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維——一種高深的整合思維
01
系統與系統思維
系統為一群相互連接的實體,系統的核心為「相互連接,交互影響」,故系統是整體而非個體的簡單之和,《第五項修鍊》的作者彼得聖吉說過:「一頭大象分為兩半,你不可能得到兩頭大象」。
解決問題時,將面臨的問題當作一個系統而非一個孤立的問題,我們就用到了系統思維。系統思維的精髓就是整體及系統的觀點觀察周圍的實物,這樣就避免了對一個問題的補救從這裡到那裡的「升降式思維」和對現在一個問題的補救導致未來更大需要補救的問題的「近視思維」。也就知道了,系統思維相對的是線性思維(解決的是單一的邏輯因果關係的線性問題)。
我們對使用系統思維的願望是一致的,但似乎很少對其可操作性的定義達成一致。比如,系統思維是否與「整體思維、分析思維、動態思維」完全一樣呢?
與我們熟知的事實相違背的是,全局的、多學科方法並非系統思維方法論。將每個獨立的成果整合為一體,遠比從不同的方面獲取信息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整合方法,即使採取全局、多學科方法的過程也將會是盲人摸象。「整體思維、分析思維、動態思維」號稱三種著名的科學探究方法,雖然都各有優點,但卻沒有統一洞察整體的方法。系統思維必須把「功能、結構、過程和環境」給予一一整合。
02
系統思考的四大基礎
一書作者提到:在過去的50年里,我們的世界觀經歷了兩個方面的深刻轉變:其一,對組織的本質的理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無思想的機械系統到有目的的社會文化系統;其二,對探究問題的方法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從處理各自獨立的變數的科學-分析思維,到處理相互依賴的變數的科學與藝術-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的四大基礎如下:
03
系統的「自組織、湧現」特性
系統是整體而非個體的簡單之和,系統所展示出來的特性通常是作為一個整體所擁有的特性,而非任何一個部件所具有的特性。我們知道,「團隊協作」已成為組織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作為一個團隊,她的績效是不能通過團隊成員個體績效的了解而預測出來的。高效的團隊工作是在所有條件都滿足,像一個團隊時才表現出來的。整體大於局部之和。
我們知道,偉大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斷言,從長遠看,我們的宇宙作為一個封閉系統,有著消除所有特異性的趨勢,終極狀態是同一和隨機(混亂的簡單態),是「熵增」的過程,也就是趨於無序,塵歸塵土歸土。
一個系統要想擺脫熵增過程,就必須形成自組織、呈現湧現狀態,好在「自組織、湧現」本身就是系統的自然特性。
自組織為向著預定的秩序發展,這也是「複雜混亂」的社會文化系統本質之一。因為自組織保持著開放系統,通過外部不斷注入的能量源,並讓能量在系統中流動,並通過內部的負反饋(調節迴路)以維繫熵減的過程,不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像極了我們的騎單車,騎車人和自行車構成的系統,本身不能自我平衡,只能在運動中保持著穩定的結構。
04
推薦系統思維相關書籍
1、《系統思維-複雜商業系統的設計之道》(很多道理都特別深刻,難等可貴的是我們還讀的明白)
2、《系統思考-學習型組織必備讀本》
3、《系統之美-決策者的系統思考》
05
有關係統的故事
在系列一結束之前,我們分享兩個與系統相關的故事:
故事1:你我比想像的更強大,因為背後有系統;你我也沒想像的那麼強大,因為背後有系統--美式武器的威力及弱點
陳毅元帥在點評美式裝備時,得到的結論是弊大於利,最多也不過是利弊相互抵消。
陳毅元帥首先承認,美式裝備的好處很明顯,可以增強火力。但除此之外就都是缺點了:第一條,美式裝備結構比較複雜,戰士們不太好掌握;第二條,消耗彈藥太多;第三條,需要先進的運輸工具配合,不然彈藥就供應不上。
所以,美式裝備需要高素質的人員、時刻都能跟得上的後勤,還有機械化的運輸工具,才能發揮作用。這些美國人自己都是可以做到的,但國民黨使用美式裝備的時間短,還不能熟練地掌握,基本沒有完整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體系。所以運輸工具、彈藥,這些都要依靠美國人來提供。如果美國人一翻臉,國民黨就會被卡脖子。
故事2:認知利器--「諸法無我」也好,「般若空觀」也好,都是把整體當成了部分之和,要我們把整體看成無數個零件的因緣和合。
東晉的大軍閥桓玄問過慧遠一個問題:「人的身體是『四大』的動態聚合,不滅的靈魂暫住在身體裡邊,如果殺人,靈魂是殺不死的,殺掉肉身無非是讓『四大』換一種聚合方式。人既然殺不死,為什麼佛教還認為殺生會下地獄、受重罰呢?」
慧遠首先承認桓玄的疑問很在理,還舉了《大寶積經》裡邊「文殊按劍」的故事來幫桓玄說話。故事是這樣的:佛陀想要幫五百菩薩除去分別心,於是施展神通,秘密啟發了文殊菩薩一個念頭。文殊菩薩感應到了,突然站起來,手執利劍撲向佛陀。佛陀喝止了他,然後向大家解釋說:「只有當自己的心裡區分出別人和自我,才會為了自我去傷害別人……」五百菩薩頓時醒悟。
《大寶積經》的原文:「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是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父無母,無阿羅漢,無佛,無法,無僧,無有是逆,無作逆者……無人得罪,無罪可得。」這些道理一旦豁然開朗,五百菩薩馬上就修成了「無生法忍」,也就是理解了萬事萬物無生無滅的真諦。
慧遠提到的這個例子,說明了「說是殺生,其實無生可殺,而既然無生可殺,也就談不上地獄報應」。
但是反過來看,殺生的報應真是有的。到底怎麼有,慧遠糾結了好半天,終於講出一個道理:人的身體雖然是「四大」構成,但純粹的「四大」不會有知覺,不會有痛感,而身體既然有知覺,有痛感,又能和外物接觸,可見身體的「四大」是由靈魂所感而生成的,屬於生命體,所以殺人和砍樹才會不一樣。
根據慧遠的邏輯,如果重新整理一下語言,應該說殺人和砸碎石頭不一樣,雖然人和石頭都是「四大」的因緣和合,但前者有生命,後者沒有生命。
當邏輯推進到這一步,我們應該會很懊惱:佛教先前又是「五蘊皆空」,又是極微,各種極盡複雜的分析都是為了證明「我」只是假象,因此「別人」和「我」的分別也是假象,可一到慧遠這裡怎麼忽然回到常識了呢?
沒錯,這就是慧遠的一貫風格,把一切燒腦的哲學思辨踢到一邊,~讓佛教屈就中國人的常識(看重生死)。在《明報應論》里,慧遠的結論和「文殊按劍」的故事到底怎麼協調,慧遠根本就沒管。但他這種常識化的努力其實也有一個很高明的地方,只是他沒有講透。用今天的話說,慧遠對「人」和「四大」關係的理解有一個遠超佛陀本人和歷代高僧的地方,也超過了莊子,~那就是他模糊地認識到了「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
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量變在積累到一個臨界值的時候會釀成質變,這些道理在今天都是普通人再普通不過的常識,但古代很多第一流的智者竟然都沒有想到。
「諸法無我」也好,「般若空觀」也好,都是把整體當成了部分之和,要我們把整體看成無數個零件的因緣和合。慧遠最了不起的見地,就在於摸到了「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這個道理的邊兒。他之所以沒能深入進去,沒能真正看清這個道理,就是因為他太執著於「識神」,也就是「靈魂」這個概念了。必須承認靈魂不滅,才談得上三世因果。
當面對的問題,她複雜及混亂,影響因素眾多,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碰到的是系統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的精髓就是整體及系統的觀點觀察周圍的實物,達到「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真正的美,在於經歷了整個過程,看著各個部分走在一起,融為一體」。
本文為若凌釋授權轉載文章。尊重原創!未經原作者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TAG:風控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