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林初:漫步三蘇祠

張林初:漫步三蘇祠

遊記

漫步三蘇祠

作者:張林初

三蘇祠,原是蘇洵與蘇軾和蘇轍父子的故居,後改宅為祠,祭祀三蘇。三蘇父子居功至偉,貢獻卓著,尤其是蘇軾,才華橫溢,雄視古今,可謂空前絕後。

2017年初夏,我們在四川省峨眉山療養期間,除了遊覽峨眉山風景區和樂山大佛等附近主要旅遊景點外,還去了距療養院約一百公里的眉山。眉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的故里。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鍊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

懷著幾分企盼、幾分敬仰和幾分崇拜的心情,我們驅車前往參觀三蘇故里。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沿路青山綠水,稻田青青,荷葉田田。在青碧的田邊地頭點綴著幾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粉牆黛瓦,房前屋後,茂林修竹,蔥蘢青翠,一派川西南風光。一個多小時後,我們來到了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城西的三蘇祠。

三蘇祠,原是三蘇父子的故居,後改宅為祠,祭祀三蘇,從古到今一直是文人雅士和廣大民眾拜祭聖賢的聚集場所,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來此景仰,吟出優美的詩文;不知有多少高人雅士來此駐足,留下雋永的對聯;不知有多少中外遊客來此遊覽觀光,追尋三蘇的道德文章。如今,三蘇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博物館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來到三蘇祠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懸掛在門樑上的朱底金字匾額「三蘇祠」和門柱上的對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據說,匾額「三蘇祠」由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題寫,字體雄渾豪邁,筆力遒勁,為「中華名匾」。 對聯則由原四川省文史館副館長向楚撰文。上聯稱頌三蘇父子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下聯說三蘇祠是川西南最負盛名的文化古迹。

(上圖:三蘇祠大門)

進入大門後,迎面而來的是祠堂的前廳。在前廳的門楣上掛有「文獻一家」的橫匾,為清道光年間眉州知州洪運開書。「獻」通「賢」,意為文學先賢都集中於蘇家。門枋上有一幅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乃清雍正時四川遂寧籍武英殿大學士張鵬翮撰文。上聯的「三詞客」是指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下聯「四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這四位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有名的四家。

走過前廳,跨過高高的門檻,我們便進入莊嚴肅穆的正殿,正殿又名饗殿。殿堂內供奉著三蘇父子的彩色塑像,父親蘇洵手捋長須,居中而坐,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端坐兩旁。

(上圖:三蘇父子)

正殿中央掛著兩幅明清時期繪製的木刻像《三蘇圖》和《東坡簽展圖》。刻像因年代久遠略顯模糊,但蘇軾父子峨冠博帶、飄逸洒脫的形象依然清晰可辨,尤其是蘇軾雨笠屐鞋,氣定神閑,超然物外的神情,令人神往不已。殿內牆上還掛有一些題詩,其中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朱德委員長1963年游「三蘇祠」所題的詩句:「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語言平易、曉暢,透露出朱德委員長對三蘇的崇敬之情。

移步殿後,便是一眼宋時的蘇宅古井。它記錄著蘇氏一門的恩怨悲歡和蘇宅庭院的變遷榮光。據說,井水清澈甘美,蘇氏父子因飲了其中的水,文章才寫得如行雲流水那樣流暢、自然。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參觀三蘇祠時,曾繞著蘇宅古井走了三圈,感慨道:「我真想知道,這口井是怎樣孕育出三大文豪的。」

(上圖:蘇宅古井)

緊鄰古井,有一株盤曲出枝的老黃荊樹,相傳為蘇洵所植。黃荊樹是川蜀地區常見的一種樹木,當地民間有句俗語「黃荊條子下出好人」,指的是長輩常用黃荊條對貪玩的孩子予以懲戒。蘇洵為了讓蘇軾、蘇轍二人勤奮讀書,親手植下黃荊樹作為蘇氏家教。

看罷蘇宅古井,沿著石板路繼續前行,我們來到了啟賢堂。啟賢堂,是蘇家「家有五畝園」的中心地,也是祠堂三進四合院的第二進,原是蘇氏家族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它之所以命名為啟賢堂,有寓意承前啟後,讓有德有才的賢人濟濟一堂。堂內存放著許多蘇軾的詩文書畫,散發著淡淡的墨香,其中有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浪淘沙》《天際烏雲貼》和《惠州致參寥於詩並敘》等。

(上圖:啟賢堂)

啟賢堂後為風韻獨特的木假山堂,據說,蘇詢偶得木假山三峰,購置於家中,並撰寫《木假山記》,嘆其:「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漂沉汨沒於湍沙之間,脫泥沙而遠斧斤」之幸者。贊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著,庄栗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中峰,而巋然決無阿附意。」 「木假山」造型精緻,凸石雲洞,栩栩如生,如同天工造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木假山堂前為池,池中一方台,台上堆構石山,與堂中木假山相映成趣。池水與東西兩瑞的蓮池相通,池水上左右各設一廊橋。橋面為石條鋪就,有木欄杆。左右廊橋與前院廊相接構成一「H」形迴廊,並與來鳳軒檐口相接。

參觀了木假山堂,我們來到來鳳軒。它與連接啟賢堂的迴廊組成第三進四合院。來鳳軒,是蘇軾兄弟少年時期的寢室,也是其讀書房。蘇洵為勉勵兄弟二人勤學上進、博學多才,將它取名「來鳳軒」。嘉佑二年蘇軾兄弟二人同榜考中進士後,名震京師。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寫下了《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詩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百鳥戢羽翼,不敢言文章」的句子。

看過來鳳軒,轉向披風榭,這裡有隱於竹林中的蘇軾雕像。只見池畔石上,蘇軾頭帶學士帽,斜倚散坐,胸前美髯似在隨風飄逸,雙目炯炯閃爍出睿智,神情悠遠而略帶沉思。導遊讓我們注意他的右手,右手隨意地置於膝,再細看卻有點不成比例的大。導遊說,這是雕刻者有意之為,以蘇軾的大手來突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大手筆」,想想他作為豪放派鼻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開篇,再想想他在被貶官的黃州、惠州、儋州寫下的超越苦難曠達樂觀的詩文,毫無疑問稱得上大手筆。

(上圖:蘇軾雕像)

漫步在三蘇祠,整個祠堂雖不大,建築不少,但屋宇典雅,樸實而不張揚,給人以清幽閑雅的書卷氣息。啟賢堂、來鳳軒、抱月亭、百坡亭、雲嶼樓、瑞蓮亭、披風榭等,鑲嵌在山水古木竹石間,不但不感到壅塞,反倒顯得古意盎然。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曲徑亭榭,花草扶疏,小橋頻架,堂館亭榭,錯落有致,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之稱,樓台亭榭古樸典雅,匾額對聯詞意雋永,真可謂「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徜徉於三蘇祠庭院,是一種美的享受。獨特的環境氛圍,不得不讓人遐想連篇。朦朧中,好像看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在曲徑通幽的亭台樓榭中緩緩而行,又好似父子三人在水岸邊吟詩作賦…… 據導遊說,有多部電影、電視劇把三蘇祠作為外景地,電視劇《紅樓夢》有許多場景就在此拍攝,黛玉葬花即是在祠內的桃花園中,賈母壽宴則是在木假山堂內拍攝的。

我們在驚嘆於三蘇祠古典園林建築的同時,更驚嘆於是蘇氏父子的文學成就,內容豐富,揮灑自如,「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尤其是蘇軾,融儒、釋、道為一體,在詩、詞、文、書法和繪畫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全能作家。

蘇軾的詩,稱為「蘇詩」,清新自然,信手拈來,亦莊亦諧,大巧若拙,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詩,頗具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又有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富於人民性。

蘇軾的詞,稱為「蘇詞」,開創了豪放詞派的先河,在內容、題材、風格、意境,以及形式格律等方面,都達到了新高峰,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蘇軾的文,體裁多樣,語言平易,說理透闢,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氣勢雄渾。他創造的新一代文賦,開了明清小品文的先河。蘇軾為唐宋古文革新的旗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書法,史稱「蘇字」, 擅長寫行書、楷書,崇尚自然成趣,爛漫天真,開創了「尚意」書風,雄居宋代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三蘇祠內有蘇軾17歲時書寫的「連鰲山」三個大字,我們從中可以領略到他少年時的飛揚風采。

(上圖:蘇軾書法選)

蘇軾的繪畫, 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蘇軾不但精通文、詩、詞、書法、繪畫,而且還在水利、醫學、農業、軍事、音樂、烹飪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蘇軾以其多才多藝的智慧和無比的創造力,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曠世無比的多面手。

更值得一提的是,蘇軾從小「奮勵有當世志」,具有強烈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政治上既反對王安石的「激進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的「盡廢新潮」,處於新舊兩黨的夾擊中。因此,蘇軾的仕途,一生坎坷,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幾乎與禍患相始終。得意時是譽滿京師的新科進士,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紱銀章的帝王之師;失意是柏台森森的獄中死囚,躬耕東坡的陋邦遷客,啖芋飲水的南荒浪人。榮辱、禍福、窮達、得失之間反差的巨大和鮮明,使他嚼盡了種種人生況味。希望和失望、亢奮和凄涼、軒冕榮華和踽踽獨處,交替更迭,如環無端,不知所終。得失、榮辱、升沉、起伏,在蘇軾眼中,皆如浮塵,皆如流雲。蘇軾以獨立的人格追求,達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千百年來讓世人傾倒。

(上圖:蘇軾繪畫選)

蘇軾的弟弟蘇轍,是幾乎與哥哥齊名的文豪。他的一生經常受到兄長的牽連,卻無怨無悔,因為他知道哥哥所做的一切,所說的一切都沒有錯。他用沉默的性情堅定地支持哥哥。蘇軾因「烏台詩案」,皇帝準備殺他的頭,蘇轍聽到消息後,甘願不要自己的官職,以證明兄長的清白。蘇軾死後,蘇轍也不再為官,隱居鄉間,伴隨哥哥。「但願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

父親蘇洵,雖大器晚成,但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特別是《送石昌言使北引》,表達了他不辱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蘇父子居功至偉,貢獻卓著,尤其是蘇軾,才華橫溢,雄視古今,可謂空前絕後。「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萬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這是清代光緒年間雲南狀元楊慶遠題寫的一副長聯。長聯高度讚揚了蘇氏父子於宦海沉浮,風雨坎坷之中,仍自持氣節,志高格清,其人品之崇高,文風之縱逸,如江河浩蕩,日月霽光。這是古人對三蘇父子的讚譽,也是歷史對三蘇父子的評價。

走出三蘇祠,回望門楣上的匾額「三蘇祠」,感慨萬千。三蘇父子,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古老文化的內涵和底蘊。三蘇父子,永遠值得我們後人尊敬、懷念、學習。

編者按

曲新同

三蘇父子空前絕後是文章,一代風流人間磨難傲風骨。在蘇洵、蘇軾、蘇轍這父子三人之中,大蘇蘇軾應該是不僅代表了父子三人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唐宋八大家裡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我們古代文化史上的高峰壁立千仞,詩書文風采俱賢者風起雲湧,蘇軾正是文化成就佼佼者的翹楚,其一生仕途坎坷、大起大落,既是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赤紱銀章的帝王之師;又柏台森森的獄中死囚,躬耕東坡的陋邦遷客,啖芋飲水的南荒浪人,要說這一切經歷都是為塑造一代風流,倒不如看作天必若欲降大任於斯人也;蘇軾開創了詩書畫在歷史上的新風潮,讓唐宋文章風骨在這裡獨具一格樹立至高峰巔,後人高山仰止無愧我中華文章。在三蘇祠里正好懷念古今,發千古之感慨正當華年茂節,茂林修竹,曲徑通幽,井水潺湲,好風流暢,好一派徜徉風度,抒不盡風流豪邁,峨眉人才輩出還看當今。推薦閱讀。編輯:曲新同

張林初

作者簡介

張林初 1941年出生於上海,196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文學院,曾任中國駐法國和阿爾及利亞大使館武官處秘書、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陸軍武官、中國駐義大利大使館陸海空三軍武官、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研究員,現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國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外國問題研究會理事、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軍事外交工作和國際安全和軍事問題研究。曾在《解放軍報》、《環球時報》、《國際戰略研究》、《外國問題研究》、《環球財經》、《和平與發展》、《地緣與能源》、《世界知識博覽》、《世界文化》、《世界文學》、《中國地名》等報刊上發表過幾百篇時政論文和文學作品。

主要著作:《懷念父親母親》,《永遠的記憶》,《歲月的痕迹》,《走向2000年的歐洲》(合著),《列國志——象牙海岸》,《世界各國知識叢書》之比利時、阿爾及利亞、南非等18國,《萬國博覽》之葡萄牙、摩納哥等4國。主要譯作:《阿爾及利亞總統胡阿里·布邁丁傳》(合譯),《法國核力量發展史》,《21世紀戰爭》等。

空白

浩瀚銀河,歡悅匯聚,

每個人都是一顆璀璨的星。

寫作、閱讀、樂活、創造、交友、尋夢

……共同譜寫你我的光芒。」

輸入

最好的讚賞

是您的悅讀時間

歡迎投稿

圖文編輯 | 康蕾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銀河悅讀 的精彩文章:

魚石散人:雪落蒼茫
老房子:沙灘是肆無忌憚的郵局

TAG:銀河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