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刻】第175期:沈謙益-疾病之來源去路的現階段思考(上)
講者簡介
沈謙益,民間中醫崑崙派傳人,又得到多位民間中醫華佗派前輩的指點。臨床上以三元色脈統御識證、遣葯、用針,靈活運用簡易、變易、不易之古法,以精簡的中醫治療方法從事臨床多年。
中醫家推薦
中醫的病、證等概念是完全建立在理法方葯之上的,但可惜的是,公諸於世的醫籍大多講的是醫理、本草,方有流傳,內核不載,法無明傳,金針暗度。本文沈謙益老師將闡釋乾坤一體、方圓合一之「方」與從容、規範之「法」,以道門三十三天演無極太乙太極之說,究人身之病以氣脈關竅陰陽之兩端,望有緣同道循此深入,細思其理以探病源。
■溫馨提示:本文約9124字,閱讀大概需15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講稿實錄 ▽
中醫疾病的概念——疾、病、患、恙
將疾病的概念和來龍去脈捋清楚,有助於幫助臨床認識疾病,解決病人之疾苦。在中國的古典籍里,有許多與疾病相關的詞,含義各有區別,不盡相同。
《說文》里談到「病」就是「疾」,但在中醫書籍里又要強調這兩個字的區別。疾,是由外面的一些因素侵犯了人體而出現的不適;病,則是由人體內部因素影響而發生的狀況。古文里疾病常常是合用,或單用一字來回涵蓋,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疾和病的立意還是有區別的。
疾和病常常還和「患」字聯繫在一起,患字大家都認識,但有些意義還不一定很明白。患在古文中是一種神獸的名字,這種獸喜憂傷,唯有喝酒才可以安撫治癒患,從這個含義上引申出患是一種憂傷、憂苦。
講到患字,還有一個小故事。宋朝有兩個學子去京城科考,路上聽說邵雍邵康節術數很厲害,就前去拜訪,測問此次科考結果。邵雍請他們寫字看一下,其中一個學子正好吃著糖葫蘆,隨手就拿過來說看這個字,邵雍恭喜他此番進京定能中榜,學子很高興。另一位也拿過那個糖葫蘆,說還是看這個,邵雍說很麻煩,此番進京恐有災禍。學子納悶,同樣的字為何有兩種不同的結果?邵雍解釋,前者隨手取了糖葫蘆,無心之舉為「串」字,而後者是有心而為,所以串字下有心為「患」字。最終前者如願以償考取功名,而後者因為文章言詞犀利得罪官府而身陷囹圄。故事無可考證,目的是想說明患和串兩個字,區別就是有心、無心,患本身也有擔心、憂患的意思。
另外,還有一個 「恙」 字,人們常說別來無恙,恙也是一種小毒物,長的像臭蟲。
疾——外加之病,病——內出之疾,患——提心弔膽,擔心、擔憂,恙——擔心擔憂(被毒蟲咬)。所以從這幾個字,尤其患字和恙字,看到了有這種擔心、憂鬱的情緒在。
病和證的關係
證和病有什麼關係?臨診時面對病證,究竟面對的病還是證?現在所謂的癥狀和病又是什麼關係?作為醫者,應該有一個深入的思考,才便於對病患有一個更好的幫助。不管是《黃帝內經》還是《傷寒論》,到處談的是病,但是也到處談的是證,這也就告訴我們病和證是有區別的。
證,指的是一組相關的癥狀群,它立足於癥狀來判斷是什麼證。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教科書上也一直講中醫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從《傷寒論》來看,張仲景談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依據病、脈、證,如果它們是相同的,就不會寫得這麼複雜,因為古人惜字如金,當時的流通很不方便,刻在竹簡上能少一個字就不會麻煩多刻一個。
現在都是洋學堂出來,對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接觸的比較少,談「病」就是西醫的概念,像氣管炎、膽囊炎等等。但是中醫的病和西醫的病是不同的概念,中醫的病立足於中醫的理法之下,也可以說病是證的根本,有了此病才有可能有此證。很多時候,人已經是病了,但癥狀還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這就告訴我們臨床上要從癥狀歸納為證候,在此之外,還有關注它的病,像太陽病、少陰病等等,因為只有把握住病的含義才能夠根本解決癥狀的原發點,從而真正地解除這些癥狀。
當然,從古中醫來講,中醫的證候、病,有其固定的含義在內,這些在古籍里到處可見,其概念完全是建立在中醫傳統的理法之上,中醫稱其為理法方葯。
中醫理法方葯的傳承特色
中醫建立了自身的理法方葯,但可惜的是,自古中國文化的傳承有一個既是缺點也是優勢的特點,就是公開傳承的東西都是掐頭去尾,而中醫正好相反,有頭有尾,卻沒有中間,理、法、方、葯,理是公開地講,純理論思辨的東西;葯的部分也一樣是公開講的。然而理法方葯是一理而貫之,必須分層次、分步驟,現在只談到了理和葯,看到的《黃帝內經》等歷史大部頭書,大部分談的是道理、醫理;再就是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歷朝歷代或傳承或收集下來的各種各樣的本草學也是公開的。那麼這裡就有了問題:理法方葯只談了理和葯,法在哪裡?方又如何?
當然,有人說古籍中方是含著葯的。歷朝歷代記載了很多經方、時方、經驗方等等,據統計現在可見到1949年之前寫在書上的方子有幾千萬張之多,但這只是把過去的一些方子收集記載下來、流傳下來,也可以說現在看到的只是一個死方子,因為其內核沒有記載下來。當然,不管怎麼說,方子還是見到了。我們可以看到從《黃帝內經》、《五十二病方》、《難經》,到後代《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直到當今的的中醫書籍,都沒有系統公開地論法。像《傷寒雜病論》雖然談到了法,但是藏在條文裡面的;《千金方》也是一樣的,而且比《傷寒論》更不容易看出來,必須從整個原書的體例、編排方式等,才能匯總其一部分痕迹。
中藥方,為什麼叫方?現在很多人講,方代表了方位、方向,但是最關鍵的核心內容——方子明明白白展示的是什麼!按照我們的傳承,方,坤也,坤字本身就涵載了方位的概念,怎麼利用方位來解決問題,同時坤字還有承載、演化、變化等等意思在其中。既然有坤就有乾,乾坤一體!乾,無形無象,乾之理、乾之用以坤來呈現。所以坤土本身就包含著天理在裡面,這樣才形成乾坤一體,中藥方必須含著乾這個法度在裡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句話——「方中含圓」,寫下來是方,寫這個方子的那種思辨過程就是圓。如果不理解方子的思辨過程,只是抄了一個古人的方,那就是一個沒有圓的死方,沒有圓就不能通,沒有通就談不上變,更談不上化。方中含圓就是要我們在開每一張方子,學每一張方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中的圓是什麼,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方中隱含著的圓,那才是真正的方圓合一,乾坤一體。當然,說到方圓,還有天方地圓與天圓地方的不同。也就是時空轉換中的全象展示與線性投射的不同。
過去古人講「得訣回來好看書」,這個「訣」談的就是「法」,知道了組方之法,法是從醫理來。《黃帝內經》中有一個詞——「從容」,對它忽略了很多年之後,我忽然明白了其真正的含義。內經中,像《四氣調神大論》等多篇都談到這個詞,從,意思很明白,依從之意;容,查《爾雅》、《說文》:一個是「容者,紋也」,「紋者,跡也」;再一個「容者,范也」。所以,容就是紋、跡,天紋地紋,天地運行之跡;容也就是范,規範,法。從容就是要遵從天地運行的法則,這就是理法方葯之法的意義。過去做陶罐等藝術品,用模具,模具就是范,在范之下做出來陶罐的花紋、紋理就是容,容表達的是一種更為嚴密的數理邏輯關係,比范的含義更為精細,所以法在這裡就直接體現出來了。
從容,遵從的是天地運行的法則,那麼這個法則在哪裡?《黃帝內經》談到很多,但都偏於法中的理,很少出現法中的法(具體的規則沒有談,只是談到了形成這種規則背後的道理)。這就告訴我們,看書的時候要去凝鍊道理之下的法,容和范到底是什麼。既然容是范,那就是不移的,不能夠輕易的改變。很多人說中醫沒有標準,一個病人,十個中醫開出十種處方,這裡的關鍵是這十張方子是不是遵從同一個范?如果是,那就是一張方,當然,很可能不是。方從法來,方由葯成,不能一味地看葯而定方。
學界這幾十年一直有一個說法:「葯自方出,方由證定」。這是對的,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就像某些人已經生病,但是其癥狀還不太明顯,證候還不是很豐富的時候,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證候、方葯都是從范規划出來的,只要符合這個規範,則都是傳統古中醫理法的體現。醫院裡寫醫案,都要求前面有四診,後面要去分析判別屬什麼證,給出治則。現在很多人都把治則看成是理法方葯的法,用滋腎陰、補肝血這樣一些詞,而實際上治則還是在理的範圍,它不是法。在這裡想提醒諸位,臨證或看書的時候要注意這個法的學習,法的臨證表現。
通過方葯,我們把醫理變成了臨床。現在的問題是,經過久遠的傳承,針和葯的理法雖然整體上還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在原理上已和過去不完全一樣,很多時候是割裂的。就像孫真人所談到的針灸方葯的關係:只知方葯而不知針灸,或只針不灸,只灸不針,都是偏頗的,因為在針藥理法上都是完全統一的,思辨沒有區別,理法之後用針灸還是用方葯只是完成的手段不一樣而已。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中國的醫道、醫術里有一個座次,第一為導引按摩,第二針灸,第三才是方葯。導引按摩為醫術之最高,方葯相對較低。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所謂的最高是以什麼定下來的,代表的就是水平的高低嗎?就像琴棋書畫分成四學,畫,看得見,所以表現出來的就相對多一些,二維空間;書法,黑白軌跡,線條,相對可以說是一維空間;棋,黑白子,只是一個點的表現;古琴,連個點都沒有,是不同節律的疊加表現出的一種意境。從這裡看出所謂的高,就是不需要很多手法方式也可以完全把它表現出來,並不一定代表真正水平的高低。
古人說的服氣、導引、按摩,大部分屬於現在的保健養生範圍,孫真人在《千金》也談到人有病,第一類人可以不藥而癒,像一些小的傷風感冒等等;第二類人有自愈能力,但是會很辛苦,時間也會長一些,而且有往深處轉歸的跡象,這就需要醫藥介入(截斷往深處發展,讓過程舒服一些);第三類已經明顯的往深處走了,這就是臨床上所說的重病大病,醫藥、針灸的手段在這裡作用的表現不明顯;第四種是針葯無效,精氣大虧,不足以應針應葯,在普通的醫療範圍內可以說是無藥可救,古人慈悲,對第四類人就開通了一條路,用導引、按摩、服氣,培補元氣真氣,慢慢的若有機會應針應葯,再進一步治療。當然這只是一種求(祈求)的方法,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治好。在臨床上這樣的病人大部分還沒有到不應針葯的地步,但是一些重證虛損的情況已經接近其邊緣,用針用藥雖有效,但效果甚微,而且長期纏綿不愈,已經接近於第四種人。這時候就可以借鑒孫真人所談,教會其導引、服氣、按摩,想辦法恢復自體的生氣,增加臨床針葯治療效果,也可以說是對病人的一種慈悲。
道門的三十三天和無極太乙太極說
借著今天是三月十三號,就從這裡談談道門的三十三天,這是道門最原始的說法(其它有三十六天等說法)。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很難去展開講,在這裡希望藉此幫助拓展、完善一下思路,相互啟發交流一下。醫者面臨疾病,談這個題目可以說是到了源頭,出了這個就不是醫家要考慮的問題了。
三十三天各有名稱,且有各自的內涵。去年劉豐老師在溫哥華講課,藉助現代物理量子力學的觀點,談到了多維空間的概念,突出的觀點是:「低維空間是高維空間的投影,從0維到N維依次遞進」。劉豐老師很慈悲地把這種高維低維的投影關係說了出來,使我們有跡可循,但是就有一個問題:道門講三十三天和劉豐老師說的N維、N-1維,都是一些分層的概念,三十三和N又有什麼關係、什麼區別呢?在道門,三十三天每一天名稱的含義只是一種表面的意義,它還有引申的含義,或是隱秘的含義。
「三、十、三」分開看(不是從順序看),傳統文化里有一種學說叫「渾天說」,其存世的東西已經不全了,但是在道門裡處處可見。在渾天說的概念里,第一個「三」代表的是「無極」,就是老子《道德經》里所談的道;第二個「三」對應「太極」,《道德經》里談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第一個三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先天狀態」,第二個就是所謂「後天狀態」。從名詞的對應可以看出來,後天狀態的理法是太極學說,人體氣脈也好,關竅也好,都是後天之物,從屬於太極學說的討論範圍。《易經》里談到無極生太極,就是先天生後天,最關鍵的就是中間這個「十」字,這在大部分的經典里都忽略了,因為這是秘而不宣的東西。有些道門經典里談到了這個,但大部分也沒談。在醫家經典里,《靈樞經》談的就是這個十字,十字說的是先天和後天,無極和太極之間是怎麼轉化的,在道門中代表的是「太乙」。
前面談到「范」——規則,無極生太極是有機可求的,有規則在裡面,當然從我們來講,一般的方葯不需要考慮這些范。所以在《黃帝內經·素問》部分,很少涉及這個問題,《素問》主要考慮的是太極,但《靈樞經》不一樣,《靈樞經》自從高麗迎回來到現在,註解者有限,真正通讀的人也不多,其中的很多東西和古書不符,需要重新編排才能有可能把其體系展現出來。
「十」,大家都不陌生,天主教、基督教里的十字架,佛教里的萬字元,中國文化的太極圖(S線和魚眼的那種線),都是它!幾大宗教都是以它作為標誌性的圖騰出現,說明它是這個世間最本源的東西。在佛教密法里它還有一個名詞叫「萬象輪」,藏密三脈七輪(或五輪)都有這麼一個包羅萬象的東西。在古代儒門經典《大學》用的是「格致」一詞(當然《大學》本身就是一部道經,因為《道德經》原文就有「大為道」之說,所以現在不那麼強調它純粹為儒門了)。格物致知,也叫格致之學,格物,就是以此「十」字為范來格,看是范了哪個「三」。格物致知是整部《大學》的重中之重,格致之後講「親民」,然後才到了完全後天的太極,是為了完全通透才格致,所以格致就是這個十字。道門裡又是一種怎樣的思維呢?「太乙」!當然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卻又很少把它們聯繫在一起。「十」,就是太乙學,太乙學無形無象,表現出來的是「機」。《黃帝內經·靈樞》,篇名就談到了「靈樞」,樞在中間,樞機、門栓,只有動之勢,沒有動之形,更無動之果。
三十三天各有名稱(劉豐老師也出來了每一維的變化),比方第三十三天最高,又名為「離恨天」 ,這也就明文地說出了每一層天是什麼意思,如果能夠離恨,已經是在三十三天上。在我們這個宇宙中既有多維之說又有不同的天,所以所謂多維空間說只是一種方便慈悲的說法,從說理上讓大家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然後一點點地去改變、完善之。古學的宣夜說、渾天說都談到一個詞叫混元,混元一氣。混元就是道!就沒有一維二維三維,多維的概念,只要「去障」,就進到那面一點,所謂的天就是境界。個人如果感興趣,可以把這三十三天名字都找出來。第三十三天也叫離恨天,永遠不知道恨的時候已經是在第三十三天上了,當然道經上講三十三天為太上所居,是老子的道場,如果心裡壓根沒有恨的念頭和感覺了,那就和他的境界一樣了。
人學體系——診所、公所、寺廟
從三十三天的含義——無極太乙太極說,還可以看到另一個問題,過去在民間都有一個所謂人學體系。中國也好西方也好,考察一下社會發展的結構,與人相關的是生、老、病、死,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健康。解決健康問題在西方社會有三大機構,第一個是診所,現在擴大為醫院;第二個是心理醫生,這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心理醫生(因為現在社會上的心理醫生大多是弗洛伊德之後出來的,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醫生概念有所不同);第三個機構是教堂,別管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這三個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在中國,西式醫院進入之前,中醫診所也是遍布城鄉,當時不叫中醫(有了西醫才有中醫一詞出現);相應的第三個是遍布城鄉的寺廟,或道觀或佛廟或是民間宗教的道場(直到現在中國社會都是有的);關鍵是第二個——公所,可惜的是從五二年之後在中國大陸消失了,被政府一次性的取締。在此之前公所到處都是,按照老輩的說法比現在的儲蓄所還要多。據說在台灣也是六幾年被取締,很多年輕人對這個詞已經沒有什麼概念。所以,比較起來,中醫的診所和西醫的診所醫院可以等同化,教堂和寺廟可以等同化,公所和心理醫生也可以等同化,不管中、西,這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診所」的概念容易理解,頭疼腦熱身體出了狀況都是去診所找醫生,解決的是人體身體的問題。從古學來講,人體的身心靈三位一體,身的病找診所;靈的病,在西方找心理醫生(這裡專指現今通行的心理醫生之前的行業內涵),在東方就去找公所;若是心的寄託和偏差,則需要教堂和寺廟的大德們來解決,這樣身心靈的疾病就各有所屬。
說到這裡,就提醒我們,作為醫者,考慮的是身的病,可能會涉獵一些到心和靈的問題,但那不是我們的本職,這就需要我們「恪守本分」!因為在不同的範圍之下有不同的規則,不是在自己的領域冒然進入,一旦違背了規則,其代價是很殘酷的。當然,過去傳統的道醫是三個一肩挑,但隨著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作為中醫師面對的就只是身體的病。
公所大致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家公所,常常是道門中某一個修行門派自己的公所,做事的都是他們中間學而有成的人,按他們的說法,就是進到公所來做功德。做一段時間,就又去了別處,可能進山也可能做別的什麼;還有一種就是社會上的一些大善人當家組建一個公所,選擇性的把各個門派中想在塵世間做事的高人請來,短時間的工作,也許三年五年,也許只有幾個月。一些所謂的十方公所,水平可能更高一些,家公所在某個小範圍的技巧性可能會更妙一些。 當然大陸現在也有,但不是以公所的形式出現,也沒有達到過去公所的技術水平。雖然公所這個詞有些陌生,但是這個事兒大家應該有所耳聞,這就是中國民間所謂的一些巫婆神漢做的一些事情,過去所說的附體等等事情都是公所要做的。當然這和祝由還不一樣,祝由是一個學術詞,公所是一個行業區分範圍,主要解決心靈疾患。
公所在我們這個年齡段都沒有親自見過,台灣的朋友可能會好一點,至少在台灣實施取消法令的時候,沒有搞得這麼嚴苛。大陸前些年氣功熱的時期,實際上就有當時被發配的會道門弟子們重新出來,只是以某某某氣功的名義出來。中國歷史上常常有這種以宗教的名義聚眾,如果這種聚眾的勢力不牽扯到政治相對會好一些,但往往是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有政治需求,就會和當政者產生劇烈的衝突。所以為什麼中國氣功熱沒過多長時間以後也被取締,實際就是這個原因。當時青陽教、紅陽教的道徒被發配到大興安嶺,從那裡陸陸續續出來好幾個,都是以某某氣功的名義重新組山,信眾(所謂的練功者)到了一定數量之後,和他們的前輩一樣提出了政治要求,所以也是必然的被取締。
病之陰陽兩端:健、康——氣脈、關竅
身體的病無外乎兩個原因導致的(除此之外都是這個病引發出來的癥狀),就是四個字:「氣脈、關竅」,氣脈和關竅有分工,往大里分出來兩個字「陰、陽」。道經里談到「陽為氣脈之根,陰為關竅之樞」。現在一種「治未病」的概念在大陸炒的很熱,連總理都幾次發文談到這個問題。什麼叫未病呢?未病,就是氣脈或者關竅已經生病,但是還沒有顯示出來癥狀。這時候去調氣脈,通關竅,才是真正意義的治未病,如果把這個概念忽略掉,那只是叫養生保健,不叫治未病,因為跟病的概念沒有關係。
從這裡又出現一個詞叫健康,「氣脈者,健;關竅者,康」,氣脈出了問題就是不健,關竅不利就是不康。所以我們經常說的健康,是有健和康的區分,因為疾病就基本上是起於陰陽兩端,從陽就是氣脈,從陰就是關竅。當然,從我們比較熟悉的,尤其以教科書為主的材料里,這些詞不多見,尤其是像關竅這樣的詞基本上看不見。
一個病來了,陰病就去找關竅,陽病找氣脈。氣脈本身就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能否被傳輸到四肢百骸八萬四千毛孔,是關竅的事情。局部能夠達到或不能夠達到,像偏癱半身不遂或是肌無力,就是這兒的問題了。嚴格來說是健和康都出了問題,一個為主一個為輔,偏癱主要是康先出了問題,局部關竅被封閉了,氣脈沒有辦法通達,不能夠周遍全身;重症肌無力、萎證,那是健出了問題,沒有能量,就沒有辦法去滋養四肢百骸。所以,病之陰陽兩端,簡言之健康,細言之氣脈、關竅。
前幾天和一位醫生探討病例,半身不遂或者骨折之後出現的某個肢體障礙怎麼去治療的問題,這時候我們應該很明白:這首先是以某些關竅不利出現的問題,這就是需要去找關竅,左手、右手,或左足、右足,是由不同的關竅所主,那麼打開關竅將其通利,剩下的如果是不夠健,再從健去做。這在臨床上很有意義,如果是健出了問題,就是氣脈的能量出了問題,那是不可能速效的,因為能量必須是一點點的積累起來,哪怕完全停止消耗去補充能量也是這樣。但關竅不是這樣,至少沒有到能量絕對不行的時候,關竅的問題一旦解決,出來的效果會很嚇人,可謂匪夷所思,因為關竅只是關和開的區別,就是一個機巧而已。
關、竅——推拿封閉
關竅的部位在哪裡?這個只能大概的說一下,具體的需要查閱一些典籍才能夠看到。小的實用的關竅,大部分沒有公開,需要在臨床(尤其是針灸)的時候把它體現出來。大的關竅有幾個:前三三,後三三,加上中間一個中三三,三三見九,九個人體最大的關竅(主要在推拿點穴的時候用)。九個關竅的外圍還有三十六個二等關竅,是最早推拿用到的東西(注意推拿和按摩不是一個概念。推拿是在關竅上作用,按摩則是在氣脈上用功。)。過去講「推拿封閉」,推拿的詞就是從這裡來的,以三十六個二等關竅為主要核心,推、拿、封、閉,四個技術作用於這些關竅上。三等關竅就更多了,有一百零八個。「推」,就是關竅不通,推過去,推通它;「拿」,竅開、竅閉,拿住憋住,把其它的關竅憋開打通;「封」,是武林界所說的點穴,某個關竅開的太大了,封住它;「閉」,點住關竅,把脈絡閉上。
前三三,後三三,這個詞在道經里是公開的,所以沒有必要多加解釋。三三指的就是一個關竅,前面三個關竅,後面三個關竅,中間三個關竅,具體感興趣可以看任何一部道經,都會談到這個詞(是公開的東西)。
所以推拿是從這裡來的,不是隨便揉揉。揉揉不能叫推拿,也不能叫過去的中國的按摩。現在市面上流傳的所謂推拿按摩都是法國的手法,用中國的經絡穴位,和關竅沒有關係,更沒有一點中國傳統推拿和按摩的樣子。如果對這塊感興趣,可以查八十年代末,台灣出的一本書,書名好像叫「傷科什麼什麼推拿」,主要是把三十六個二等關竅一一的標出來,同時說明怎麼運用在推拿封閉。作者是武醫派推拿的正宗傳人,裡面的內容都是一些歌訣形式:三十六、一百零八關竅,適用於什麼證,然後用推拿封閉怎麼解決等等。當然這裡的推拿封閉不只是用於醫療,在古代的兵器時代還用於戰爭,就是所謂的點穴、封穴,只是用的方向性有一定的區別。臨床中如果碰到無意的磕著碰著正好封閉穴位的時候,不懂這個,解決起來就會麻煩;知道的話,就是竅開竅閉,很容易解決問題。
說到百日築基,那就是一個泛泛的名詞,也不一定就要是百日。百日築基的時候會用到前三三後三三,百日築基的結束就是這兩個三三的通暢,六個關竅打通就叫做百日築基,這在任何道門丹經里都能看得到,而且應該說的都很詳細。如果用推拿封閉和針刺技巧來恢復關竅通暢,百日築基的過程是否要連續完成就有所區分。最早的針灸文獻是《靈樞》,樞機就是門軸,開和閉的問題,該開的閉住了就把它開開,所以針灸就是用來通關竅的,只是所用的關竅不是以這三三見九的大關竅為主,而往往是以四等五等級的小關竅為主。比較高級一點的傳承中醫師會用到三十六個二等關竅,但是一般情況下九大關竅很難用到了,如果要用,針灸師必須是百日築基成功的,或者專門修鍊過三光周天等道法有成。不然的話很難去打通關竅,就是打通了也是假通,很容易再閉上。
(本文為講座上半部分,下期精彩繼續)
一校:沈謙益老師眾弟子
二校:陳劍城
審核:沈謙益
編輯:朱麗莉
聲明:
· 本文來源於沈謙益老師2016年03月13日在ATCMA的講課錄音整理,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 歡迎投稿:bianjibu@zhongyijia.com.cn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TAG:中醫家 |