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很多人說陳凱歌、張藝謀不行了,但你不知道他們有多孤獨

很多人說陳凱歌、張藝謀不行了,但你不知道他們有多孤獨





陳凱歌最近上綜藝節目了。當我們看到他對每個嘉賓都給出八面玲瓏的好評時,多少會有一些失望。很多人認為金錢腐蝕了天才,或者反過來說,「陳凱歌們」被財富或資本打趴下了。




第五代導演,進入二十世紀以後,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似乎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陳凱歌的電影作品大多褒貶不一,每部作品上映時,總有人提起他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張藝謀去鼓搗開幕式了,最近平昌冬奧會閉幕式結尾的「北京8分鐘」,也是他的作品。連他的近作《長城》,也要拍得像運動會一樣。




很多人懷念他們的90年代。那時候的確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在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如《霸王別姬》《活著》里,我們能看出那種非常強韌的精神力量。但是,那個黃金時代太短了。




————————


 


凌志軍在《變化》一書里如此描述1992年的氣氛:當時《粵港信息日報》在試探「改革無禁區」,《中國經濟時報》建議「讓思想衝破牢籠」。




這年9月,張藝謀憑《秋菊打官司》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鞏俐獲得了「沃爾皮杯」最佳女演員獎。民間有個說法:1992年是「張藝謀年」。






《秋菊打官司》讓張藝謀和鞏俐揚名國際。






張藝謀設法讓《秋菊打官司》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並小心翼翼地形容它「是一部輕鬆、溫馨的影片」,沒有《紅高粱》的悲壯、《菊豆》的陰冷和《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慘烈。




後兩部電影早就拍好了,卻不能公映,如今他借著《秋菊打官司》獲獎的契機,把它們拿到長城飯店去首映。「我是拍電影的,即使天塌下來,還得拍電影。」他這樣說。


 


 


那個黃金時代太短了

 ————————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里也提到了這部電影:





棉紡工人出身、早已名聲遐邇的張藝謀導演了一部名叫《秋菊打官司》的電影,它獲得了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金獅獎。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是,一個叫王慶來的農民為了自家的承包地與村長發生爭執,被村長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王整日躺在床上幹不了活,他的妻子秋菊挺著懷孕的大肚子一次又一次地外出告狀。




放在15年前,這是一個很讓人難以理解的故事,而在這一年,它卻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在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是非觀念日漸模糊的商業社會,人們突然懷念起秋菊那種認死理的性格,『討個說法』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流行詞。






鞏俐飾演的秋菊非常倔強。




吳曉波感嘆道:「這真是一個矛盾重重的年代。人們常常困頓於眼前,而對未來充滿期望。」無論是凌志軍還是吳曉波,都將張藝謀的電影看作90年代一個特別的社會現象,甚至經濟現象。




陳凱歌此前拍攝的《孩子王》(1987)與《邊走邊唱》(1991)更是一個經濟現象——因為根本沒有什麼票房。




至今,很多人仍然認為金錢腐蝕了天才,或者反過來說,張藝謀和陳凱歌被財富或資本打趴下了。




但資本並不那麼簡單。一次談話中,作家阿城淡淡地說,商品是很好的東西,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假冒偽劣的不是商品。






陳凱歌作品《孩子王》(1987).




對觀眾來講,錢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導演會不會拍。




張藝謀就讀北京電影學院時的老師周傳基多年前接受《新周刊》採訪時說:





大片是工業生產。在中國的影片生產體制中誰管光?連這個最基礎、最關鍵的問題都沒有解決。




攝影師不管光,那要他來幹什麼?中國沒有一個合格的製片人。




懂得經濟學嗎?懂得電影製作嗎?懂得市場營銷嗎?靠吹?




還有拍大片,一個錄音師行嗎?什麼都不配套,只是串列的製片人想發橫財,能拍成什麼樣的大片?




雖然票房不錯,但都是靠坑蒙拐騙得來的。」






周傳基先生(1925-2017)。





從這樣的維度去理解張藝謀和陳凱歌也許更有效。他們拍過一些不好的電影,這不假。但誰也不能否認,90年代的確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電影甚至可能是整個國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生產中最好的部分。




新世紀來臨,互聯網填平了信息鴻溝,有些曾經高貴神秘的事物暴露了淺薄的本質。但電影沒有。




《活著》在網上有彈幕版本,日漫美劇哺育的新一代小朋友,向這部拍攝於他們出生前的電影踴躍獻出膝蓋。他們真能看懂並體會所有細節的韻味與言外之意。






《活著》在豆瓣電影Top250中排名33。





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呢?他們抗議該片沒有進入IMDB前250名(進榜的兩部華語電影是《無間道》和《葉問》)。他們的父母對中國電影的期望也許是獲獎並贏得票房,而他們的想法霸道得也許有點過分:全世界都必須喜歡《霸王別姬》。




但是,那個黃金時代太短了,短得讓回憶者驚愕莫名。




與張藝謀、陳凱歌都有過合作的編劇蘆葦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拍《霸王別姬》和《活著》的時候我比較高興,覺得我們終於起步了。可沒想到,那就是我們的終點。」


 


《霸王別姬》在豆瓣電影Top250中排名2。


 




陳凱歌屬氣宗,張藝謀屬劍宗


 ————————




賈樟柯2015年上《鏘鏘三人行》時談到電影與「經濟」「工業」不可分。但我們幾十年來聽到最多的是將電影與「天才」「良心」聯繫起來,原因就是陳凱歌與張藝謀兩人橫空出世的一系列電影徹底征服了觀眾。




80年代的《一個和八個》與《黃土地》在電影專業人士群引起轟動:從未見過如此構圖、用光和造型。它們的反叛精神也引起普通觀眾的好奇。




《紅高粱》在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一炮走紅,反響極其強烈。當時柏林自由電台發表影評說:「拍攝《末代皇帝》的貝托魯齊也要向張藝謀請教。」






《紅高粱》劇照。




國內常見的評價(包括一些知識分子的聲音)認為,外國人從中國電影中看到中國落後的畫面,很開心,所以給了獎。




這個說法現在看來荒誕不經,卻事出有因:當時的讀者看不到外電,也無從了解國外電影獎的歷史,他們依據的其實是1974年《人民日報》發表的批判安東尼奧尼的文章《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




同樣是義大利導演,同樣的中國題材,簡直沒法不聯繫到一起。




現在看來,90年代仍然是不可思議的。蘆葦猜測:「可能因為我們從那個時代過來,所以心理比較堅強。為什麼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裡力量比較強大?比如在《霸王別姬》《活著》裡面,我們都能看出那種非常強韌的精神力量。」






《活著》劇照。




「強韌的精神力量」尤其適用於陳凱歌。




在他的自傳《我的青春回憶錄》里,我們能讀到大量精彩的沉思與描寫,文風磅礴浩蕩,有些句式與魯迅類似。




有人說陳凱歌充滿了「精英意識」,其實不妨直接說是「東方聖人意識」。




他符合孟子所說的「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個「氣」是什麼呢?「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要害是,如果沒有了「義」與「道」,「氣」就散了。




陳凱歌夫人陳紅在《大道無極》一書里提到他們在全世界尋找特效公司,放棄了硬體世界一流的法國公司,因為:「《無極》是東方魔幻題材的影片,陳凱歌具有那樣深刻的東方文化底蘊,法國人理解得了嗎?」




有一個段子說,《孩子王》里一把砍刀放到桌子上的特寫鏡頭,陳凱歌在導演分鏡頭本上寫了整整一頁紙的內涵闡述。拍《黃土地》時,陳凱歌給扮演翠巧的薛白說戲:「你肩上擔的那不是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陳凱歌作品《黃土地》劇照。




張藝謀則不然。他對自己的攝影有信心,攝影之外,則很小心:「不管是做電影,還是做實景演出,我都是在學習。在很多人看來,我這個外行幹了很多不是本專業的事情,還樂此不疲。我不怕別人說我不務正業,我唯一擔心的就是做不好。」




如果沿用金庸小說的說法來看中國電影的90年代,陳凱歌與張藝謀無疑分別是《笑傲江湖》里氣宗與劍宗的大宗師。一個元氣淋漓,如山呼海嘯;一個招式迭出,如繁花落雨。其他導演都可以分別歸入這兩派,當然,也不乏腳踩兩隻船的——姜文就是這樣的高手。




在這個年代,除了耀眼的天才,一切都很自然:有好電影就有好票房。嘗試,失敗,再回頭。陳凱歌與張藝謀都拍了所謂城市片——《風月》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也都放棄了。但張藝謀的戰略似乎是小步快跑,糾錯轉向;陳凱歌的步子更大,掉頭艱難。






張藝謀作品《英雄》劇照。






沒人和他們「攢戲」了

 


————————




80年代,在《一個和八個》與《黃土地》劇組裡,會聚了中國最優秀的電影人。




他們拍戲的方法與前輩不同,「攢戲」的辦法就是聚在一起聊,其實就是頭腦風暴,長久的頭腦風暴。




我們可能無法想像一個天才如何工作,但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一幫天才,包括陳凱歌、張藝謀、蘆葦、顧長衛、吳天明、田壯壯等人在一起激情飛揚、指點江山的混亂場面。




演員姜文就是在《紅高粱》劇組的「攢戲」中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個導演。




據說張藝謀的「長聊」可以長達八個小時,直到所有人昏睡過去。蘆葦回憶他們的90年代:「我們以前拍《活著》的時候,沒日沒夜地說戲,而鞏俐躺在旁邊的長椅上昏睡不止。那時他們還是恩愛情侶。」






鞏俐、莫言、姜文和張藝謀在《紅高粱》片場。




漢學家列文森在其名著《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里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中國的統治者與文人基本上是「業餘愛好者」,所謂文人畫並不專業,治理一個地方也不專業。他認為這種不專業可能來自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




太專業、過於注重具體事務,就有點「器」了。余英時對此有反駁,他認為地方治理者身邊往往有專業人員(如師爺)輔助。





有東方聖人之風的陳凱歌,當然就是真正的君子了。他不會去想具體的事情怎麼做,但他的「氣」強,如《霸王別姬》,架構宏大,隱喻層層疊疊。我們普通觀眾揪著一顆心,戰戰兢兢地觀看這部既殘酷、迷亂又迷人的大戲。




但我們要看過幾遍,經由學者戴錦華指點,才能明白程蝶衣經過學者三次「閹割」:被母親切去胼指、被段小樓用煙袋搗得滿嘴鮮血、被張公公強暴,在此之後,心悅誠服甚至欣然迷狂地認同自己的「女嬌娘」身份。




這個隱秘的結構充滿了強力暗示。陳凱歌自傳里有一段回憶文字:「我曾親眼看見一個年紀不過十五六歲的女孩子,將手指伸進一個『剝削階級』婦女的嘴中用力撕扯,因對方拒絕呻吟,反倒使她陷於歇斯底里的狂怒狀態,手上沾滿了受害人的鮮血。」《霸王別姬》的靈感可能源於這裡。






《霸王別姬》劇照。




1998年,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同樣充滿了他貫注其中的「氣」與「張力」,但這次票房的慘敗,可能讓他對觀眾失去了最後的信賴。




整個90年代,張藝謀的傑作與靈感令人驚訝地綿延不絕。他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得到了全球頂尖影評人的盛讚:羅傑·伊伯特在《在黑暗中醒來》一書里說,此片單從情節上看已足夠迷人了;他還稱讚張藝謀大膽使用好萊塢已無人使用的「特藝色彩三色拍攝工藝」以及居高臨下的主鏡頭運用方式。




之後,令人神往的「攢戲」也許還在進行。在去年出版的周曉楓的《宿命:孤獨張藝謀》里,我們能讀到,年過六旬的張藝謀仍然四處找人聊戲,但他的對手與當年的夥伴相比,已經越來越容易犯困了。就這一點來說,張藝謀真的是孤獨的。雖然他已經是非常專業的多面手,堪稱大「器」晚成——他甚至會導義大利歌劇,還會策劃奧運會開幕式。




陳凱歌雖然仍有一腔文化,但同樣缺乏可以「攢戲」的專業搭檔,他又如何像當年一樣以「氣」馭戲?他有過最好的作品,也有過很好的票房。此外,我們還能說什麼呢?面對《霸王別姬》的導演,我們不能無禮。







小 新 推 薦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40歲的中年男人,已經喪失喜歡一個人的權利了嗎?





聽民謠會流淚,也許是因為你還年輕吧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本文作者 | 曾園  排版 | 渣渣明





新周刊,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


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夫妻之間的關係,是世上最親近的,也是最遙遠的
春節自救殺手鐧,就是帶爸媽去旅遊!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