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是如何修建自己陵墓的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劉邦的高處在於,他不但知道操持天下的技巧,還開創了全新的喪葬制度。西漢皇帝中除漢文帝劉恆和漢宣帝劉詢埋葬在渭河南岸以外,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景帝劉啟、武帝劉徹、昭帝劉弗陵、元帝劉奭、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衎等九位皇帝埋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這些陵墓橫跨西安市的高陵縣,咸陽市的秦都區、渭城區和興平市。其中,西漢時在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設邑建縣,所以咸陽塬又被稱為「五陵原」。 五陵原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3.5公里,總面積達到500平方公里,塬上曾有陪葬墓800餘座。近兩千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損毀之後,現在有高大覆土的墓葬依然有200多座,這些陵墓平地鑿穴起冢,氣勢磅礴,高大雄偉,十分壯觀,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群。
劉邦一走進歷史,就帶著一身的豪情和義膽。《史記 · 高祖本紀》記載:「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憑著劉邦的氣魄,他獨闖天下的開始,就有十幾個人甘願隨從闖蕩。
(漢高祖劉邦長陵)
在江蘇沛縣起兵之後,劉邦一路西進,很快屯兵霸上,秦頹勢盡顯、危在旦夕。子嬰在匆忙之中獻城投降,將先輩打下的江山和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
公元前202年的新年,楚漢戰爭已經臨近尾聲,項羽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在湍急的烏江水流邊,把身家性命交給了寒光閃閃的利劍,劉邦稱帝的道路一馬平川。農曆的二月二日,在「萬歲、萬歲」排山倒海般的聲浪中,他稱帝建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帝王。
劉邦很嚮往「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的關中,公元前201年的新年前夕,他遷都長安,盼望八百里秦川的水土能養育自己的江山。
武定天下之後,劉邦繼續實行秦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廢除了一系列秦朝「嚴刑峻罰」的苛律,推行「德主刑輔」、「與民休息」等文治天下的策略,很快人心凝聚、社會安定,呈現出了勃興繁榮的氣象。
可是作為西漢江山的操盤手,劉邦心中充滿了憂患意識。「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曲《大風歌》抒發了劉邦在戰勝項羽,建立大漢江山後既感懷興奮、躊躇滿志,又隱憂江山不穩、重蹈大秦覆轍的矛盾心情。
在皇陵的選址上,他同樣表現出了對江山社稷和子孫後代的無限希冀。他要仿照長安城的格局建造陵墓,還要能夠長久地注視長安城裡的一切。他把自己的陵地選在了渭河北岸的二級台地上,這裡開闊肥沃,背倚涇河和嵕山,南臨渭水,地勢高亢平整,水深土厚,和漢長安城相距13公里。
長陵陵園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他擔心自己身後孤單,在修墓的同時,把有些勢力的富豪人家遷徙到陵邑之中,讓其將來供奉陵園。幾年間,長陵邑的人口將近八萬。陵園內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按當時的禮制,後人們虔敬地在寢殿內設列了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史記》),像他活著一樣侍候。長陵在陵園裡偏西的位置,狀似覆斗,為夯土迭築而成,陵墓封土的底部和頂部平面都是長方形,底部東西長153米、南北寬135米,頂部東西長55米,南北寬35米,封土高33米。
漢高祖劉邦長陵
劉邦死後的二三十年間,先後有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張耳等100多位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和貴戚陪葬長陵,陪葬的墓群從陵園東門一直延伸到涇河岸邊,東西長達七八公里。
晴空麗日之下,站在西漢未央宮前殿上北望漢高祖長陵及其陪葬墓,座座淺山東西逶迤而去,似乎一道游龍隆起在咸陽塬畔,氣勢恢宏壯觀。而站在長陵眺望,南面的秦嶺山脈則像一道佑護長安城的天然屏障,城裡繁榮勃興的景象盡收眼底。雖然長陵邑朱檐彩棟、深宮廣院,日祭、歲祭的車馬人流熙熙攘攘,可高祖劉邦還是不放心自己打下的江山,他的長陵以敦厚穩重、亘古不變的情態眺望著長安。
劉邦以後,又有八位西漢帝王入葬咸陽塬,加上陪葬的國戚重臣,咸陽塬上的墓冢達到800多座,在東西40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西漢滅亡之後,歷代帝王對西漢帝陵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魏明帝曾經詔令:「高祖陵四方各百步,不得耕牧樵採」;宋太祖乾德定下規矩:「給守陵五戶,長史春秋奉祀」。長陵畢竟沒有被剝蝕殆盡,人們對西漢帝陵的猜想仍在繼續。
漢高祖劉邦長陵保護碑
2004年以後,考古人員使用定位系統對咸陽塬上的西漢帝陵進行了測量,測量後發現這些帝陵和後陵都處在咸陽塬的南部邊緣地帶。這該不是巧合,當是在這些帝陵建設之初,規劃和設計人員就盡量將其靠近南側,剔除風水和排水等因素之外, 人們不禁猜想:帝陵以眺望的姿態靠近長安城,這也應該是其規劃設計的一個重要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