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粟裕在淮海戰役攻佔宿縣決策中的作用

粟裕在淮海戰役攻佔宿縣決策中的作用

原標題:粟裕在淮海戰役攻佔宿縣決策中的作用


粟裕在淮海戰役攻佔宿縣決策中的作用


張雄文


《毛澤東粟裕與淮海決戰》,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作者:張雄文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截斷徐蚌鐵路,攻佔宿縣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棋。之前,毛澤東、劉伯承、粟裕先後提到攻佔宿縣或者徐蚌線,但以粟裕的作用最明顯。


最早提到徐蚌線的是毛澤東。1948年10月22日,毛澤東曾有一個與華東野戰軍的淮海戰役同時舉行的「徐蚌戰役」的設想。他電令中原野戰軍陳毅、鄧小平:「休息若干天后,率主力東進,直出徐蚌線,舉行徐蚌作戰,吸引徐州守軍一部回援,這對保證淮海戰役取得大勝利,將有極大作用。」

顯然,這並非後來的南線大決戰的淮海戰役,只是一個配合淮海戰役,由中原野戰軍獨立進行的另一個戰役。隨後,毛澤東又放棄了自己的設想,和陳毅、鄧小平之間有了「出淮南案」的另議。


其次提到徐蚌線的是劉伯承。這年11月3日,遠離淮海戰場,正在豫西牽制華中「剿總」之敵的劉伯承致電毛澤東與陳毅、鄧小平,提到截斷「徐蚌線」。


他基於「蔣匪重兵守徐州,其補給線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斷」的形勢分析,建議陳毅、鄧小平「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變化,陳鄧主力似應力求首先截斷徐宿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兵團,會攻徐州之形勢。」他的目的是「則不僅孫兵團可能北援,便於我在運動中給以殲擊,即邱兵團亦可能被迫南顧,減輕其東援之壓力。」也就是打援和配合粟裕在即將發起的淮海戰役中作戰。


這個判斷是在粟裕與毛澤東商量後的「淮海戰役」即「小淮海」基礎上,如果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後按原計劃向東,而不是向西,那麼劉伯承的截斷徐蚌線的設想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隨後,毛澤東根據敵情變化,也在11月5日電令陳毅、鄧小平,明確提出:第一個方案是「你們到永城後不停留繼續東進,完成對宿縣的包圍。」但他的態度不是很堅決,目的也還是打援,即「然後看情況,好打則攻殲之,如敵援甚快不好打則打援敵。」

他的另一個方案是「以一部破徐蚌路,以主力打蒙城,得手後大破宿蚌路。」這一方案也並未想到要孤立、殲滅蔣介石的徐州集團主力於江北。


因此,第一階段殲滅黃百韜兵團後,毛澤東在11月23日坦承:「在戰役發起前,我們已估計到第一階段可能消滅敵人18個師,但對隔斷徐蚌,使徐敵完全孤立這一點,那時我們尚不敢作這種估計」。 (注釋)


第三個提到截斷徐蚌線的是粟裕。


11月7日,即粟裕發起淮海戰役發起一天之後,他與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張震議論,認為不論戰局如何發展,孤立徐州,截斷徐州之敵陸上退路甚為必要。


於是,他連發三電給毛澤東和陳毅、鄧小平、譚震林、王建安,判斷淮海戰役發起後「有提前奪取徐州,使敵不能南撤可能」,認為「目前主要關鍵為能否全殲黃(百韜)兵團,同時作下一步準備」,要求譚震林、王建安率領的華野部隊按預定計劃迅即出隴海線,建議陳毅、鄧小平率領的中野部隊直出津浦路徐蚌段,截斷徐州之敵退路,「爾後,或繼續殲滅黃維兵團(可能回撤),或殲滅蚌埠之孫元良兵團(可能收縮蚌埠),或者奪徐州,當依實況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斷徐敵陸上退路甚為必要,這樣可更有利於今後之渡江作戰(注釋)」。

毛澤東於11月8日7時複電粟裕:「一、虞巳電息。估計及部署均很好(注釋)」。


陳毅、鄧小平這時已經奉毛澤東5日電,命令豫皖蘇軍區部隊從7日起開始破擊津浦鐵路宿縣南北段。他們在8日10點回復粟裕,說已經讓豫皖蘇軍區3個團去破擊宿縣南北段的鐵路了,但現在還沒有消息。電報說:「豫皖蘇三個團,原定昨虞夜開始破擊宿縣南北段,尚未得報。」同時,他們表示:「我主力即出宿縣及其東北。」


11月9日9時,粟裕再次建議陳毅、鄧小平「即令豫皖蘇軍區將徐蚌鐵道截斷,以阻延敵人南撤(注釋)」。


在粟裕的建議下,毛澤東於11月10日1時至3時接連發出3份電報,指令陳鄧集中中野4個縱隊攻取宿縣,控制徐蚌段鐵路,切斷徐敵南撤通路;指令華野以勇猛神速手段殲滅李彌兵團,切斷黃百韜兵團西撤通路。3電皆以「至要至盼」作為結語。(注釋)

陳毅、鄧小平在毛澤東的嚴令下,率領主力於11月15日攻佔戰略要點宿縣城,切斷了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繫,徐州之敵南撤通路遂被堵死,為完成南線戰略決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文史 的精彩文章:

粟裕年譜「暫缺」與毛澤東說「粟裕最會打仗」

TAG:掌上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