協會蓋戳,才稱得上是流著那不勒斯血液的正統披薩,才能說自己的確是披薩!

但有些人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有人認為,制定這些規則的人和食物產地有著某種商業利益。另一方面,運輸過程中動輒需要五六天時間,食材本身的新鮮度就被浪費了,進而也會影響食物口感。

只有適合的,才是最美味的。

比如在日本,主廚吉野幸一郎就用吞拿魚刺身、蛋黃醬給David Chang做了一張披薩。

這其中沒有一個元素是那不勒斯的,但是它能讓你在吃披薩時同時享受到壽司的口感,美味又創新。

也許一切都是從複製和模仿開始的。但「從模仿,到形成自己的風格,不斷演化不斷超越,是向自己摯愛的食物致敬的最佳方式,而不是用一模一樣的成分去抄襲它。」這句話非常cool了。

《不中看的美食》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在食物本身的做法之外,探討了其更多意義。

比如,它探討了移民對美國飲食屆帶來的影響,比如它帶來了義大利式美國披薩,美式中餐,越南法裔的小龍蝦等。但也直接點名了其中的偏見。

說到精緻的餐館,人們想到的都是法餐、或者壽司。真正中國餐的味道,在很多人看來是「古怪」,「噁心」,「野蠻」的。

因為初來當年第一批華人移民,從事的都是最低端的勞力工作。到了美國,他們搶走了白人們的工作,於是成為了被歧視的對象。

而且當時大多數的中國餐館裝修簡陋,陳設樸素,所以很多白人骨子裡對中國食物持否定和排斥的態度。

到了20世紀中期,餐館為了生存,必須吸引白人,中餐就從菜色到裝修在美國經歷了一個明顯被同化的過程。白人與華人兩個種族在飲食層面的互動增多,中餐館走出「中國城」到「白人的地盤」去開店。

儘管現在喜歡吃中餐的人在逐漸增多,但「味精食物的偏見仍舊存在,它還是廉價的代表。

作為知名度最高的餃子小籠包,在唐人街稍微高檔的中餐廳里只要8美元。事實上,任何裹餡兒的面點都能輕鬆超過它。

就像初代移民很難被美國人接受一樣,中國菜想要被美國人徹底接受,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David Chang說:「4、50年,美國人從不了解義大利菜到現在能說出各種義大利面的名字,二三十年後,也許80、90會更了解中餐,甚至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

但同桌的另一位女性說「你們太樂觀了。問題是,義大利人是白人,拜託。」

對於真正愛美食的人來說,他們會不遠萬里去探索食物的本真,體驗其最原始的做法。

也會去感悟食物背後的情感,

以及食物背後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黑人和炸雞,種族歧視背後的關係)

食物就像一座橋樑一樣,能把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年齡的人聚合在一起。以心交心,去獲得更多的理解。

於我們而言,既能看到一個食物製作的過程,也能了解到其背後承載的歷史淵源,社會發展脈絡,大開眼界,已經非常夠本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瘋魔電影 的精彩文章:

敢把明星送監獄,這麼狠的綜藝我們怎麼抄!

TAG:瘋魔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