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將之花—孫武

名將之花—孫武

引子

《孫子兵法》是中國之瑰寶,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運用于軍事、文學、哲學等廣泛學科領域,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足見其影響之深遠,成為世界兵學之典範,這部偉大著作的作者名字叫孫武。

1.少年孫武

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縣)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45年,孫武的是貴族後裔,他的祖上可以追溯至陳國,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媯(gui)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媯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稱為陳國,後來陳國發生多次宮廷內亂,孫武的先人陳完投奔齊國,作為一個「工正(管理製造業)」效力於齊桓公,後因表現出色被賜姓田,其後田氏家族日益興旺,至田(孫)書,孫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田(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字起宗,在景公朝中為卿。田無宇、田(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孫武出生在這樣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里,孫武的祖父孫書希望剛出生的孫子繼承武業,報效國家,取名為「武」,能止戈方為武,字長卿。

孫武從小希望讀書,特別喜歡軍事,正合祖父與父親心意,孩子感興趣,作為大人非常高興,下朝有時間就給孫武講故事,特別是打戰的故事,其實我們長在紅旗下的這代,也是非常喜歡聽祖輩講打戰的故事,有事沒事就找一群小夥伴搞演習。

齊國人尚武,約在夏商之際,或更早一些,齊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著「弓」組成的象形字,神話傳說中,東夷的英雄是羿,就是那個射掉了八個太陽的后羿。加上周文王在封齊地給姜子牙時,賦予齊國征伐其他各國的權利,齊國尚武成風,國民都以勇武為榮,其中。「射」和「御」,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齊人向來以「射」術和「御」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天賦異稟的孫武自然不甘人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夢想成為像他的祖父孫書、叔父田穰苴(rang ju)一樣,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

此時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夏,齊國新舊勢力之間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武裝鬥爭,田氏聯合鮑氏,打敗了欒氏、高氏為代表的舊貴族勢力,史稱齊國「四姓之亂」,在此之後,孫武為了避開複雜險惡的環境和某些不為所知的內部原因離開了齊國,到南方新興的吳國居住,這一住就是一生,因此某些歷史著作裡面也把孫武稱為「吳人」,據《左轉》與《史記》推測,孫武入吳年代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即在孫武18歲左右),從此孫武波瀾壯闊的一生將在吳國展開。

孫武到吳國後,住在吳都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附近,姑蘇是吳國的首都,機會多,大隱於市,孫武便是大隱,一方面潛心研究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著作《孫子兵法》雛形,此時還未用於實戰,但年紀輕輕的孫武能有如此之高的軍事理論深度,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只能把他稱之為奇才。

另一方面,他主動結交朋友,其中一位叫伍子胥,正是此人為孫武打開了事業的大門,後來孫武被伍子胥推薦給吳王,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父兄被殺,此仇焉能不報,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相見恨晚,結為密友。

闔閭(he lv),吳國公子光,通過政變即位後,勵精圖治,決心使吳國擺脫長期以來受楚國欺凌的處境,成為一個與中原各國平等的強國,闔閭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體恤民情,嚴以律己,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大得民心,為以後的征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大王愛才,孫武大才,焉有不用之理,吳王闔閭看完孫武所著兵法後非常讚賞,但闔閭還是決定考驗孫武,雖有大才,試一試才更有說服力。

吳王給了孫武兩隊各九十名宮女讓其訓練,兩隊隊長都是吳王的愛妃,訓練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貴為妃子,唯大王之令是聽,其他人對她們是沒辦法的,經過幾次訓練後,兩隊宮女仍嬉笑不聽孫武軍令,宮女們散漫慣了,覺得無非又是大王的一場遊戲而已,三令五申(此成語便出自於此)後,孫武下令斬殺兩隊隊長,吳王傳話給孫武說:「兩個妃子是我最愛的妃子,如果殺了她們,我連吃飯都沒興趣了,」孫武不從,殺了兩個妃子(夠膽),既然大王把他們歸我管我就要管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於此,此後水到渠成,兩隊被孫武訓練服服帖帖,雖然吳王被殺了兩個愛妃而憤怒,一想到江山大業,也就只有長嘆一聲。

從此孫武成為武將,為吳王訓練軍隊,制定國家征討大計。

2.西破彊楚

公元前512年,在攻佔舒(今安徽舒城)後,吳王組織大規模軍隊準備乏楚,但孫武認為楚國的實力很強大,最主要的是吳國在連年征戰後需要長時間的休整,如果伍子胥同意出戰,吳王很大可能發動戰爭,雖然伍子胥跟楚國讎深似海,但通過分析,他也認為現在時間還不成熟,待時機成熟,一劍封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不要十年,伍子胥先生再等六年便可報仇。

楚國實力強大,以我疲憊之師攻打實力強大的楚軍必敗,但自己閑著也不能讓敵軍閑著,孫武建議,將全國吳軍分為三部分,輪番襲擾楚國邊境,類似於我黨早年的游擊戰,目的在於拖累拖疲敵軍,一襲擾就是六年,楚軍被整的疲憊不堪,最主要的是由於常年被襲擾,造成楚軍一個假象,吳軍是不會真進攻的,就算要進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久而久之,戰備肯定鬆懈,吳軍等待的就是這個機會。

不久,另外一個導火索出現了,楚軍進攻蔡、唐兩個小國,兩國抵擋不住,向吳國求援,而吳國此時已佔領淮河上游的戰略要地州來(今安徽鳳台)、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控制了屏蔽楚國東境的居巢(今安徽六安東北),蔡、唐兩國與楚國接壤,楚國經過多年的吞併,國土面積已經很大(主要以兩湖為中心,包括江西、四川、安徽一部分),如與蔡、唐兩國結盟,用它們作掩護,吳軍便可從淮西平原西進,藉助大別山的蔭蔽,迂迴攻入楚國防禦薄弱的東北部,這正是吳國等待的機會,吳國答應了蔡、唐的請求,出兵進攻楚國。

公元前506年,蓄謀已久的吳王闔閭親自帶兵伐楚,任命孫武為主將,伍子胥為副將,率領主力兵力三萬餘人出征,很多人可能會問,三萬人怎麼能算主力,而且三萬餘人也不夠用啊,其實在春秋時期,由於周天子的餘威,諸侯各國還是比較相安無事的,諸侯國擁有的兵力不多,到了戰國時期,經過連年大國吃小國戰爭,戰國七雄兵力急劇增加,大規模大兵團作戰才成為可能。

況且兵不在多在於精,最主要的是要有御兵之將,此人便是孫武,君臣一心,也是其力斷金,上下同欲者勝。

吳王的主力沿淮河逆流而上,從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登陸,迅速通過大別山和桐柏山之間的三個隘口大隧(武陽關,今河南信陽南)、直轅(九里關,今河南信陽南)和冥阨(平靖關,今河南信陽西南),進抵漢水岸邊,與楚軍隔河而陣,兩軍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展開了決戰,戰鬥結果,楚軍慘敗,吳軍乘勝追擊,又五戰五捷,攻佔楚國都城郢(ying)(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城南),算是給伍子胥先生間接報了仇。

此戰是孫武軍事理論的一次偉大實踐,戰役改變了春秋時期群雄的戰略格局,楚國實力大減,為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基礎,為爭霸中原創造了有利條件,孫武功不可沒。

此戰之後,孫武名揚天下,向北繼續對齊作戰,重創齊軍,向南征服越人,悟出許多戰略戰術思想,諸如「兵者詭道」、「上兵伐謀」、「避實就虛」、「因敵制勝」等,在戰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證,理論結合實踐,進一步完善了孫武的軍事思想。

3.春秋霸主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交戰,闔閭重傷而亡,夫差即位,在孫武與伍子胥的幫助下,繼續南征北討,聲名遠播,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等諸侯王在黃池(今河南封丘南)會盟,吳國取代晉國成為了新的霸主,吳國至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在孫武與伍子胥匡扶下達到極盛,此後夫差越發狂妄,直至成為亡國之君,可悲可嘆,盛極必衰在吳國得到驗證。

吳國與越國是長江下游沿海的兩個相鄰的國家,越國的國土面積比吳國大,但越過的軍事實力卻比不上吳國,因為吳國有孫武,公元前494年,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大敗吳軍,吳王闔閭重傷而亡,年輕的夫差繼承吳王之位,發誓滅越國,三年後,吳王率軍攻至越都會稽,後因越國文種買通吳國大臣伯嚭(pi)與吳王周旋,縱使伍子胥一直反對,但吳王認為越國已經不堪一擊,於是退兵,當然,越王勾踐與范蠡作為奴隸為夫差服務,此後便有了卧薪嘗膽的故事,吳王可以放過勾踐,但勾踐卻不會對吳王客氣,二十年後,公元前473年,還是同樣的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卻是不同的故事結局,勾踐滅吳,吳國版圖併入越國,一念之仁導致國滅,可悲可嘆!

4.驚世巨作

從公元前前512年被吳王闔閭任命為將,到前482年的黃池會盟,孫武為吳國效力了30年,為吳國的強盛和稱霸中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更為重要的是,這三十年的戎馬生涯,南征北伐使得孫武著成了名傳千古的《孫子兵法》,成為中華民族軍事史,乃至世界軍事史可以說最偉大的獨一無二的瑰寶,這部書不僅僅是部軍事巨作,更是被廣泛運用於文學、哲學、科學、商業等領域,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孫武,這個不世出之軍事奇才,成為春秋時期三子(孔子、老子、孫子)之一,幾千年來,甚至在更遠的將來,都將永遠的被後人頂禮膜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燎財智 的精彩文章:

TAG:星燎財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