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為什麼很熱衷皇陵的挖掘呢?放的越久越不好?
建國以前,郭在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在當時是無出其右的。憑藉這些研究成果,他當選為國民政府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正因如此,郭沫若才會熱衷於考古發掘,因為這是他的專業之一。
首先進入著名明史專家吳晗和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視野的正是明長陵。在世時促就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修建大運河、編纂《永樂大典》的永樂帝朱棣的寢陵明長陵,是「明陵中規模最大、地面建築最完整」的「地下宮殿」,應該讓其「重見天日,開放為地下博物館」,「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也將使明長陵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名勝。」這份由吳晗起草、郭沫若修改的報告獲得了上級部門和領導的審批通過。
挖長陵前,大家一致認為最好是先試掘一個別的帝陵,比如,永陵。然而上頭的人們猶豫來去,最終做出了挖掘定陵的決定。
此次發掘,考古隊發現了一些古代的皇家喪葬禮儀。但同時也因為當時的技術手段不足,對皇陵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破壞,許多歷史文物被損毀,連萬曆皇帝的棺槨和屍體都沒有保存下來。因此,皇陵考古發掘工作被喊停。
定陵挖開後,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壞,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間灰飛煙滅,令人痛心不已。按理來說,作為這次挖掘皇陵主要的責任人,郭沫若應該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可是事實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讓人們對於他的動機深深的表示懷疑。
挖皇陵對郭來說,有三個好處。
第一,陵墓內有很多文物典籍,能滿足他作為考古學家的好奇欲。
第二,強化自己在中國考古屆第一人的地位,連皇陵都敢挖,同行誰還敢不服他?
第三,博出位,讓領到的目光轉到他身上。事實也證明,他成功了。
實際上,對郭沫若來說,他最感興趣的其實並非北京的明十三陵,而是遠在陝西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之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位皇帝合葬,且未被盜墓賊染指的皇陵,因此考古價值十分重大。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極有可能就在這乾陵之中。
郭沫若是極愛文物之人,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幸目睹蘭亭序真跡。為此,郭沫若還提出過蘭亭序是由隸書寫成,而非行書的觀點,希望能發掘乾陵一探究竟。
※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為什麼能封孫悟空為佛,卻沒讓觀音菩薩成佛?
※歷史上這三個大人物被後世嚴重誤解,背上千古罵名!真是可惜!
TAG:五千歷史長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