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藏族獨特的習俗和生活習慣

藏族獨特的習俗和生活習慣

藏族是一個文化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他們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雍仲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一個有著千年文化遺產的地區,那文化元素也是極其豐盛。

到西藏旅遊,你知道什麼該玩的嗎?

那我們就為大家整理一些西藏元素和獨特習俗。,讓你的西藏之旅變得更加完美!

1藏服

依據藏區各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的不同,藏族服飾也呈現出豐富多彩、因地制宜的特點。

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於藏族人民所處生態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

2藏飾

藏飾泛指具有藏民族特色的飾品,藏飾的材質、圖案多被賦予吉祥的寓意,帶有濃烈的藏傳佛教的色彩。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於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3糌粑與酥油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後,用手磨磨成的粉。

4碉房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稱碉房。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5藏葯

藏葯是在廣泛吸收、融合了中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和大食醫藥學等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所形成的獨特的醫藥體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我國較為完整、較有影響的民族葯之一。

6藏香

藏香 秘寶古香,多數用於佛教祭祀活動,其製作工藝流程蘊含著藏文化的精髓。

7門巴族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

8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和狩獵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基本上使用藏文。

9康巴人

在傳統的服飾特點上,康巴人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頭上纏著一大把紅色或者黑色的絲線。康巴人大都身材魁梧,面容剛毅,長發披散有如雄獅的鬃毛,是典型的美男子和天生的戰士。康巴人都是天生的商人,有經商世風,大商家層出不窮。

10藏刀

藏刀,又稱藏腰刀,其形狀、工藝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藏刀的裝飾內容有龍鳳、卷草紋、幾何迴旋紋等塊面點綴的二方連續,獨立的立體造型小裝飾有佛八寶中的寶瓶、荷花、法輪等。表現形式有浮雕、鏤空及掐紋鑲嵌。

11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

12藏獒

藏獒,又名西藏獒犬,屬獒犬類,一種體型較大性格兇猛的犬。藏獒是舉世公認的最古老而僅存於世的稀有犬種,在古老的東方有關藏獒神奇的傳說已被神話為英勇護主事迹的化身。

13酥油花

酥油花是用酥油製作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雕塑藝術。酥油花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

14鍋莊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庄」、「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在節日或農閑時跳,男女圍成圓圈,自右而左,邊歌邊舞。

15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

16.隆達

藏語音譯,指風馬旗。圖中為風馬旗的一種——「風馬片」。主要用作對天神、山神、贊神和龍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動時祭獻拋撒的吉祥物,也可作為供奉物成組懸掛或張貼於室內外。大者尺余,小者僅幾厘米。最常見的就是風馬圖像印在四五公分見方的紙片上,這種風馬紙片成千上萬地印製,它也作為一種祭祀用品,煨桑時撒在噴吐飄飛的煙縷上,隨著香煙飛升起來。

撒隆達的目的之一是向佛教的護法神等發出信號,希望獲得他們的幫助,在不違背佛教宗旨的前提下,對佛教有正見和信心的信眾必能獲得有緣護法神的幫助。

17風馬旗(經幡)

在藏區,常常可以看到懸掛的五彩的經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

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

18.瑪尼堆

瑪尼堆是藏民用大小不等石塊、石板和卵石壘成的「祭壇」,也被稱為「神堆」。

在西藏及青海雲南等藏民聚居地區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

祭壇--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堆」。 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阻穢禳災朵幫」大都設在村頭寨尾,石堆龐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階梯狀壘砌,石堆內藏有阻止穢惡、禳除災難、祈禱祥和的經文,並有五穀雜糧、金銀珠寶及槍支刀矛。

瑪尼堆的石塊、石板或卵石上大都刻有文字、圖像。內容多是藏傳佛教的經文、佛尊、動物保護神、六字真言及各種吉祥圖案等。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尼瑪堆上加石子,並虔誠地用額頭碰它,口中不停禱告。日久天長,一座座尼瑪堆便拔地而起,愈壘愈高。

19、轉經

佛教講輪迴,既有輪則必有一迴路,然轉經一圈即代表著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的圓滿。

聖城內的轉經活動,主要以大昭寺釋迦牟尼佛(佛祖12歲等身像)為核心進行。

沿佛殿四周的轉經甬道一圈為「囊廓」,是內圈;繞大昭寺一圈為「帕廓」,是中圈;繞大昭寺、藥王山、布達拉宮、小昭寺一圈為「林廓」,是外圈。

寺廟轉經

當然,各大小寺院所依之經幡飛舞的山巒、各色佛塔、千姿百態的神山聖湖也都可以是轉經的核心。

轉山

轉山

轉湖

轉經筒

20、頂禮

頂禮,指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頂禮一次最基本的功德將獲得自己身下所壓面積直到金剛大地以上所有微塵數 量之轉輪王位,然其功德之邊尚不可盡。所以要真誠、清凈、正確的禮佛。

在雪域高原,經常可見磕拜長頭者,以表示對佛的敬禮。駐立於某一處,反覆磕拜者在寺廟和佛堂居多。一步一磕,長途跋涉至目的地,多見於從各地區通往拉薩的各條主要道路。

21、辯經

在藏傳佛教的格魯派中尤為受到重視,在格魯派的各大寺院內,僧人自幼就要修習辯經之法,通過不斷的辯論來獲得對佛法最精深的理解。辯經多在露天場所舉行,僧人們穿紅袍分組辯論。辯論組合包括: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多種形式。站立的為提問者,答辯者均席地而坐。

其他藏族習俗知識普及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拉"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

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

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製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川藏自駕游 的精彩文章:

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路,藏東明珠
走在川藏線上,總有一些人值得你崇拜

TAG:川藏自駕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