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的說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

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的說法,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


每晚八點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歷史奇談







相傳范蠡輔佐勾踐,終使「吳為血沼」,功成之後,急流勇退,掛冠潛行,載西施泛遊五湖,所謂五湖,也就是太湖。這個歷史傳說自然是家喻戶曉。




傳說中的范蠡和西施,是先在太湖黿(yuán)頭渚落腳,然後轉移到宜興定居。所以陶朱公和西施輕舟游五湖的傳說,跟無錫和宜興兩地的淵源最深。宜興的鼎山和蜀山之間有個「蠡墅」,據縣誌記載說是因范蠡「嘗居於此」而得名。它的近旁,還有「西施盪」和「施盪橋」,傳說是西施曾經遊盪之處。宜興城東有一條三十餘里的運河,據說也是范蠡領導開鑿的,所以稱為「蠡河」。傳說范蠡到宜興後畢生儘力於制陶事業,並因而致富,遂將自己的姓氏也改為「陶」,稱為「陶朱公」。宜興的陶瓷工人,一直把范蠡當作制陶業的創始人,奉為祖師爺,把他的塑像供奉在廟宇里,尊為「造缸先師」、「致富先師」等等。每逢九月初九重陽節,還舉行盛會來紀念他。







實際上民間文藝範疇的許多歷史傳說,跟真實的歷史之間,是有很大距離的。范蠡後來別稱陶朱公,並不是由於在宜興制陶致富。更不可能是與西施定居在陶都宜興,而且經常共同出沒於太湖之上。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平吳之後,范蠡就立即「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返。」他「浮海出齊」,當時的齊國大部分都屬現在的山東。浮海即航海,並不是游太湖。范蠡從海上飄然遠航到齊國之後,念念不忘故國政治生活中的險象,特地寫信託人送給大夫文種,勸他也要趕快尋機解脫,信中有這樣的警句:「飛鳥盡,良虧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接信後,謹如所教,趕緊裝病不上班,但為時已晚,勾踐開始下手逼迫他自盡了。大夫文種是個文官,「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可見范蠡如果不是見機而作跑得快,可能還要死在文種之前呢。而吳國既亡,太湖地區也就屬越,近在卧榻之旁,勾踐探手可求,是不會容範蠡逍遙自在地在太湖攜美定居的。




(圖)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至於說范蠡由於在宜興創建陶業,作了「造缸先師」,才被稱作陶朱公,這與事實相去更遠。中國的制陶工藝確鑿可考的是創始於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有的專家學者甚至認為宜興鼎蜀鎮窯場是世界炻器的發源地。而范蠡在吳亡後乘舟出走,距今不過2400多年,如果說他是「造缸先師」,那未免就把真正陶業工人的創造性勞動大大貶低了。




所以,陶朱公的「陶」,牽扯不上陶瓷的陶。《勾踐世家》中說:「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閑行以去,止於陶。」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又說「范蠡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候四通,貨物所交易也。」可見陶朱公之陶,是地名。而《史記》里反覆說到的「陶為天下之中」,這在東周列國時期,「天下之中」自然也是指山東定陶,而不會是江南產陶的宜興。




那麼,西施最後的歸宿在哪裡呢?




吳亡後,范蠡不可能在「長頸鳥喙」 的勾踐身旁安居度日,所以他只好到齊國化名經商去了。那麼西施呢?



歷代一些文學家和文藝家,把美女西施說得天花亂墜。尤其是她的歸宿,很多作品裡都說成是被范蠡用扁舟載去,雙雙邀游五湖,真是充滿了浪漫色彩。其實,浣紗出身的弱女子西施,不過是政治鬥爭中的一具犧牲品,一個可憐的美女,是一個冤沉水底的悲劇人物。但是,也可以說,她是一個勇於犧牲自我的愛國者。







西施出身貧窮,經過越國一番精心培訓之後,把她作為一個重要核武器獻給了越國的敵人吳王夫差。那時吳國十分強盛,越國是個剛戰敗的孱弱國家。西施在吳王夫差身邊,因美麗備受寵愛,連重臣伍子胥都奈何她不得。按理說,當時一個貧窮女子所嚮往的富貴榮華,她都已經「至於此極」。如果她僅僅貪圖個人的享受,至少就應該力求保持現狀才好,還可以把她的父母親友統統接到吳宮,以免後顧之憂。但她沒有這樣做,卻利用這種地位,在政治上與越國君臣密切配合,對吳國展開掏心戰術,為自己在吳宮的這種優越地位自掘墳墓,終於迫使吳國政權徹底傾覆。至於吳越之爭中雙方的是非善惡問題,我們置之勿論,但僅就助越亡吳這一點來說,西施難道不是用她的青春美貌作犧牲,為故國朝野作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嗎?吳國終於亡了,吳國的統治階級或許有理由把西施碎屍萬段,但是,把她作為武器安插到吳國來的越國君臣呢?為她勝利完成了既定任務應該如何評價呢?




事實上,吳亡之後,內心虛弱的越國的統治者,卻又把西施看作是「紅顏禍水」,認為留下來對他們也不利,於是把她沉到江中淹死了。這情形,正如范蠡在給文種的信中,對越王勾踐所作的分析一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她的死,當時的范蠡是否也是勾踐身邊的決策者之一不得而知,范蠡是在西施被「沉於江」之前還是之後浮海出走的,因為手頭缺乏這方面的史料,不敢妄議。




墨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他的治學態度是相當嚴謹的。他比范蠡、西施雖然年輕了許多,但他是生於吳亡之前,所以和范蠡、西施基本上是同時代人。據《墨子》記載說,西施是因為長的美,在吳王以後終於被丟下水去淹死了。(「西施之沉,極美也。」)這個記載應該比後來的一切稗官野史或民間傳說更為可信,更為權威。其後,《吳越春秋》和明朝人楊慎的有關文章,也都記載著吳亡之後,西施就被丟到江里,「以報子胥之忠」 云云。西施在歷史真實中的悲劇結束,看來是無可懷疑的了。






徐蘊生在一首五言絕句中說:「國破心己碎,家亡豈惜身,吳宮獻歌舞,不是為偷生。」這是對西施被拋棄江中的輓歌了!




作者:

趙汗青,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路,為影視劇作品《西施秘史》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史記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夫妻愛情保鮮的最佳秘訣!
唐太宗為何謀殺自己的親妹妹?其實是一場「借屍還魂」的好戲

TAG:魚羊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